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历史背景和现况 3
第一节 历史回顾 3
第二节 现状和展望 4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意义 4
第四节 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
第二章 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9
第一节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指标 9
第二节 心脏泵血过程与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11
第三节 心脏前后负荷对心脏搏出量的影响 12
第四节 心肌收缩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7
第五节 心率、心肌舒缩节律、植物神经活动及心力储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9
第六节 外周血液循环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3
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5
第三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所需条件 30
第一节 监测设备 30
第二节 监测场所及技术条件 32
第四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学 36
第一节 漂浮导管监测 36
第二节 持续外周动脉监测 37
第三节 心排出量的监测 38
第四节 组织氧合的监测 40
第五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派生指标 48
第五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基本技术 52
第一节 经皮血管穿刺技术总则 52
第二节 深静脉穿刺技术 55
第三节 周围动脉穿刺术 60
第四节 设备的选择和准备--如何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64
第五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 68
第六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内容 74
第一节 各腔室压力的监测 74
第二节 心排出量的监测 75
第三节 动脉压监测 81
第四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处理 84
第五节 动脉压监测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处理 91
第六节 心排出量监测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处理 93
第七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意义 98
第一节 右心房压 98
第二节 右心室压 102
第三节 肺动脉压 105
第四节 肺毛细血管楔压 108
第五节 外周动脉压 113
第六节 心排出量 117
第七节 体循环及肺循环阻力指标 117
第八节 作功指标 119
下篇 各论 123
第八章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123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 123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123
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症的血流动力学诊断与治疗 125
第四节 特殊类型心肌梗塞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急性右心室梗塞 132
第二节 病因及分类 136
第九章 心功能不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136
第一节 概述 136
第三节 病理生理 139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46
第五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147
第六节 治疗原则 149
第十章 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154
第一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54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 155
第三节 休克的诊断 157
第四节 休克的治疗原则 158
第五节 常见类型休克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 160
第一节 肺栓塞 171
第十一章 其他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171
第二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74
第三节 其他肺部疾病 176
第四节 心脏瓣膜病 180
第五节 心肌和心包疾病 188
第六节 先天性心脏病 192
第七节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94
第八节 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194
第十二章 儿科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205
第一节 小儿心血管功能发育过程的变化 205
第二节 小儿与成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上的差异 208
第三节 小儿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评价 209
第五节 肺动脉高压 213
第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213
第六节 小儿血流动力学监测中血氧含量的测定 215
第七节 小儿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压力的测定 216
第十三章 心脏手术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19
第一节 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19
第二节 体外循环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23
第三节 体外循环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224
第四节 手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228
第十四章 常见心血管药物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230
第一节 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236
第二节 血管扩张剂 242
第三节 钙拮抗剂 249
第四节 β受体阻滞剂 253
第十五章 冠脉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 258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解剖及生理 258
第二节 冠脉循环的病理生理 266
第三节 冠脉循环监测的方法及评价 269
第四节 冠脉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279
第十六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护理 285
第一节 患者的准备 285
第二节 术前物品及监测系统的准备 285
第三节 术中医护的配合 286
第四节 术后护理 287
附录 290
英文名词索引 290
中文名词索引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