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论 第1卷 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舒炜光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06007856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研究认识的一种新方式 1

一 研究方式的改变 1

二 科学认识的元研究 4

三 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7

第二节 研究认识的一种优化方式 9

一 认识论的中心转移 9

二 科学认识作中介的优越性 12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 18

一 科学与科学认识的异同 23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认识 23

第一章 科学认识的特征 23

二 科学认识与非科学认识的界限 26

三 科学认识的双重涵义 2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特征 31

一 认识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 31

二 认识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 38

三 认识的一种典型形式 41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性质 43

一 科学认识的元科学 44

二 认识论的典型形式 45

三 作为哲学的分支 47

第一节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特点 49

一 科学包含在哲学之中 49

第二章 科学认识论的历史考察 49

二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特点 52

三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局限性 55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萌芽时期的特点 56

一 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化 56

二 萌芽时期科学认识论的特点 57

三 萌芽时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性 63

一 科学成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 68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确立时期的特点 68

二 科学认识论的初步确立 71

三 确立时期科学认识论的特点 78

四 确立时期科学认识论的发展趋势 87

第三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94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94

一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95

二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的主要体现 97

三 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100

一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趋势 104

第二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104

二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106

三 认识论的新课题 111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中心 119

一 哲学精神的转移 119

二 哲学问题的集中域 125

三 科学认识论成为中心的意义 128

第四章 概括科学成果的方法论 133

第一节 概括对象的选择 133

一 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选择 134

二 成熟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选择 138

三 科学假说之间的选择 140

第二节 概括的基本方式 143

一 整体性概括方式 143

二 普遍性概括方式 147

三 典型性概括方式 151

第三节 概括结论的哲学评价 155

一 鉴别不一致的真伪 156

二 区分不一致的层次 159

一 什么是溯本求源的原则 162

第一节 溯本求源与后退论证 162

第五章 坚持溯本求源的原则 162

二 后退论证方式的尝试 164

三 后退论证方式的疑难 165

第二节 用进化法解决溯本求源问题 167

一 用进化方法考察单个对象的来源 167

二 用进化法考察关系中对象的来源 170

三 防止平行论 172

第三节 通过矛盾分析探求实质 173

一 对象间形成关系的过程 173

二 溯本求源关系的实质 176

三 防止机械论 178

第六章 彻底贯彻对立统一思想 180

第一节 对立统一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 180

一 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 180

二 科学认识中的对立和统一 183

三 科学认识的内外复杂关系 187

第二节 对立统一是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方法 191

一 正确把握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191

二 防止两种片面性 194

三 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方法 197

一 辩证法彻底性的主要标志 201

第三节 彻底贯彻对立统一思想的意义 201

二 彻底唯物主义精神的严格考验 202

三 科学认识论的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203

第七章 主体和客体的层次性 206

第一节 主体的层次性 206

一 人、主体 206

二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 211

三 自然——社会主体系统、人——机主体系统 214

第二节 客体的层次性 220

一 存在、客体 220

二 物质客体、精神客体 223

三 天然客体、人工客体 227

第三节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层次性 232

一 主体——客体系统 232

二 关系的层次分类 236

第八章 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41

第一节 主体和客体同时性的前提 241

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241

二 主客体同时性问题的前提 243

三 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244

一 古猿时期意识的萌芽 246

第二节 在人类认识发生史上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46

二 史前时期人类的意识 248

三 认识主体和自我意识 249

第三节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50

一 个体心理发展史中主客体的同时性 250

二 儿童思维中主客体的同时性 252

三 儿童心理矛盾运动中主客体的同时性 256

第四节 在认识和实践中主客体的同时性 258

一 从实践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58

二 从劳动者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60

四 从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61

三 从反映关系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 261

第九章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263

第一节 科学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263

一 科学认识论与一般认识论 264

二 基本问题上的一致 266

三 科学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270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关系 273

一 科学认识的客观性 273

二 科学认识的主观性 276

三 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 281

一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285

第三节 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 285

二 科学认识过程的构成 288

三 科学认识中的基本的作用 294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实践的关系 297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的发生与发展 297

一 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 298

二 认识与实践共源伴生 302

三 认识与实践的分化与发展 306

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15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间的相互作用 315

二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19

三 认识与实践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322

第三节 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意义 327

一 有助于全面理解认识论命题间的关系 328

二 为探索科学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点 332

三 要充分发挥科学实践的作用 334

第十一章 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338

第一节 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的分化 338

一 物质运动的发展与思维活动的萌芽 338

二 思维活动是高级的运动形式 342

三 思维活动是人脑的存在方式 346

第二节 思维活动和物质运动的相互作用 348

一 思维活动以物质运动为基础 349

二 思维活动能动地反映物质运动 351

三 思维活动对物质运动的积极作用 353

第三节 正确处理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关系的认识论意义 355

一 为研究科学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355

二 为科学认识论提供指导原则 357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发展 360

一 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 360

第十二章 科学认识论的展望 360

二 科学认识论研究范围的扩大 361

三 研究问题的集中 367

第二节 研究机制的发展 370

一 研究科学方法成为研究重点 370

二 某些科学方法研究的深入 373

三 认识手段的加强 378

第三节 研究的指导思想的发展 379

一 重视对立观点的研究 380

二 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 381

三 科学认识论的正确指导思想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