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一、地理位置 1
二、政区沿革 1
三、现行行政区划及面积、人口分布 6
第二节 土地资源环境 7
一、自然环境概况 7
二、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11
第三节 土地资源概况 14
一、土地的起源与演变 14
二、土地开发利用简述 18
三、土地利用现状 22
四、土地的适宜性 24
五、土地生产潜力 25
第二章 土地环境 27
第一节 自然环境 27
一、气候 27
二、地质 35
三、地貌 40
四、水文 45
五、土壤 49
六、植被 54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 61
一、人口与劳力 62
二、农业 63
三、工业 65
四、交通运输 67
五、城镇建设 69
六、文教科技 71
七、经济发展水平 74
第三章 土地开发利用简史 77
第一节 远古及历代王朝的土地开发利用 77
一、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77
二、夏、商、周时期 80
三、秦、汉时期 83
四、随、唐时期 87
五、宋、元、明、清时期 9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 95
一、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背景 96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特点和发展 96
三、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开发利用 99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102
一、历史背景的演变 102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特点和发展 104
三、土地开发利用的成就、问题和影响 11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 115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15
一、分类的概念 115
二、分类依据 115
三、分类原则 115
四、分类名称及含义 120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总述 120
一、土地总面积 120
二、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120
三、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122
四、土地详查面积与概查面积、统计面积的比较 132
第三节 耕地 142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142
二、耕地坡度分级 154
三、开发利用方式与程度 158
四、利用的适宜性评述 161
五、生产力 163
六、利用特点、经验与问题 164
第四节 园地 167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167
二、开发利用情况 174
三、生产力、开发潜力和开发途径 175
四、利用的特点、经验与问题 179
第五节 林地 181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181
二、立地条件及区域差异 184
三、开发利用方式、程度和效益 187
四、开发条件与途径 187
五、开发利用的特点、经验与问题 190
第六节 牧草地 192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192
二、质量与生产力 194
三、饲草资源状况与牧草地开发途径 200
四、开发利用方式、程度与效益 201
五、开发利用的特点、经验与问题 202
第七节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 205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205
二、用地特点 208
三、发展趋势 211
四、存在问题 212
第八节 交通用地 212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212
二、用地特点、作用与发展趋势 215
三、存在问题 219
第九节 水域 220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220
二、养殖利用特点 225
三、开发利用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227
四、开发利用潜力 229
第十节 未利用土地 230
一、类型、面积与分布 230
二、自然条件与制约因素 235
三、开发利用前景 235
第五章 土地权属 237
第一节 土地权属综述 237
一、土地权属概念 237
二、土地权属的确定及主要依据 238
三、土地权属面积、构成及变化趋势 239
四、土地权属存在的问题 242
第二节 国有土地 244
一、国有土地的概念 244
二、国有土地面积及利用类型 245
三、国有土地的地域分布 247
四、国有土地的部门分布 252
第三节 集体土地 256
一、集体土地的概念 256
二、集体土地的面积及利用类型 257
三、集体土地的区域分布 257
四、集体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及规模概况 264
第四节 未定权属土地 266
一、未定权属土地的概念 266
二、未定权属土地的面积、类型与分布 267
三、境界争议地段土地权属争议状况 271
四、未定权属及争议土地权属未定的原因 280
五、未定权属及争议土地的处理意见 283
第六章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286
第一节 评价的目的、原则和依据 286
一、目的 286
二、原则 288
三、依据 291
第二节 评价的方法及内容 293
一、评价单元的选用 293
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质量的要求 293
三、评价因素 296
四、评价系统 302
五、评价方法 306
六、评价因素的权重、指标与分值 308
第三节 评价结果 319
一、宜农土地 319
二、宜园土地 320
三、宜林土地 322
四、宜牧土地 324
第七章 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326
第一节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326
一、含义及性质 326
二、类型、数量及分布 326
三、质量与适宜性评价 328
四、开发潜力 329
第二节 已利用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330
一、测算方法 330
二、测算模型 332
三、生产潜力测算结果 336
第三节 土地承载力 345
一、人口现状及预测 347
二、粮油生产现状及增产前景预测 348
三、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居民人均耗粮量预测 354
四、人口承载力估算 359
五、耕地承载力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361
六、几点结论 363
第八章 土地资源综述 364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特点 364
一、地理位置的特点 364
二、土地生态条件的特点 365
三、土地自然类型的特点 367
四、土地质量的特点 369
五、土地利用特点 371
第二节 土地资源优势 374
一、地理位置优势 374
二、自然环境优势 375
三、社会环境优势 377
四、土地构成优势 382
五、土地后备资源优势 383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制约因素 383
一、自然环境的制约因素 383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因素 389
第四节 土地开发利用的经验和问题 391
一、土地开发利用的经验 391
二、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97
第九章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战略 402
第一节 总体战略、依据和指导思想 402
一、总体战略 402
二、战略指导思想 406
三、战略依据 411
第二节 战略方针、目标和重点 414
一、战略方针 414
二、战略目标 419
三、战略重点 423
第三节 合理利用土地的战略对策 425
一、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425
二、落实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 428
三、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制订配套法规政策,加强监督 429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资产管理 431
五、制订耕地保护对策 435
六、搞好土地复垦和低产田改良 436
七、搞好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437
八、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441
第十章 土地利用分区 443
第一节 分区的目的和意义 443
一、分区目的 443
二、分区意义 445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任务和原则、依据 445
一、分区的任务 445
二、分区的原则、依据 446
第三节 分区方法与分区系统 448
一、分区方法 448
二、分区系统及其划分指标 450
三、分区方案 451
第四节 分区论述 453
一、土地利用区 453
二、土地利用亚区 475
三、土地利用片 484
主要参考文献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