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为 社会科学的活动与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华,刘大椿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6620810
  • 页数:497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篇 社会科学活动论 1

第一章 社会科学活动 1

第一节 社会科学活动的形成 2

一、社会活动的自觉把握 2

二、人文、社会科学群 5

三、社会科学家共同体 8

第二节 社会科学活动的性质 14

一、阶级性和科学性 16

二、不确定性和统计性 18

三、政治性和历史性 22

第二章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25

第一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区别 25

一、难寻普遍的参照系 26

二、实验方法的局限性 28

三、缺乏严格的可接受性标准 29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整体化的趋势 30

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31

二、社会科学的科学化需要自然科学 35

第三节 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 39

一、科学理性与自由创造的结合 40

二、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的互补性 43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 49

第一节 社会运作性研究 50

一、从纯理论到重操作 50

二、为社会政策的目的服务 52

三、社会研究技术的成熟 56

第二节 社会解释性研究 59

一、释义学研究的兴起 60

二、一些时髦的解释类型 66

第四章 社会科学的活动结构和研究体制 71

第一节 社会科学的活动结构 72

一、活动的结构分类 72

二、活动结构的合理化 76

第二节 社会科学的研究体制 80

一、几种流行的研究体制 81

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体制的改革 91

第二篇 国外社会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96

第五章 从古代希腊到近代西方的社会理论和方法 96

第一节 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社会认识 97

一、智者和苏格拉底开创的社会研究 98

二、柏拉图的先验推理方法 99

三、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概括和溯源方法 101

四、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的人性理论 103

五、中世纪的神学社会观 104

第二节 启蒙学者的社会理论和方法 107

一、抽象人性论 108

二、法学世界观 109

三、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 110

四、历史辩证法和历史规律性思想 112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理论和方法 115

一、德国古典哲学家思辨辩证的历史哲学 116

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 120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考察 123

第六章 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 12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产生 126

一、唯物史观的诞生 127

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31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方法论 133

四、《资本论》的方法 136

一、列宁和他的时代 138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发展 138

二、列宁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 140

三、列宁的对立统一学说和辩证逻辑 143

第三节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147

一、十月革命后曲折的发展过程 147

二、方法论热潮的兴起 150

三、当代研究的特点与进展 152

第七章 西方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流派的社会理论和方法 156

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58

一、实证社会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158

二、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 161

三、实证主义社会学基本理论 162

第二节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63

一、论社会学的性质、对象和任务 164

二、社会学方法论的客观性和整体性原则 167

三、经验主义社会学方法 169

第三节 经验社会学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 172

一、经验社会学 172

二、社会系统方法和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175

三、对社会的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 177

四、社会系统的秩序和进化 180

第四节 后工业社会论和新制度派经济学的“技术统治论” 181

一、经验归纳和演绎;多因素分析 182

二、“中轴原理”的方法 183

三、“后工业社会”与技术统治论的实质 184

第八章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流派及科学方法论学者的社会理论和方法 186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和生命哲学(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法论 187

一、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提出;与实证主义的论争 188

二、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 190

三、狄尔泰的“理解”方法和“解释学”方法;新康德派的“价值论” 191

第二节 社会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华德和塔尔德)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196

一、“心理分析”的社会学 197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199

三、弗洛伊德的社会学说 201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203

一、与实证主义的论争;按主观旨趣对科学的区分 204

二、欲望本能说,否定性原则和总体研究方法 206

三、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攻击 208

第四节 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学者的社会观 211

一、一般系统论创始者贝塔朗菲的社会观 211

二、控制论创始者维纳的社会观 215

第五节 波普尔的“试错法”和历史-政治观 218

一、“试错法”、“证伪主义”方法论 218

二、反“历史决定论”、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政治观 222

〔本篇结束语〕 224

第三篇 社会科学方法论 228

第九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228

一、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229

第一节 方法论原则的核心地位 229

二、方法论原则制约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234

第二节 实践原则 237

一、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可能选择研究课题 238

二、深入社会实践,注重调查研究 241

三、接受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双重检验 242

第三节 系统原则 243

一、整体性原则 244

二、等级结构性原则 246

三、动态开放性原则 247

四、合目的性和自组织性原则 249

第四节 历史分析原则 250

一、从过程的角度去看对象 250

二、坚持历史主义 252

三、把握发展规律,进行超前研究 253

四、坚持矛盾分析法 254

第五节 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原则 255

一、对经验材料要胸中有数 256

二、建立数学模型 257

三、理论评价时注意量的方面 259

第六节 方法多元化原则 260

一、开发新的研究方法 260

二、移植和借用各种研究方法 261

三、引进和吸收国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62

第十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结构 264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264

一、研究主体 264

二、研究客体 269

三、研究工具 278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分类 282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类型 282

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 287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92

第一节 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 292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292

二、选题和设计的要领 293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294

一、搜集资料的途径 294

二、整理材料的基本方法 296

三、研究资料的分析和阐释 298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假说 300

一、社会科学假说的提出方法 300

二、社会科学假说的证实方法 302

三、社会科学假说的逻辑论证方法 304

四、社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方法 307

一、社会科学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 310

第四节 社会科学定律的系统化方法 310

二、社会科学定律系统化的演绛逻辑方法 311

三、社会科学定律系统化的归纳逻辑方法 312

四、社会科学定律系统化的辩证逻辑方法 313

第五节 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方法 314

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元逻辑要求 314

二、重建协调性的方法 315

三、提高可靠性的方法 316

四、增强完全性的方法 317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方法 318

第一节 社会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 319

一、社会科学理论脱离社会实践的原因 319

二、社会科学理论转化为社会理想 320

三、社会科学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观念 321

一、社会实践观念的层次结构 322

第二节 社会实践观念的结构与功能 322

二、社会实践观念的系统结构 323

三、社会实践观念的总体功能 326

第三节 科学的社会实践观念及其标准与条件 327

一、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 328

二、完整的社会形象观念 329

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330

四、合格的社会实践主体观念 330

五、可控的社会实践客体观念 331

六、合理的社会实践的目的观念 332

七、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观念 333

八、得当的社会实践行动观念 334

第十三章 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方法 334

第一节 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语言表达方法 335

一、自然语言表达的功能特征 336

二、表达社会科学知识的语词与语句 337

三、自然语言表达的文体及其特殊功能 338

四、自然语言表达的章法 340

第二节 社会科学知识的数学语言表达方法 341

一、数学语言表达的功能特征 342

二、社会科学知识常用的数学语言表达方法 343

三、表达社会科学知识的数学模型 346

第三节 社会科学知识的逻辑语言表达方法 347

一、逻辑语言表达的功能和特征 348

二、社会科学概念和观念的逻辑语言表达方法 349

三、社会科学命题的逻辑语言表达方法 350

四、社会科学推理的逻辑语言表达方法 352

五、表达社会科学知识的逻辑语法模型 353

六、表达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逻辑应用系统 354

第十四章 社会科学著述的评价方法 355

第一节 社会科学著述的评价标准 357

一、学术水平与学术价值 357

二、社会价值 358

三、经济价值 360

第二节 社会科学著述评价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362

一、评价的基本形式 362

二、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363

三、定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66

第三节 社会科学著述的评价冲突及其解决 372

一、评价冲突的表现和原因 372

二、解决评价冲突的基本条件 374

三、解决评价冲突的有效方法 376

第四篇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命运 379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色 37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状况 380

一、中国古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阶段 381

二、以儒学为主线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发展 383

三、明清实学的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转换 390

一、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的思维框架 39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96

二、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的主体思维模式 400

三、类比型、史鉴型的逻辑推理方式 403

四、重了悟、得意忘言的直观分析法 407

五、辩证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式 412

第五节 东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走向比较 415

一、神话、巫术、宗教思维的母体差别 416

二、天人合一和主客体对立的两种框架 418

三、重逻辑、重分析、重实证的抽象理性和重了悟、重经验、重类比的实用理性的区别 421

第十六章 近代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后的历史进展 426

第一节 处于震荡中的近代社会科学观念和方法的演化 427

一、从“西学东渐”到“中体西用” 427

二、从历史退化论到历史进化论 429

三、从乾嘉学风到近代科学精神 432

四、从民生史观到初期新文化运动 435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唯物史观 440

第二节 走上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440

二、科学和玄学、问题与主义之争 444

三、“新理学”、“新王学”和现代新儒学 449

四、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为主导 451

第十七章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 460

第一节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的历史进程 461

一、十七年的进展 461

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扭曲 470

三、改革十余年的迅速发展 476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481

一、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 481

二、社会科学与当代实践 484

三、社会科学与方法现代化 488

四、社会科学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92

主要参考文献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