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史 1949-1989》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璧钧,林木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0361659
  • 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道路 2

第一篇 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1949——1952) 2

第一节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3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 3

解放前夕的经济状况 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6

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7

第二章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10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10

没收官僚资本 10

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11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 13

打击投机势力、稳定市场物价 13

统一财经工作 15

恢复国民经济的战略和策略 18

第三节 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18

合理调整工商业 20

稳定、活跃市场 20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22

第三章 抗美援朝战争中经济的改组与恢复 27

第一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的财经工作 27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财经工作方针 27

第二节 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和“三反”、“五反”运动 30

增产节的运动 30

“三反”和“五反”运动 31

第三节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 33

在恢复、调整经济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重点建设 33

恢复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 34

第四章 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的总结 37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37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37

民族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38

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初步转变 38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39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的恢复与发展 39

内外贸易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 40

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41

第二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1953——1957) 44

第一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4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4

恢复时期后的经济形势 44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6

第二节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8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48

“一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 51

第二章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5

第一节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5

个体经济的性质和出路 55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7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1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4

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和党对民族资本的改造方针 6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67

第三章 “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7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79

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 79

工业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 79

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81

工业地区分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82

第二节 各项经济事业的迅速发展 84

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84

其它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86

第三节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87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87

文教卫生条件的改善 88

“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 9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90

第四章 “一五”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 90

第一节 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90

第二节 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 96

“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 96

党中央对经济体制弊病的察觉 97

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 98

第五章 “一五”时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01

第一节 “一五”时期的经验 101

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01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手段 102

经济建设必须与国力相适应 103

集中主要人财物力进行重点建设 103

适当安排农轻重等比例关系 104

第二节 “一五”时期出现的问题 105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缺点和偏差 105

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苗头 107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和面临的新选择 110

第三篇 “大跃进”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0) 110

第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110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选择 1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初步探索 112

探索建设新道路的最初尝试 112

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 1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119

“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11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20

第二章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23

第一节 “大跃进”初期的思想发动和在全国的展开 123

“大跃进”初期的思想发动 123

“大跃进”在全国的展开 126

缺乏科学根据的高指标 128

第二节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128

为实现高指标大搞群众运动? 129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32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 132

“共产风”及其后果 133

第三章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35

第一节 “大跃进”初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 135

“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135

所有制关系的“穷过渡” 136

过急过快下放管理权限 137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失误 140

国民经济管理严重失控 140

企业管理混乱 141

理论和政策的检查和探讨 143

第四章 纠正觉察到的错误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143

第一节 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开始收缩和整顿人民公社 143

开始收缩和整顿人民公 148

第二节 纠正“大跃进”错误、调整经济指标及其有关措施 149

“压缩空气”和下调经济指标 149

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 151

第三节 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运动和新的“大跃进” 154

从“左”转向“反右” 154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总结 161

第五章 “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 161

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取得的进展 161

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162

第二节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164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165

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16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矛盾 167

反右倾后的新“跃进” 167

第一章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期及其决定性阶段 170

八字方针的提出 170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确定 170

第四篇 六十年代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61——1965) 170

试图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八大”路线 171

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 172

贯彻八字方针中的分歧 178

第二节 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新阶段 179

统一认识调整必先退够 179

全面调整的果断措施 181

调整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185

第二章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后三年 188

第一节 继续调整国民经济的决策和特点 188

关于继续调整的决策 188

继续调整任务的艰巨性 190

开始突出巩固、充实,提高的任务 192

政治运动对贯彻八字方针的影响 193

经济工作的重点发生转向 196

生产发展、比例协调 197

第二节 五年调整取得巨大成果 197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基本正常 198

工业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198

财政、市场、生活状况的改善 199

第三章 经济体制探索性的改革 201

第一节 配合调整任务进行的改革 201

加强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 201

调整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205

开始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 207

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 209

第二节 经济体制探索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211

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 211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212

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214

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 215

第一节 调整时期的主要经验 217

根据生产力状况调整生产关系 217

第四章 调整时期的主要经验教训 217

从基本国情出发确定经济发展速度 218

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19

在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作用 220

把提高经济效益摆到重要位置 220

第二节 值得认真汲取的教训 221

行政干预过多、经济办法少 222

企业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伤 222

对“包产到户”的匆忙否定 223

第五篇 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10) 226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2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26

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的任务 226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28

第二节 全面内战使国民经济全面衰退 232

政治局势的大动乱 232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状况 235

极为严重的后果 240

第二章 “三个突破”和新的经济调整 244

第一节 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带来经济的初步恢复 244

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的回升 244

1970年所取得的经济进展 245

经济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248

第二节 高指标造成“三个突破” 249

“四五”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249

“三个突破”及其影响 250

经济领域对极左思潮的抵制 254

新的经济调整措施及其成效 257

第三章 国民经济在动乱中反复遭挫 260

第一节 “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急转直下 260

批林批孔别有用心 260

控制和解决“三个突破”问题 262

运动冲击经济、生产一片混乱 262

第二节 整顿带来经济回升 264

整顿铁路秩序、确保安全正点 265

工业整顿初见成效 266

农业及其它行业的整顿 269

第三节 “反击右倾同案风”使国民经济再次受挫 272

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 272

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 273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内的进展 27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 277

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277

国民经济管理混乱 279

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281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83

第二节 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内取得的一定进展 284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生产的增长 284

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企业的建设 285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286

科技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 286

恢复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 290

第一节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和结果 290

第六篇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的国民经济(1976、10——1989) 290

第一章 国民经济在徘徊中前进 290

初步取得的成果 29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徘徊中的失误 299

失误的表现 299

两次“大跃进”的共同教训 303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与改革开放 306

第一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 306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 307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 309

具体的实施措施 311

贯彻新“八字方针”取得的成绩 314

第二节 国民经济潜在的危险与进行的大调整 316

再次调整的必要性 316

重大原则和指标 318

经济调整的明显成效 321

第三节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325

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325

农村体制改革的三大突破 332

第三章 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340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制定 340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340

对外开放方针的提出 3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344

“六五”计划的提出 344

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345

“六五”计划的全面胜利完成 346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49

伟大的改革纲领 349

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并存 351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353

流通体制的改革 357

计划体制的改革 357

价格体系的改革 359

财政体制的改革 361

金融体制的改革 362

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362

充分发挥城市中心作用 364

改革推动开放 365

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365

“七五”计划的提出 368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368

第一节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368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71

第二节 十年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375

十年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 375

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376

“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初见成效 378

继续贯彻“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 379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