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定义 1
二、研究对象 1
三、目的任务 1
绪论 1
四、主要内容 2
五、相关学科 2
六、发展概况 2
七、学习方法 3
第一篇 植物形态学 5
第一章 根的形态 5
第一节 正常根的形态 5
一、正常根的各部 5
二、正常根的种类(类型) 5
二、变态根的种类(类型) 6
第二节 变态根的形态 6
一、变态根的识别 6
第二章 茎的形态 9
第一节 正常茎的形态 9
一、正常茎的各部 9
二、正常茎的种类 9
第二节 变态茎的形态 14
一、变态茎的识别 14
二、变态茎的种类 14
第三章 叶的形态 17
第一节 正常叶的形态 17
一、正常叶的各部 17
二、正常叶的种类 18
二、叶的呼吸作用 25
一、变态叶的识别 30
第二节 变态叶的形态 30
二、变态叶的种类 30
第一节 花的各部 33
一、单花的各部 33
第四章 花的形态 33
二、花序的各部 34
第二节 花的种类 34
一、单花的种类 34
二、花序的种类 44
第三节 花的记述 47
一、花图式记述法 47
二、花程式记述法 48
三、文字方式记述法 49
第一节 果实的各部 50
第二节 果实的种类 50
第五章 果实的形态 50
一、聚花果 52
二、聚合果 52
三、单果 52
第六章 种子的形态 54
第一节 种子的各部 54
一、依形成种子胚珠的着生划分 55
第二节 种子的种类 55
一、种柄 55
二、种子 55
二、依胚乳有无及子叶数目划分 56
三、依种胚弯曲与子叶摺叠程度划分 56
第二篇 植物解剖学 59
第一章 植物细胞的解剖构造 59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 59
一、细胞壁 59
(二) 细胞核 60
(三) 质体 60
(一) 细胞质 60
二、原生质体 60
三、液泡 61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内含物 61
一、草酸钙结晶体 61
二、碳酸钙钟乳体 62
三、淀粉粒 62
四、菊糖 63
五、粘液 63
六、油脂及类脂化合物 63
八、其它 64
一、无丝分裂 64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 64
七、糊粉粒 64
二、有丝分裂 65
四、自由形成 68
三、减数分裂 68
一、原生分生组织 69
二、初生分生组织 69
(一) 居间分生组织 69
(二) 初生侧生分生组织 69
第二章 植物组织的解剖构造 69
第一节 分生组织 69
一、一般薄壁组织 70
(二) 束间形成层 70
二、通气薄壁组织 70
第二节 基本组织 70
(一) 木栓形成层 70
三、次生分生组织 70
三、同化薄壁组织 71
四、输导薄壁组织 71
五、贮藏薄壁组织 71
第三节 分泌组织 71
二、分泌腔 72
三、分泌道 72
一、分泌细胞 72
(一) 表皮细胞 73
第四节 保护组织 73
一、表皮组织 73
(二) 护卫细胞 74
(三) 毛茸细胞 75
二、周皮组织 77
第五节 机械组织 78
一、厚角组织 78
二、石细胞组织 78
三、纤维组织 79
一、管胞 79
第六节 输导组织 79
二、导管 80
(一) 环纹导管 80
(二) 螺纹导管 80
(三) 梯纹导管 80
(四) 网纹导管 80
(五) 单孔纹导管 80
(六) 具缘纹孔导管 80
三、筛管 81
四、伴胞 81
(一) 木质部 82
(二) 韧皮部 82
(三) 形成层 82
(四) 维管束鞘 82
五、维管束 82
六、中柱 83
(一) 原生中柱 83
(二) 管状中柱 83
(三) 真中柱 84
(四) 散生中柱 84
(一) 根尖的构造 85
(二) 根的初生构造 85
一、正常根的构造 85
第三章 植物器官的解剖构造 85
第一节 根的解剖构造 85
(三) 根的次生构造 87
(四) 根的三生构造 88
二、异常根的构造 89
(一) 根瘤 89
(二) 菌根 89
第二节 茎的解剖构造 89
一、茎尖的构造 89
(三) 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90
二、茎的初生构造 90
(二)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90
(一) 裸子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90
三、茎的次生构造 91
四、茎的三生构造 92
第三节 叶的解剖构造 93
(一) 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94
四、被子植物叶的构造 94
(二) 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94
二、蕨类植物叶的构造 94
一、苔藓植物叶的构造 94
三、裸子植物叶的构造 94
第四节 花的解剖构造 95
一、花茎相应部份的构造 95
二、花叶相应部份的构造 95
三、花粉囊及花粉粒的构造 95
(一) 花粉囊的构造 95
(二) 花粉粒的构造 96
(二) 胚囊的构造 98
第五节 果实的解剖构造 98
(一) 胚珠的构造 98
四、胚珠及胚囊的构造 98
一、膜质化的果皮部份 99
二、肉质化的果皮部份 99
三、革质化的果皮部份 99
四、木质化的果皮部份 99
第六节 种子的解剖构造 99
一、种皮 99
二、胚乳 100
三、种胚 100
三、编写植物专和各类经济植物志 101
一、区分植物的“种”和其他类群 101
二、阐明植物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101
第一章 概述 101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及任务 101
第三篇 植物分类学 101
(三) 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为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依据 102
第三节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概况 102
一、植物分类简史及分类系统 102
(二) 利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探寻新的药用植物资源 102
(一) 鉴定中草药和原料药材原植物的种类,科学地记述其特征,以保证药材生产、研究、使用种类的准确性 102
第二节 药学专业学习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意义 102
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04
第四节 植物分类的等级和基本单位 105
一、植物分类的等级 105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106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 107
一、植物学名的组成 107
(一) 属名 107
(二) 种加词 107
(三) 命名人 107
第六节 植物界的分门 108
二、种以下等级的学名表示法 108
第七节 植物分类检索表 109
一、定距式(级次式)检索表 109
二、平行式检索表 109
三、连续平行式检索表 110
第二章 低等植物 111
第一节 藻类植物 111
一、蓝藻门 112
二、绿藻门 113
三、红藻门 115
四、褐藻门 117
第二节 菌类植物 120
(二) 杆菌 120
(一) 球菌 120
一、细菌门 120
(四) 放线菌 121
(三) 螺旋菌 121
二、真菌门 122
(一) 一般特征 122
(二) 分类及药用种类 123
第三节 地衣植物 132
一、壳状地衣 132
二、叶状地衣 132
三、枝状地衣 132
第三章 高等植物 135
第一节 苔藓植物门 135
一、苔纲 136
二、藓纲 137
第二节 蕨类植物门 139
一、松叶蕨纲 141
二、石松纲 142
1.石松科 142
2.卷柏科 143
三、水韭纲 145
四、木贼纲或楔叶纲 145
木贼科 145
五、真蕨纲 146
1.瓶尔小草科 149
2.紫萁科 150
3.海金沙科 150
5.铁角蕨科 151
4.蚌壳蕨科 151
6.鳞毛蕨科 152
7.水龙骨科 153
第三节 裸子植物(亚)门 155
一、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55
二、裸子植物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158
(一) 苏铁纲 159
苏铁科 159
(二) 银杏纲 160
银杏科 160
(三) 松柏纲 161
1.松科 161
2.柏科 162
(四) 红豆杉纲(紫杉纲) 163
三尖杉科 163
1.麻黄科 164
(五) 买麻藤纲(仉藤纲) 164
2.买麻藤科 165
第四节 被子植物(亚)门 166
一、双子叶植物纲 167
(一) 古生花被亚纲 167
1.三白草科 167
2.胡椒科 168
3.金粟兰科 169
4.杨柳科 169
5.胡桃科 170
6.桑科 171
7.马兜铃科 173
8.蓼科 174
9.苋科 175
10.石竹科 176
11.毛茛科 177
12.小檗科 178
13.防己科 179
14.木兰科 180
15.樟科 181
16.罂粟科 182
17.十字花样 183
18.景天科 184
19.虎耳草科 185
20.杜仲科 186
21.蔷薇科 186
22.豆科 190
23.?牛儿苗科 193
24.芸香科 194
25.苦木科 196
26.楝科 197
27.远志科 197
28.大戟科 198
29.漆树科 201
30.卫矛科 201
31.无患子科 202
32.鼠李科 203
33.锦葵科 204
34.山茶科 205
35.藤黄科 206
36.堇菜科 206
37.瑞香科 207
38.桃金娘科 208
39.五加科 209
40.伞形科 211
1.杜鹃花科 214
(二) 合瓣花亚纲 214
2.安息香科 215
3.木犀科 216
4.马钱科 217
5.龙胆科 217
6.夹竹桃科 218
7.萝藦科 219
8.旋花科 220
9.紫草科 221
10.马鞭草科 222
11.唇形科 223
12.茄科 226
13.玄参科 227
14.紫葳科 228
15.列当科 228
16.爵床科 228
17.车前科 229
18.茜草科 230
19.忍冬科 230
20.败酱科 232
21.葫芦科 233
22.桔梗科 234
23.菊科 235
二、单子叶植物纲 237
1.黑三棱科 237
2.泽泻科 238
3.禾本科 238
4.莎草科 240
5.棕榈科 241
6.天南星科 241
7.谷精草科 243
8.百部科 243
9.百合科 244
10.石蒜科 246
11.薯蓣科 247
12.鸢尾科 248
13.姜科 249
14.兰科 250
(一) 根对水分的吸收作用 253
(二) 根对矿质的吸收作用 253
第一节 根的生理功能 253
一、根的吸收作用 253
第一章 植物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 253
第四篇 植物生理学概述 253
二、根的合成作用 254
三、根的贮藏作用 254
第二节 茎的生理功能 254
一、茎对水分的运输 254
二、茎对矿质的运输 255
三、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255
第三节 叶的生理功能 256
一、叶的光合作用 256
四、叶的溢泌作用 258
第四节 花的生理功能 258
三、叶的蒸腾作用 258
一、花的形成 259
二、花的功能 259
第五节 果实的生理功能 259
一、适应于动物传播种子的果实 260
二、适应于风力传播种子的果实 260
三、适应于水力传播种子的果实 260
四、适应于本身机械力传播种子的果实 260
第六节 种子的生理功能 260
一、种子的萌发 260
(一) 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 260
(二)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61
(三) 抑制剂存在 262
三、种子的寿命 262
(四) 种皮封闭 262
(二) 胚未发育 262
(一) 种子未熟 262
二、种子的休眠 262
第二章 植物的生长、适应、再生、衰老 264
第一节 植物的生长 264
一、细胞的产生 264
(一) 脱氧核糖核酸的影响 264
(二) 植物激素的影响 264
(三) 维生素的影响 264
二、组织的分化 264
三、器官的形成 264
(二) 冻害 265
(一) 冷害 265
一、植物的抗寒性 265
第二节 植物的适应 265
(二)季节周期性 265
(一)昼夜周期性 265
四、植物的生长 265
二、植物的抗旱性 266
三、植物的抗热性 266
四、植物的抗涝性 266
五、植物的抗盐性 267
六、植物的抗病性 267
第三节 植物的再生 267
一、植物器官的再生 267
二、植物组织的再生 268
(一) 组织培养的意义 268
(二) 组织培养的方法 268
四、植物原生质体的再生 270
三、植物细胞的再生 270
第四节 植物的衰老 271
第五篇 植物生态学概述 272
第一章 影响植物的环境因素 272
第一节 气侯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72
一、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272
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273
三、水分对植物的影响 274
(一) 水生植物 274
(二) 陆生植物 275
四、空气对植物的影响 275
五、土壤的酸度 276
四、土壤的温度 276
三、土壤中的空气 276
二、土壤中的水分 276
(二) 粘土类 276
(一) 砂土类 276
一、土壤的质地 276
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76
(三) 壤土类 276
第三节 地形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77
第四节 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77
第五节 人为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77
第二章 环境因素所形成的植物类型 278
第一节 植物的生活型 278
一、高位芽植物 278
二、地上芽植物 278
三、地面芽植物 278
一、气候生态型 279
三、生物生态型 279
二、土壤生态型 279
第二节 植物的生态型 279
五、一年生植物 279
四、隐芽植物 279
第六篇 植物地理学概述 280
第一章 植物种类的分布 280
第一节 特定植物种类的分布及分布区 280
第二节 特定地区的植物种类及区系 281
第二章 植物群落的分布 283
第一节 各别植物群落的大小 283
一、多度和密度 283
二、盖度 284
三、体积和重量 284
二、植物群落组合的记述方式 285
一、植物群落组织的成层结构 285
五、优势度 285
四、频度 285
第二节 不同植物群落的组合 285
第三章 我国植被的分布 286
第一节 我国植被的分类单位 286
一、植被型组 286
二、植被型 286
三、植被亚型 286
四、群系组 286
五、群系 286
六、亚群系 286
一、针叶林植被型 287
二、阔叶林植被型 287
第二节 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287
七、群丛组 287
三、灌丛和灌草丛植被型 288
四、草原和稀树草原植被型 288
五、荒漠植被型 288
六、冻原和高山植被型 289
七、草甸植被型 289
八、沼泽和水生植被型 289
第三节 我国植被的分布规律 290
一、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290
二、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290
三、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90
附录一 植物名词汉语拼音中英名索引 292
附录二 植物拉丁名索引 314
附录三 中国种子植物分科检索表 334
药用植物学实验大纲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