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反映论的超越 1
上篇 实现论 17
第一章 “认识—实践”是一个有中介的实现过程 17
一 抽象与具体 17
二 唯心主义启示录 20
三 科学应用中两个并置的趋势 24
四 中介模型 28
第二章 实践“三主体” 30
一 主体意图 31
二 主体能力 41
三 主体精神 44
第三章 中介Ⅰ:理论认识向主体意图的转化 50
一 主体意图的形成根据 51
二 转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实践措施 62
三 特征解析。相对,多元,“多级阶梯”,逐级具体化,定向 72
第四章 中介Ⅱ:理论认识向主体能力的转化 78
一 实践感性知识及其理性渗透 80
二 主体技能形成的传统与现代模式 84
第五章 中介Ⅱ:理论认识向主体精神的转化——人群心理的理论培养 91
一 “中间变量”。心理过程实质是信息变换过程 91
二 人的行为直接由心理支配 98
三 心理培养机制:理论—观念—心理 111
四 心理培养与心理控制 122
五 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我国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群心理培养 125
下篇 理论运行行为的解析 145
第六章 实践结构中的理性因素——传统实践方法向现代实践方法的转变 145
一 要素:“硬件系统”的变革 146
二 方法:“软件系统”的变革 151
第七章 理论的结构 163
一 多视角把握认识的结构 163
二 把理论看作有结构的整体 173
第八章 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功能 179
一 解释 179
二 预测 186
三 批判 192
四 方法 197
五 拓潜 201
第九章 目标与选择——“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因素 203
一 理论的意义 203
二 理论的选择 221
第十章 意向性理论的检验——“认识—实践”过程的反馈机制 234
一 意向性理论特有的检验尺度 234
二 理论的反思 242
三 反馈的适时与适度理论 245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