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头语 1
目录 1
10.咸丰四年始铸铅钱 1 2
几点说明 3
第一篇 封建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3
第一章 制钱 3
(一)叙论 3
1.不完整的平行本位制 3
2.铸币的封建性 3
14.停铸大钱 1 4
3.铜钱是人民日用所必需 5
4.制钱行使的区域 5
5.制钱铸发数 6
6.铜钱的紊乱情形 10
(二)制钱的重量 11
1.名义上制钱重量的变更 11
2.实际上制钱重量的减轻 13
3.重量减轻的原因 14
(三)制钱的成分 16
1.黄钱、青钱与红钱 16
2.制钱成分的变更 17
3.成分变更的重要性不大 19
(四)铸钱材料的采购 20
1.铸钱材料的来源 20
2.收购铜斤的经过情形 21
3.收购滇铜的封建剥削 23
(五)滇铜的运输 29
1.滇铜运京的路线 29
2.滇铜运京的困难情形 30
3.滇铜运京的人事布置 31
4.管运的黑幕 32
5.迫使船户讹诈商民 33
6.运铜期限 34
7.咸同年间的铜运 35
(六)洋铜的采购与运输 35
1.洋铜的采购 35
2.出洋购铜预发帑本 37
3.洋铜进口数量与价值 38
(七)铸钱技术及铸钱局的组织 39
1.京局的管理与组织 39
2.炉头的封建把头的剥削 41
3.铸钱由手工业进到机器工业 44
(八)铸钱成本与铸钱余利 45
1.关于本位币与辅币的问题 45
2.制钱成本计算的复杂性 45
3.铸币材料价格的变动 46
4.清初铸钱盈亏的例示 47
5.康熙年间京局铸钱成本 48
6.雍正年间云南铸钱成本 48
7.雍正年间京局铸钱成本 50
8.成本计算的规律 51
10.成本加重的原因 52
9.光绪年间福建铸钱成本 52
(九)私铸与私销 53
1.私铸与私销发生的原因 53
3.私铸与私销同时并行 54
2.从法令上来看私铸与私销 54
4.防止私铸的方法 55
5.私铸的策源地 56
6.私销的利益 56
7.防止私销的方法 57
第二章 银两 60
(一)银两在清朝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60
2.清朝重银轻钱政策 60
1.银对钱占据上风 60
3.当时人士对重银轻钱的看法 61
(二)银两是封建剥削的工具 63
1.清朝财政所用货币单位 63
2.国家征税用银的由来 64
3.清朝国库制度 65
4.各省解银进京情形 65
5.征收田赋时的种种剥削 66
6.官吏剥削引起农民反抗 69
7.银匠书吏的舞弊 70
8.银购买力的下落 71
1.银两铸币 71
(三)具有实物存在的银两 71
2.实银与虚银 72
3.实银的种类 72
4.实银的重量 73
5.实银的成色 73
6.大条银 75
7.铸造宝银的机关 75
8.鉴定宝银的机关 76
(四)秤量银两的“平” 78
1.库平 78
2.漕平 78
3.广平 79
4.关平 79
5.公砝平 80
6.五种平的相互关系 80
(五)作为价值符号的银两 81
1.虚银的发生 81
2.库平银 82
3.关平银 82
4.北京有七种银两 85
5.上海规元的发生与发展 85
6.营口过账炉银 87
7.一个辗转兑换的例子 89
8.各地银两逐渐统一 89
第三章 咸丰朝的通货膨胀 91
(一)嘉、道、咸年间清朝财政困难的情形 91
(二)大钱、铁钱、铅钱的铸发 92
1.咸丰以前讨论大钱铸造问题 92
2.铸造大钱、铁钱、铅钱简史 94
4.王茂荫反对铸大钱 96
3.两个铸造大钱机关 96
5.咸丰三年至四年的大钱 97
6.咸丰五年的大钱 98
7.咸丰六年至七年的大钱 99
8.咸丰九年的大钱 100
9.咸丰四年始铸铁钱 101
11.恢复制钱流通的计划 102
12.北京制钱消失 103
13.收回大钱的办法 104
(三)官票、宝钞的强制发行 104
1.官私两种钞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104
2.顺治年间的发钞 105
3.咸丰以前讨论发钞问题 105
4.王茂荫的发钞政策 107
5.咸丰三年户部奏请行钞 107
6.清帝允许发钞 108
7.搭收搭放办法 109
8.王茂荫自请议处遭到严谴 111
9.发钞政策拟推行于各省 112
10.票钞贬值停止发行 113
第二篇 封建主义金融事业的发展及其衰微 117
第一章 典当业 117
(一)典当业的概况 117
(二)高利贷资本的典当业 119
(三)典当业与政府、官僚的关系 120
1.官款存放典当生息 120
2.官僚营运资金 122
(一)票号的概况 124
1.票号的起源 124
第二章 票号 124
2.分支机关遍于中外各处 125
3.山西人的财富 126
4.票号的帮别 126
(二)票号组织的封建性 127
1.资本组织 127
2.用人的封建性 127
(三)票号的营业 129
1.票号营业的发展 129
3.民信局 130
2.汇兑业务 130
4.官款汇兑 132
5.关内外汇兑 133
6.光绪年间汇款统计 133
7.存款与放款 134
8.利润的来源 135
(四)票号与官吏、中外商人的关系 137
1.与官吏的关系 137
2.与中外商人的关系 139
(五)票号的作用与钱主不同 140
(六)票号的兴盛与衰落 140
1.票号的兴盛 140
2.票号的衰落及其原因 142
(一)钱庄、银号的概况 146
1.钱庄、银号的分布区域 146
第三章 钱庄和银号 146
2.钱票、银票的发行 147
3.钱票、银票的性质 148
4.其他信用机构 148
(二)北京的钱铺 149
1.雍、乾、嘉、道年间的钱铺 149
2.咸丰年间的钱铺 151
3.其他发行钱票机关 153
1.广州钱商的组织 154
(三)广州的钱商 154
2.钱商的买办性 155
(四)上海的钱庄 156
1.上海钱庄的起源 156
2.钱庄操纵货币兑换的价格 158
3.钱庄担任对外贸易的职务 159
4.钱庄在国内质易中所起的作用 160
5.庄票在上海商界的势力 160
6.钱庄坚持用银两记账的原因 161
7.银拆与洋厘 161
8.汇划银与划头银 164
9.庄票的流通 165
10.钱庄的投机和倒闭 166
第四章 官银钱号 168
(一)太平天国革命以前的官银钱号 168
1.官银钱号的营业性质 168
2.两项业务——兑换银钱,倾熔银锭 168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官银钱号 171
1.北京官银钱号的设立 171
2.福建的永丰官局 172
3.陕西的官钱局 174
1.省库办理汇兑 175
(三)太平天国革命以后的官银钱号 175
2.海关银号 176
3.各省普遍设立官银钱号 177
第三篇 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原因、后果与对策 181
第一章 银钱比价的变动 181
(一)银与钱的内在关系 181
(二)银钱比价的变动 182
(三)银钱比价变动的幅度与趋势 191
第二章 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 193
(一)变动的原因 193
1.银贵钱贱的原因 193
3.银居主要地位 194
2.银贱钱贵的原因 194
(二)变动的后果 195
(三)对策 196
1.调剂钱值的第一个办法——加减钱的重量 196
2.调剂钱值的第二个办法——加减铸钱数量 197
3.调剂钱值的第三个办法——搭收搭放办法 197
第三章 引人注目的嘉庆十三年到咸丰六年(1808—1856) 199
(一)银贵钱贱的原因 199
1.第一类看法——生齿日繁、费用日广说 199
2.第二类看法——钱票夺取制钱地位说 200
3.第三类看法——国家重银轻钱说 200
4.第四类看法——偷铸小钱说 201
5.第五类看法——纹银外流说 203
6.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 206
7.鸦片进口所引起的纹银外流是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 208
(二)银贵钱贱的后果 209
(三)对策 214
1.第一类—禁银出口法 214
2.第二类——禁烟入口法 215
3.第三类——议行大钱法 216
4.第四类——禁银行钞法 216
5.第五类——重视制钱法 216
7.六类办法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情况 219
6.第六类——自铸银元法 219
第四章 咸丰七年到宣统三年(1857—1911) 221
(一)银贱钱贵的原因 221
1.第一类看法——中国贸易出超、纹银大量进口说 221
2.第二类看法——外人收买制钱装运出口说 221
3.第三类看法——中国铸钱日少、世界银价日跌说 222
4.原因的分析 223
(二)银贱钱贵的后果 226
(三)对策 227
1.最初设立的外商银行 231
第一章 1894年前的外国银行 231
第四篇 外国金融势力的侵入 231
2.1845—1894年的外商银行 233
3.资金的来源 234
4.钞票的非法发行 234
5.钞票发行的开始年份 235
6.国际汇兑的垄断 236
7.汇丰银行 237
8.德华银行 242
第二章 1895—1911年期间的外国银行 243
(一)清末来华设立的外国银行 243
1.钞票的非法发行 244
(二)外商银行的侵略活动 244
2.借款与投资概况 245
(三)汇丰银行 247
1.投资机构 247
2.垄断华洋贸易和操纵外汇行市 248
3.政治借款的垄断与竞争 249
4.争夺海关管理权 250
5.关税保管权逐渐落入汇丰一家手中 251
(四)华俄道胜银行 254
第三章 洋钱流入与纹银流出 258
1.洋钱流入与纹银流出的损失 258
3.银出超的开始年份 260
2.中外人对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260
4.银出超的数值 262
第五篇 向贵金属货币制度的方向发展 269
第一章 外国银元的流入与流通 269
(一)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洋钱 269
1.最初流入中国的洋钱 269
2.洋钱的来源 270
3.洋钱流入的途径 271
4.洋钱在中国流通的方向 271
5.洋钱在中国市场所起的作用 272
7.洋钱为中国人所乐用 273
6.洋钱初入中国作为银两流通 273
8.洋钱的交换价值 274
(二)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洋钱 278
1.鹰洋初入中国及其名称 278
2.鹰洋流入中国的途径 278
3.鹰洋的交换价值 279
4.墨西哥输出银元的数量 279
(三)洋钱在中国流通的数量、重量、成色及其紊乱现象 280
1.清廷对自铸银币的顽抗态度 283
2.仿造银元的开始 283
(一)酝酿时期 283
第二章 本国银币的铸发 283
3.主张自铸银元的意见 284
4.实行仿造银元 285
(二)大量自铸银币的开始 288
1.广东开始自铸银币 288
2.开始铸造的年份 289
3.广东铸造银币的规模 290
4.广东银币的内容 290
5.其他各省所铸银币 291
6.清朝铸发银币数 292
7.清末币制的紊乱 293
(一)世界金银比价的长期稳定与剧烈变动的到来 295
第三章 世界金银比价变动对中国币制的影响 295
(二)十七八世纪中国市场的金银比价及黄金进出口情形 299
(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银价变动对中国币制的影响 304
1.世界银价的跌落 304
2.清初米价的上涨 304
3.战时中国金价的骤涨 305
4.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306
5.镑亏问题 306
6.对外贸易问题 307
7.金银进出口统计的不全 308
(一)对日赔款变为金币外债 311
第一章 货币本位问题 311
第六篇 帝国主义侵略中的中国货币问题 311
(二)庚子赔款与偿金问题 313
1.辛丑和约第六款摘要 314
2.清政府处理偿金问题的软弱无能 314
(三)本位问题的争论 317
(四)清朝当局对本位问题的态度 322
(五)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划一币制条约 325
(六)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阴谋 326
1.国际汇兑委员会的阴险组织 326
2.“中国新圜法条议”暴露了美帝侵略的野心 327
3.中国人的反对 329
4.狐狸尾巴毕竟露出来了 331
(七)整顿币制借款 332
第二章 银币成色与重量的问题 334
(一)银币成色、重量的紊乱情形 334
(二)关于成色问题 335
(三)关于重量问题 336
(四)银辅币的发行 340
第三章 铜元 342
(一)叙论 342
(二)铸造铜元的开始及其发展 343
(三)铜元的成色、重量与种类 346
(四)铸造铜元的材料、成本及余利 347
1.材料 347
2.成本 348
3.余利 349
(五)清政府管理铸造铜元的政策 350
(六)铜元铸发数 353
(七)私运与私铸 355
(八)铜元与银的比价 355
(九)铜元滥发的恶影响 358
(十)一厘铜币 359
(一)银行名称的由来 365
第七篇 帝国主义侵略中的中国银行业 365
第一章 中国通商银行设立以前有关银行的记载 365
(二)设立银行的建议 366
第二章 中国银行业的兴起 368
(一)银行业发生的原因 368
(二)设立银行的动机 368
(三)中国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370
1.设立的经过 370
2.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组织 373
(四)清末设立的银行 374
1.第一国家银行——户部银行 374
3.第一储蓄银行——信成银行 376
2.四川浚川源银行 376
4.浙江兴业银行 377
5.交通银行 377
6.清末尚存的银行 378
第三章 银行券的发行 380
(一)发行权 380
(二)兑换制度与准备制度 381
(三)银行券发行数 382
(四)发行制度的紊乱 383
(五)清政府所采取的政策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