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代昭等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601433
  • 页数:73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晚清政治制度 1

第一章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政治制度概述 2

第一节 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政府机构 2

一 清朝的社会矛盾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2

二 中央政府机构 6

三 省、府、县三级地方体制 12

第二节 日趋没落的军事制度 15

一 八旗兵制 15

二 绿营兵制 18

三 八旗和绿营兵的腐朽与衰败 19

第三节 陈旧的封建监察司法制度 22

一 监察制度 22

二 司法制度 23

第四节 腐朽的封建官吏任用制度 24

一 科举制和捐纳制 24

二 国子监和府、州、县学 29

三 官吏任用和考核制度 32

四 官吏的品级与俸给 34

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3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权性质的变化 37

第二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政治制度 37

二 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末政权性质的变化 41

第二节 西方侵略者对清政府控制的加强和总理衙门的设置 46

一 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47

二 总理衙门的设置及其组织机构 49

三 南北洋大臣的分设 56

第三节 海关行政权的丧失和总税务司的设立 59

一 总税务司的设立 59

二 总税务司的机构及其职权 62

三 总税务司的特点 64

四 总税务司的设立与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 68

第四节 军事制度的变化 71

一 湘军与淮军 72

二 防军与练军 80

三 近代海军的建立 81

四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兵制变动的历史作用 91

第三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 94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建立及其性质 94

一 太平天国的建立 94

二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96

三 太平天国政权的特点 98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100

一 中央政府机构 100

二 地方政权机构 106

第三节 官吏的任用与选拔 111

一 保举奏贬制度 111

二 科举制的恢复与改革 112

三 招贤制度 115

一 太平天国军事制度的特点 118

第四节 军事制度 118

二 军队的编制 121

三 圣库制度 130

第五节 司法、监察制度 135

一 行政、司法合一制 135

二 监察制度 141

第四章 戊戌变法期间的官制改革 144

第一节 变官制是戊戌变法的中心问题 145

一 维新派的主要政治纲领——变官制 145

二 围绕变官制问题的斗争 148

三 维新派与洋务派 151

第二节 维新派关于变官制的设想 152

一 维新派的变官制思想 153

二 维新派变官制的具体措施 155

三 维新派内部的分岐 160

第三节 戊戌维新期间实际上的政权体制改革 165

一 “百日维新”期间的官制改革 166

二 顽固派的激烈反抗 170

第四节 变官制的失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174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与改定官制的推行 179

第一节 20世纪初清朝的“改定官制” 179

第五章 20世纪初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79

二 改定官制的主要措施 181

第二节 “预备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188

一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与立宪运动的发展 188

二 清廷“预备立宪”的开场 190

三 《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191

第三节 咨议局与资政院 197

一 各省咨议局的成立 197

二 资政院的设置 202

三 资政院和咨议局的性质 207

一 第三次国会请愿和皇族内阁的成立 210

第四节 皇族内阁 210

二 清廷“预备立宪”的破产 213

第五节 新式陆军的建立 215

一 新式陆军的出现 215

二 新军的编制 218

三 新军的装备和训练 223

四 新军的选拔和退役制度 225

五 巡防营 226

六 新军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226

七 北洋军阀的形成 228

第六节 清末官吏任用制度 231

一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兴办 231

二 派遣留学生制度 235

三 清末的考试制度 237

第七节 《十九信条》的颁布与责任内阁的成立 242

一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袁世凯的东山再起 242

二 《十九信条》的颁布与责任内阁的成立 244

三 袁世凯逼“宫”与清王朝覆灭 248

第二编 民国政治制度 251

一 三民主义 252

第一节 孙中山关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 252

第六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 252

二 建立民主政治的三个时期 253

三 五权分立 254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55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机构和主要政令 258

一 政府机构 258

二 临时参议院 260

三 临时政府的主要政令 262

一 临时约法的产生 264

第四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4

二 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265

第七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268

第一节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 268

一 袁世凯反动统治的建立 268

二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和破坏 270

三 第一届国会 273

四 新约法时期的政治制度 280

五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284

六 护国战争时期的军务院 289

一 内阁独裁制的建立 293

第二节 皖系军阀控制下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293

二 府院之争 295

三 张勋的复辟与国会的解散 297

四 粉碎张勋复辟后的北洋政府 299

第三节 直系军阀控制下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306

一 直奉军阀联合政权的建立 306

二 所谓“恢复法统”和旧国会的复会 308

三 贿选总统和贿选宪法 311

四 贿选宪法时期的政治制度 313

一 第二次直奉战争和临时政府的成立 315

第四节 奉系军阀控制下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315

二 善后会议 318

三 临时参政院 320

四 北京军政府 321

第五节 西南护法政府和大元帅府 324

一 护法军政府及其政治制度 324

二 改组后军政府及其政治制度 328

三 正式政府及其政治制度 329

四 大元帅府 330

一 地方政府体制 332

第六节 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地方政府 332

二 实行“联省自治”地区的地方政府体制 335

三 联省自治运动的解体 342

第七节 北洋政府的官制 344

一 考试 345

二 任用 345

三 惩戒 348

第八节 北洋政府的司法监察机构和军队 348

一 司法机构和监察机构 348

二 军队 350

一 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 352

第八章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352

第一节 广州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352

二 中央政府机构 353

三 地方行政机构 354

第二节 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制度 358

一 军事机构 358

二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及其编制 359

第三节 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机构 362

一 监察院 362

第四节 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365

一 临时联席会议和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 365

二 惩吏院和审政院 365

二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及其改进国民政府体制的决定 366

三 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武汉国民政府 368

第九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371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五院制的形成 371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权性质 371

二 五院制的推行及其实质 372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机构 374

一 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 374

二 五院及所属机构 379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机构 403

一 省一级行政机构与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404

二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410

三 市级政权机构的设立 413

四 县一级政权机构和“裁局改科” 416

五 县以下行政组织 423

第四节 军事制度和特务组织 428

一 军事制度 428

二 特务组织系统的形成 434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 443

第五节 官吏任用和考选制度 443

二 官吏的考试制度 447

三 官吏的考绩和惩戒制度 448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453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治制度的变化 453

第二节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置和党政军机构的一元化 455

一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置 455

二 行政三联制及其机构 457

三 中央设计局 458

四 幕僚长制度和分层负责制 459

一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463

第三节 国民参政会 463

二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及其职权 464

三 国民参政会的作用 465

第四节 对地方政权控制的加强和“新县制”的推行 467

一 省政府行署的设置 467

二 省临时参议会的成立 468

三 新县制 470

第五节 军事、特务机构的扩大 478

一 军事制度的变化 478

二 国民兵团制度 481

三 军统与中统 484

四 三民主义青年团 490

第六节 监察机构的调整与扩充 493

一 监察权的扩大 493

二 分组分区视察制度 495

三 巡回审计制度的建立 496

四 监察机构的扩充 496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49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对政协决议的破坏 498

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两个不同的方案 498

二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499

三 国民党对政协决议的破坏 501

第二节 “国民大会”的召开及其反动实质 502

一 非法的国民大会 502

二 “宪政实施准备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法西斯独裁的加强 503

第三节 “行宪”国民大会以后的南京政府 505

一 行宪国大的丑剧 505

二 行宪国大以后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507

第四节 特务机构的改组 522

一 保密局 522

二 交通警察总局 524

五 党员通讯局 526

三 国防部第二厅 526

四 内政部警察总署 526

第十二章 日伪傀儡政权的政治制度 528

第一节 汪精卫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528

一 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528

二 伪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权机构 531

三 汪伪政权的地方政权机构 536

四 汪伪的军事、警察和特务机构 537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政治制度 540

一 伪满洲国的成立 540

二 伪满洲国的国体和政体 543

三 伪满洲国的中央政权机构 544

四 伪满洲国的地方政权机构 549

五 伪满洲国的军事、警察、特务机构 551

第三节 其它日伪政权机构 555

一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555

二 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557

三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558

第三编 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革命政权的政治制度 563

一 省港罢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564

第十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564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权力机构的尝试 564

二 广东省农民协会的组织机构 567

三 上海特别市市民代表会议政府 569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其特点 572

一 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572

二 工农民主政权的特点和作用 574

第三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各级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 576

一 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 576

二 工农民主政权的各行政级机构 579

三 临时革命政权机构——革命委员会 591

第四节 各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592

一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593

二 闽浙赣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596

三 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597

四 湘赣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599

五 湘鄂西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601

六 湘鄂赣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603

七 川陕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605

八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607

一 中央军委 608

第五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军事制度 608

二 工农红军的编制 611

三 工农红军的政治机构和政治工作 615

四 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武装 621

第六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和监察制度 622

一 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机构 622

二 工农民主政权的诉讼制度 628

三 工农民主政权的监察制度 631

第七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干部制度 632

一 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632

二 干部的培训和教育 634

三 干部的调配、监督和奖惩 637

第十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640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其特点 640

一 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640

二 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642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机构 645

一 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 645

二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机构 648

三 抗日民主政权的精兵简政原则 650

一 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机构 652

第三节 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652

二 晋察冀边区的政权机构 655

三 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机构 660

四 晋绥边区的政权机构 664

五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 667

六 鄂豫边区的政权机构 669

第四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军事制度 672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军委 672

二 八路军及其编制 673

三 新四军及其编制 675

四 军队的政治工作 678

五 抗日根据地的民兵 681

第五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683

第六节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干部制度 689

一 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689

二 干部的培训和教育 691

三 干部的调配和交流 695

四 干部的任免、奖惩和考核 697

第一节 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和人民民主政权的特点 701

一 全国解放战争的爆发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 701

第十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 701

二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特点 702

第二节 解放区的政权机构 703

一 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703

二 东北解放区的政权机构 704

三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建立及组织机构 707

四 解放战争后期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组织机构 709

五 新解放区的军事管制委员会 711

一 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的编制 713

第三节 解放区的军事制度 713

二 部队的政治工作机构 716

三 解放区的民兵组织 718

第四节 解放区的司法和监察机构 719

一 解放区的司法机构 719

二 解放区的监察机构 722

第五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723

第六节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制度 727

一 干部的选用 727

二 干部的教育 728

三 干部的调配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