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 纪念著名的社会科学家邓初民同志(张友渔) 1
第一章 政治学的性质 1
第一节 问题的一般 1
第二节 社会进化的动力及其构造与人类生活之三种过程 4
代序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民主和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一生(杜任之) 8
第三节 法制及政治过程 8
第四节 法制上及政治上的意识形态 12
自序 16
第五节 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学 16
第二章 政治学的概念 20
第一节 政治学在各种科学中之位置 20
第二节 政治学的概念之构成 23
第三章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6
第一节 科学的方法之辨正 26
第二节 研究的出发点 28
第三节 现象的考察方法 31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之形成与科学的方法之获得 34
第五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之实际应用 36
第四章 政治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39
第一节 题前的说明 39
第二节 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41
第三节 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42
第四节 政治学与法律学的关系 44
第五节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45
第五章 政治学之说明的体系 48
第六章 社会阶级与政治 51
第一节 阶级的概念 51
第二节 阶级与身分 53
第三节 阶级发生的原因 54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58
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构成及其特质 58
二、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59
三、地主与农民 62
四、过渡的阶级 64
五、知识阶级 65
六、不生产阶级 67
第五节 阶级的废止 68
第七章 政党 70
第一节 政党之形成过程 70
第二节 政党与阶级 71
第三节 政党的概念 74
第四节 政党的要素及其组织原则 76
第五节 政党的斗争及其斗争的方式 79
第六节 政党斗争的联盟及其斗争的口号 82
第七节 政党的死灭及其过程 83
第一节 民族之形成过程 85
第八章 民族 85
第二节 民族的概念 87
第三节 民族统一运动与民族国家之形成 89
第四节 民族国家之进步时期 91
第五节 民族存在之历史的限界 93
第六节 民族之消灭 95
第七节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意义 98
第八节 民族解放问题之国际精神 101
第九章 政治的统制 103
第一节 政治的统制与宪法 103
第二节 宪法的意义 104
第三节 宪法的分类 106
第四节 宪法的要件与内容 109
第五节 宪法形成之历史的过程及其没落 110
第一节 国家的概念 113
第十章 国家 113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117
一、两种的国家理论 117
二、超阶级的国家理论之发展——基督教国家论 119
三、基督教国家论之矛盾与其解决的物质的基础之成熟 120
四、马克亚威利的国家论 121
五、民权论前史 124
六、民权论之诸种国家论 125
七、超越的国家论之完成与其破绽之开始 127
八、超越的国家论之破产与阶级的国家论之轮廓 129
第三节 国家之历史的发展阶段 132
一、无国家的社会——氏族社会 133
A.伊洛葛人的氏族社会 135
B.希腊人的氏族社会 136
C.罗马人的氏族社会 139
D.日耳曼人的氏族社会 141
E.附村落社会 142
二、古代国家 144
A.国家之形成过程 144
B.希腊之雅典国家 146
C.罗马国家 149
三、中世封建国家 151
A.封建制度之形成 151
B.封建国家之一般 154
C.封建国家与都市 156
四、近世代议制国家 159
A.近代国家之形成过程 159
B.近代国家之政府形态与国家形态 161
C.近世代议制国家之机关——行政机关 163
D.近世代议制国家机关之一——议会 165
E.近世代议制国家机关之一——司法 167
F.近代国家之历史的限界 168
G.帝国主义国家 170
第四节 国家之死灭的过程及未来的新社会 172
一、过渡时期——国家死灭之第一阶段 172
二、新社会之半熟期——国家死灭之第二阶段 174
三、新社会之完成期——国家死灭之第三阶段 176
四、附带的一个说明 179
第五节 拉沙尔派的国家论 181
一、拉沙尔派国家论之根据 181
二、拉沙尔派国家论之要点 183
第六节 民主主义与独裁 186
一、民主主义与独裁的意义 186
二、民主主义与独裁的问题 189
一、议会主义与苏维埃是什么 191
第七节 议会主义与苏维埃 191
二、议会主义与苏维埃的历史使命 195
第八节 国家论中修正派之其他争点 197
第九节 国家与社会 200
一、国家与社会的区别 200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联 203
第十节 国家与经济 205
一、经济上之霸权 205
二、历史上各种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之关系 208
第十一节 国家与革命 211
一、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 211
二、历史上之革命的阶段与国家 213
三、最后一次的革命与最后一次的国家 215
附录一 沧桑九十年(邓初民) 219
附录二 邓初民传略(吴伯就)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