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大趋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昌黎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4088·217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

序言 马洪 1

第一篇 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生产力层次和宏观结构 3

(一) 科学技术场 4

(二) 企业管理场 7

(三) 宏观场 9

第二章 生产力单元和微观结构 13

(一) 生产力基本单元 13

(二) 链式结构 16

(三) 网状结构 19

(四) 从结构观点看有关生产力范畴的几个理论问题 23

(一) 生产力性能的基本概念 28

第三章 生产力性能 28

(二) 生产力的使用性和经济性 32

(三) 生产力性能对技术发展方向的决定作用 35

第四章 生产力基本规律和局部规律 40

(一) 生产力基本规律 40

(二) 生产力局部规律及其与基本规律的关系 46

(三) 研究生产力规律的现实意义 49

第五章 广义生产力论 51

(一) 生产力范畴 51

(二) 物质、信息和服务三类生产的共同点 54

(三) 从狭义生产力论到广义生产力论 57

(四) 广义生产力论在信息业上的应用 60

第二篇 应用理论 67

第六章 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 67

(一) 信息和知识 67

(二) 信息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69

(三) 如何理解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 70

(四) 对信息的作用要作科学的估价 73

第七章 生产规模的发展趋势 76

(一) 对生产规模的历史回顾 76

(二) 生产规模今后的发展趋势 78

(三) 新技术革命对生产规模的影响 82

(一) 产业概念的变化和产业的基本特征 90

第八章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90

(二)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产业部门的划分 93

(三) 产业结构今后的发展趋势 98

第九章 工具、机器的发展规律 103

(一) 工具、机器的结构和性能 103

(二) 结构决定性能的规律 105

(三) 结构适合性能的规律 106

(四) 结构通用、功能专用的规律 109

第三篇 发展对策 115

第十章 发挥新技术、新产业的带头作用 115

(一) 新技术与原有技术 115

(二) 尖端技术和基础技术 118

(三)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 120

(四) 发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带头作用 124

第十一章 采用“中间突破”方针 126

(一) 科学、技术、生产各自的特点 126

(二) 科学、技术、生产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127

(三) 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不同步性 130

(四) 从新技术入手,推动生产和科学的发展 132

第十二章 坚持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 135

(一) 教育、科研、生产三种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36

(二) 进行新技术革命要坚持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的方针 137

(一) 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转移 142

第十三章 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地区转移 142

(二) 技术转移的方向 147

(三) 技术转移对策 150

第十四章 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部门转移 155

(一) 科学技术从高向低转移的规律 155

(二) 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般趋势 157

(三) 我国技术转移的状况和采取的对策 160

第十五章 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64

(一) 当前世界传统产业的状况 164

(二) 从新技术入手 166

(三) 从薄弱环节打开突破口 169

(四) 以机械工业为主力军 172

(一) 当前世界新兴产业的状况 176

第十六章 结合国情发展新兴产业 176

(二) 从物质生产的特点看电脑与机器的结合 180

(三) 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相结合的趋势 182

(四) 近期内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 185

第十七章 发展服务业的方针 189

(一) 综合功能与专业功能同时并举 189

(二) 成套服务与成批服务同时并举 190

(三) 集中化与分散化同时并举 192

(四) 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同时并举 194

第十八章 顺应时代潮流 确定教育对策 197

(一) “知识爆炸”和智力倍增的时代 197

(二) 当代教育的新特点 199

(三) 发展教育的对策 202

第十九章 创立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组织 211

(一) 二十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及其深远影响 211

(二) 当代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状况 215

(三) 我国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217

第二十章 发挥人的优势 部署就业战略 224

(一) 在信息时代人有哪些优势 224

(二) 发挥人的优势,广开就业途径 230

第二十一章 城市化潮流和城市化对策 237

(一) 近二百年来的城市化潮流 237

(二)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城市化趋势 239

(三)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243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