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2
二、研究范围与旨趣 5
三、研究状况与不足 7
四、研究要点与框架 15
五、研究理论与方法 16
第一章 教育部历史概述 19
第一节 教育部历史回溯 20
一、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和中华民国大学院 20
二、大学院失败的原因分析 24
第二节 抗战以前的教育部及其主要兴革 28
一、教育部概况 28
二、教育部的主要兴革 31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教育部及其主要兴革 43
一、教育部概况 44
二、教育部的主要兴革 49
第四节 战后至撤离大陆期间的教育部及其主要兴革 65
一、教育部概况 65
二、教育部的主要兴革 68
第二章 人事与决策 76
第一节 陈立夫与朱家骅的派系斗争 76
一、陈立夫及其CC系 77
二、朱家骅及其“新CC系” 78
三、两大派系之恶交 80
四、派系争斗之肇因 82
第二节 教育部的人事关系 88
一、朱、陈两派的人事斗争 88
二、人事关系问题之分析 99
第三节 教育决策及其实质 103
一、教育决策之表现 103
二、决策实质之分析 110
第三章 机构与职能 115
第一节 机构、职能与人员 115
一、组织法的订颁与修正 116
二、机构设置与职能界定 119
三、教育部人员状况 125
第二节 职能实施之考察 129
一、立法建制 130
二、规划统筹 132
三、经费资助 136
四、学术奖励 146
五、视察指导 151
第三节 总体分析与评价 159
一、机构职能之分析 159
二、机构职能之评价 164
第四章 教育部与教育社团 170
第一节 教育社团之概述 171
一、教育社团之性质 171
二、教育社团之分类 173
三、社团活动之概况 173
四、社团活动之特点 181
第二节 教育社团状况之分析 183
一、民国前期、后期教育社团作用之比较 183
二、教育社团体制化的原因分析 188
三、教育社团体制化的简要评价 191
第三节 教育部与教育社团之关系 199
一、民国前期、后期教育部与教育社团关系之比较 199
二、教育部与教育社团关系之总结 203
第五章 教育部与学校管理 207
第一节 教育部与学潮消长 207
一、国民政府时期学潮概述 208
二、学潮制止与秩序整饬 218
三、分析与总结 226
第二节 教育部与学生控制 229
一、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229
二、施行严密的训导管理 232
三、推行严苛的会考制度 237
四、分析与总结 240
第三节 教育部与教师管理 242
一、教育部与小学教师管理 243
二、教育部与中学教师管理 246
三、教育部与大学教师管理 249
四、分析与总结 254
第四节 教育部与课程教材审定 263
一、教育部与课程设置 263
二、教育部与教材审定 274
第五节 本章总结与评价 279
余论 285
一、简短小结 285
二、教育部行政制度转变原因之再析 288
(一)宏观层面 288
(二)中观层面 292
(三)微观层面 295
三、教育行政制度的理论建构 296
(一)有限政府,有限管理 296
(二)有力社团,有力参与 298
(三)有权学校,有权办学 299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12
表2-1 1937年教育部主要职官任职一览表 95
表2-2 1938年教育部主要职官任职一览表 96
表2-3 1944年教育部主要职官任职一览表 96
表2-4 1945年教育部主要职官任职一览表 97
表3-1 教育部组织法修正概况一览表 118
表3-2 1929—1938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概况表 139
表3-3 1931—1937年各项预算与实支数额比较表 139
表3-4 1936—1945年度公立高校经费支出表 143
表3-5 教育部发展分期与常设机构(职能部门)数量变化对照表 160
表3-6 教育部发展分期与直属委员会数量变化对照表 160
表3-7 教育部发展分期与其他教育机构数量变化对照表 161
表3-8 教育机构及其主要职能对照一览表 163
表4-1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建议案与教育部法规对照表 185
表4-2 北京政府教育会法规对照表 192
表4-3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会法规对照表 193
表5-1 国立高等学校各级教师俸给表 251
表5-2 国立大学校长、独立学院院长及国立、省立专科学校校长俸给表 252
图3-1 教育部部属人员数额变化示意图 126
1937—1948年纸币发行与物价指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