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温病学发展史 1
一、战国至唐代 1
上篇 1
二、宋、金、元时代 2
三、明、清时代 3
五、结 3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成就 5
五、小结 6
二、温病的特点 10
一、温病的性质 10
第二章 温病的性质、特点、范围、分类 10
三、温病的范围 12
四、温病的分类 13
第三章 温病与伤寒 15
一、概念上的关系 15
二、学术上的联系 16
三、证治上的区别 16
四、小结 17
一、温疫的概念 20
第四章 温病与温疫 20
二、温病与温瘦在概念上的关系 21
三、前代医家对温病与温疫关系的两种不同见解的剖析 21
四、吴又可、余师愚所沦两种不闩类型的温疫证治简介 22
五、小结 23
二、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立论基础 24
一、温邪 25
第五章 温邪、疠气、温毒 25
二、疠气 28
三、温毒 29
四、小结 30
一、新感伏邪说的源流、演变 32
二、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致病特点 32
第六章 新感与伏邪 32
三、辨新感、伏邪的临床意义 33
四、有关伏邪若干问题的论争 33
五、小结 34
第七章 辨舌验齿 37
一、辨舌 37
二、验齿 49
三、小结 50
第八章 辨斑疹白? 55
一、辨斑疹 55
二、辨白? 59
三、小结 60
一、发热 62
第九章 辨温病常见症状 62
二、汗出异常 64
三、头身痛 65
四、口渴 65
五、咳喘 66
六、呕恶 66
七、胸腹胀痛 67
八、大小便异常 67
九、神志异常 68
十、痉厥 69
十一、小结 69
第十章 辨温病常见脉象 73
一、温病脉诊酌意义 73
二、温病脉诊的起源和发展 74
三、温病脉象的一般规律 76
四,温病中几种常见脉象 76
九、小结 78
一、卫气营血和三焦在温病学中的意义 81
第十一章 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81
四、三焦辨证的运用 87
三、卫气营血辨证的运用 88
五、卫气营血、三焦与六经、八纲在辨证上的关系 90
六、小结 92
第十二章 温病的治则与治法 97
一、温病治则 97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98
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106
三、小结 106
四、温病瘥后调理 107
五、小结 108
第十三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112
一、温病的预防 112
二、温病的护理 116
三、小结 119
一、概述 122
第一章 时行感冒 122
中篇 122
(二)风热证治 124
二、辨证施治 124
(一)风寒证治 124
(三)暑湿证治 125
三、小结 125
第二章 风温 129
一、概述 129
二、辨证施治 131
(一)邪袭肺卫证治 131
(二)热入气分证治 132
(三)热陷心包证治 136
(四)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 138
三、小结 139
第三章 春温 143
一、概述 143
二、辨证施治 146
(一)热在气分证治 146
(二)热入营血证治 148
(三)热烁真阴证治 151
(四)邪留阴分证治 153
(五)正虚邪恋证治 153
三、小结 154
第四章 暑温 159
一、概述 159
二、辨证施治 161
(一)暑温本病证治 161
(二)暑温兼湿证治 163
(三)暑温变证证治 165
三、小结 167
一、概述 175
第五章 湿温 175
(一)湿遏卫气证治 178
二、辨证施治 178
(二)邪阻募原证治 179
(三)邪留三焦证治 179
(四)湿热困于中焦证治 180
(五)湿热蕴毒证治 181
(六)湿热弥漫三焦证治 182
(七)湿热阻于膀胱、上蒙清窍证治 182
(八)湿热阻于肠道、传导失司证治 183
(九)湿热郁发白?证治 183
(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 184
(十一)邪入营血证治 184
(十二)余邪不清胃气不醒证治 185
(十三)湿胜阳微证治 186
第六章 疟疾 193
一、概述 193
(二)温疟证治 195
(一)正疟证治 195
二、辨证施治 195
(三)?疟证治 196
(四)瘴疟证治 196
(五)劳疟证治 197
(六)疟母证治 197
三、小结 198
第七章 痢疾 203
一、概述 203
(二)疫毒痢证治 206
(一)湿热痢证治 206
二、辨证施治 206
(三)寒湿痢证治 207
三、小结 208
(四)噤口痢证治 208
(五)虚热痢证治 209
(六)虚寒痢证治 209
(七)休息痢证治 210
三、小结 211
第八章 伏暑 215
一、概述 215
(一)表里同病证治 218
二、辨证施治 218
(二)邪蕴气分证治 219
(三)邪舍营分证治 220
三、小结 221
第九章 秋燥 226
一、概述 226
二、辨证施治 227
(一)邪在肺卫证治 227
(二)燥热伤肺证治 228
(三)肺燥肠热证治 229
(四)肺燥肠闭证治 229
三、小结 230
(五)腑实阴伤证治 230
第十章 麻疹 237
一、概述 237
二、辨证施治 239
(一)顺证证治 239
(二)逆证证治 241
(三)麻疹后诸证证治 244
三、小结 246
第十一章 百日咳 251
一、概述 251
二、辨证施治 252
(一)风热袭肺证治 252
(二)痰热阻肺证治 253
(三)气阴亏损证治 253
三、小结 254
一、概述 257
第十二章 白喉 257
二、辨证施治 259
(一)风热在表证治 259
(二)热毒内炽证治 260
(三)阴虚燥热证治 260
(四)痰热阻肺证治 261
(五)痰浊闭塞证治 261
(六)热伤气阴证治 261
(七)气脱阳衰证治 262
三、小结 262
第十三章 大头瘟 269
一、概述 269
二、辨证施治 269
三、小结 270
第十四章 烂喉痧 272
一、概述 272
(一)毒侵肺卫证治 274
二、辨证施治 274
(二)毒壅气分证治 275
(三)毒燔气宫(血)证治 275
(四)余毒伤阴证治 276
三、小结 276
第十五章 水痘 282
一、概述 282
二、辨证施治 283
(一)风热夹湿证治 283
(二)热毒炽盛证治 284
三、小结 284
第十六章 痄腮 286
一、概述 286
(二)热毒蕴结证治 287
(一)邪毒郁表证治 287
二、辨证施治 287
下篇 291
第一章 大叶性肺炎 291
一、概述 291
二、辨证施治 292
(一)邪郁肺卫证治 292
(二)痰热壅肺证治 293
(三)热陷心营证治 293
(四)正虚欲脱证治 294
(五)气阴两伤证治 294
三、小结 294
第二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00
一、概述 300
(二)卫气同病证治 303
(六)余邪来净证治 303
(一)邪郁肺卫证治 303
二、辨证施治 303
(三)气营(血)两燔证治 304
(四)热陷厥阴证治 305
(五)毒陷正脱证治 305
(六)肝肾阴虚证治 306
(七)气血不足痰瘀阻络证治 307
三、小结 307
一、概述 307
第十章 急性血吸虫病 307
第三章 病毒性肝炎 312
一、概述 312
二、辨证施治 314
(一)湿热郁蒸证治 314
(二)肝郁气滞证治 315
(四)热毒炽盛证治 316
(三)湿邪困脾证治 316
(六)脾气虚弱证治 317
(五)肝阴不足证治 317
三、小结 318
(七)气滞血瘀证治 318
第四章 伤寒 325
一、概述 325
二、辨证施治 328
(一)邪遏卫气证治 328
(二)湿热蕴阻气分证治 328
(三)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 329
(四)湿热化燥入营动血证治了 330
(五)肠络损伤气随血脱证治 330
三、小结 331
第五章 急性胃肠炎 336
一、概述 336
二、辨证施治 337
(一)胃肠湿热证治 337
(二)胃肠食滞证治 337
(五)津气欲脱证冶 338
(四)胃肠虚寒证治 338
(三)胃肠寒湿证治 338
三、小结 339
第六章 脊髓灰质炎 343
一、概述 343
(一)暑湿外袭卫气同病证治 345
(二)湿热郁蒸气分证治 345
二、辨证施治 345
(三)湿热阻络气血郁滞证治 346
(四)邪去正虚证治 346
三、小结 347
一、概述 350
第七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350
二,辨证施治 354
(一)邪犯卫气证治 354
(二)暑热夹湿证治 355
(三)气营两燔证治 355
(四)热陷营血证治 355
(五)正气外脱证治 356
(六)正虚邪恋证治 356
(七)痰瘀留阻证治 357
三、小结 358
第八章 流行性出血热 364
一、概述 364
(五)正虚邪恋证治 366
(一)卫气同病证治 367
二、辨证施治 367
(二)气营(血)两燔证治 368
(三)正气虚脱证治 368
(四)瘀热蕴结下焦证治 368
(五)肾虚不固证治 369
(六)虚损未复证治 369
三、小结 370
第九章 钩端螺旋体病 377
一、概述 377
二、辨证施治 379
(一)邪犯卫气证治 379
(二)邪阻三焦证治 379
(三)暑热郁蒸肝胆、伤络动血证治 380
三、小结 381
(五)热炽气营证治 381
二、辨证施治 388
(一)邪侵肺卫证治 388
(二)邪郁少阳证治 389
(三)邪蕴脾胃证治 389
三、小结 390
第十一章 败血症 391
一、概述 391
(一)热炽气分证治 392
二、辨证施治 392
(二)湿热蕴蒸证治 393
(三)毒燔气营(血)证治 393
(四)正气欲脱证治 394
三、小结 396
附Ⅰ温病名家名著简介 402
附Ⅱ温病学名词术语选释 465
(四)暑伤肺络证治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