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
总论 1
二、温病的概念 7
(一)温病的特点 7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8
(三)温病与伤寒 9
(四)温病与温疫 10
(五)温病与温毒 10
三、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12
(一)病因 12
(二)发病 15
(一)卫气营血辨证 17
四、温病的辨证 17
(二)三焦辨证 19
五、温瘸的常用诊法 23
(一)辨舌验齿 23
(三)辨斑疹白痦 25
(三)辨常见脉象 27
(四)辨神色 27
(五)辨常见症状 28
六、温病的治法 33
(一)解表法 34
(二)清气法 34
(三)和解法 35
(四)化湿法 36
(五)通下法 36
(六)清营凉血法 37
(七)开窍法 37
(八)息风法 38
(九)滋阴法 38
(十)固脱法 39
七、温病的预防 41
(一)温病预防的意义 41
(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41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45
附:法定传染病病种和上报要求 46
概述 48
病因病机 48
各论 49
一、风温 49
诊断要点 49
辨证施治 49
(一)邪袭肺卫证治 49
(二)热入气分证治 50
(三)热入心包证治 53
(四)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治 55
案例 56
文献摘要 56
二、春温 58
概述 58
病因病机 58
诊断要点 59
辨证施治 59
(一)气分证治 59
(二)营血分证治 62
(三)热入心包证治 64
(四)热盛动风证治 65
(五)热灼真阴证治 65
(六)邪留阴分证治 67
文献摘要 68
案例 69
三、暑温 71
概述 71
病因病机 71
诊断要点 72
辨证施治 72
(一)气分证治 72
(二)营血分证冶 74
(三)暑热动风证冶 75
附:冒暑暑秽 76
(五)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治 76
(四)暑伤心肾证治 76
文献摘要 80
案例 80
四、湿温 80
概述 80
病因病机 80
诊断要点 81
辨证施治 81
(一)湿重于热证治 81
(二)湿热弃重证冶 83
(三)热重于湿证冶 84
(四)化燥血证冶 85
(五)余邪未净证冶 85
文献摘要 86
案例 86
概述 86
五、伏暑 89
病因病机 89
诊断要点 90
辨证施冶 90
(一_)初发表里同病证治 90
(二)邪在气分证治 91
(三)邪在营血证冶 92
文献摘要 93
案例 94
六、秋燥 96
概述 96
病因病机 96
诊断要点 96
辨证施治 96
(一)邪犯肺卫证治 97
(二)邪在气分证治 97
(三)气血两燔证治 98
文献摘要 100
案例 101
七、大头瘟 102
概述 102
病因病机 102
诊断要点 102
辨证施治 103
文献摘要 104
案例 104
八、烂喉痧 106
慨述 106
病因病机 106
(一)毒袭肺卫证治 107
诊断要点 107
辨证施冶 107
(二)毒壅气分证治 108
(三)毒燔气营(血)证冶 109
(四)余毒伤阴证冶 109
文献摘要 110
案例 111
名著选录 114
叶天士《温热论》 114
一、温病大纲 115
二、邪在肺卫 117
三、流连气分 119
四、里结阳明 121
五、论湿 122
六、邪入营血 123
七、辨舌 125
八、验齿 131
九、辨斑疹 132
十、辨白痦 133
十一、妇人温病 134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137
一、概论 137
二、春温 137
三、风温 138
四、暑温 139
五、秋燥 141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142
一、风温病提纲 142
二、风温犯肺 142
三、肺胃热盛 143
四、热灼营阴 144
五、风温兼变证 144
薛生白《湿热病篇》 146
一、湿热病提纲 146
二、邪在肌表 148
三、邪阻气分 149
四、邪入营血 154
五、湿热致痉 156
六、善后调理 158
七、其他外感疾病 160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 167
一、温病的概念 167
二、温病起病 168
三、邪犯肺卫 169
四、阳明温病 170
五、邪入心包 174
六、邪入血分 175
七、真阴耗伤 176
八、暑温证治 177
九、湿温证治 178
十、伏暑证治 179
十一、温毒证治 179
十二、温病治禁 180
十三、汗论 183
十四、治病法论 183
十五、吴又可温病禁黄连沦 184
吴又可《温疫论》选 186
一、原病 186
二、杂气论 187
三、沦气盛衰 188
四、论气所伤不同 189
五、温疫初起 189
六、急证急攻 190
七、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191
八、辨明伤寒时疫 192
九、发斑战汗台论 193
十、补泻兼施 193
十一、统论疫有九传冶法 194
十二、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196
附:方剂索引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