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历史认识视角的转换 1
一、历史怪圈 2
二、两种范式 3
二、主体的社会性 6
三,双向视角 10
四、总体建构 1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视野 20
一,关于唯物史观哲学基础的争端 20
二,实践与社会本体论 23
三,“三位一体”的社会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30
第二章 历史主体范畴的演变 36
一、问题的提出 36
二、黑格尔哲学与“理性”主体 38
三、异化劳动与劳动主体 43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逻辑结构 54
一、对象化活动与主体性 55
第四章 历史选择活动的本质及机制 69
一、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 69
二,历史选择活动的一般机制 78
第五章 历史选择的自由与必然 85
一,体现在双重关系中的自由 85
二、历史必然趋势的实现与选择活动的作用 95
三、个人选择的作用与性质 108
一、自然因果律与社会因果律 114
第六章 历史规律的特点 114
二、历史过程中的目的性设定 122
三、选择性因果律 126
四、规律的客观性 133
第七章 主体活动与社会结构 140
一、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 140
二、社会历史规律的两个序列 145
三、社会结构的选择性 152
第八章 历史过程的二律背反 160
一、历史时间之矢 160
二、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169
三、全球问题与人类选择 177
第九章 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82
一、单线论与多线论之争 183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185
三、社会形态交替的统一性 190
四、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94
五、历史发展的两种尺度 197
第十章 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209
一、现代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209
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模式 214
三、经济与政治模式的选择 215
四、文化价值取向 217
五、人的现代化 219
后记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