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征 6
第二节 近代中国人民为拯救中国而进行的艰苦探索 8
一、农民革命战争 8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 9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斗争 11
四、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1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7
第一节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7
一、五四运动的原因 17
二、五四运动的进程 1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9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1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壮大 20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1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3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形势 25
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5
二、中共三大与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25
三、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和统一战线的建立 27
第三章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30
第一节 国民革命的准备 30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30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31
三、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33
四、国民会议运动 34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高潮 35
一、第二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35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39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42
一、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42
二、资产阶级右派叛变革命 44
第四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49
一、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49
二、三大起义、红军建立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50
三、毛泽东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55
一、红军的反“围剿”战争 56
第二节“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56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红军长征的胜利 59
第三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62
一、“九·一八”事变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抗日浪潮 62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64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65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68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68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68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69
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 71
四、全民族的抗战热潮 73
五、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73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的总方针 74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74
二、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75
三、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斗争 76
四、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77
五、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78
第三节 战胜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 80
一、解放区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 80
二、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81
三、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抗战 82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83
一、抗日战争形势的新发展 83
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4
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85
第六章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88
第一节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88
一、内战危机 88
二、党的主张和自卫准备 89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90
一、全面内战爆发与共产党的方针 92
第二节 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92
二、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 93
三、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95
四、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9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98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98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 10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2
第七章 科学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 10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04
第二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特点 106
二、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110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5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115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意义 117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21
第一节 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 121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121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 123
三、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的确定 126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128
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28
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条件 130
三、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方针 132
第九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38
第一节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38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138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140
第二节 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43
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 143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45
三、经济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147
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依据 150
第三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150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53
三、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方针 155
第四节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56
一、增强企业活力的意义 156
二、增强企业活力的途径 158
一、多种分配形式 160
第五节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160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62
三、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实质是共同富裕 164
四、按劳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66
第十章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171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71
一、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171
二、正确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73
一、发展对外贸易 177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77
二、国际技术交流 180
三、吸收和利用外资 181
四、国际劳务合作 182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 183
一、兴办经济特区 183
二、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 185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8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1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91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1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196
一、理想建设 196
二、道德建设 197
三、纪律建设 19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201
一、教育建设 201
二、科学建设 204
三、文化建设 207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211
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11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 211
二、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14
第二节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21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质 21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219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针 22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 222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2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24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29
第十三章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29
第一节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29
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31
三、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233
第二节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34
一、改善党的领导是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234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 235
第三节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 238
一、加强党的建设是抵御和平演变的客观要求 238
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