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突发事件理论研究一、突发事件的界定 1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3
(一)发生的突然性 3
(二)事件的复杂性 3
(三)危害的严重性 4
(四)事件的关联性 4
(五)处置的紧急性 5
(六)影响的滞后性 5
三、突发事件的分类 6
(一)按形成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分类 6
(二)按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分类 6
(三)按突发事件的发生领域进行分类 7
(四)按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进行分类 7
(五)按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进行分类 7
(六)按突发事件发生和终结的速度进行分类 7
(七)按突发事件中主体在应急中的态度进行分类 8
四、突发事件的危害 8
(一)重大的人员伤亡 8
(二)巨大的经济损失 8
(三)严重的心理影响 9
(四)持久的环境破坏 10
五、突发事件的趋势 10
(一)突发事件诱因增多、形式多元化 10
(二)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加速化 11
(三)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扩大、危害增加 12
第二章 中国的应急法制一、中国的应急法制进程 14
(一)中国的应急法制进程 14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 15
二、法理学中的突发事件 16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16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与《紧急状态法》 17
三、中国的突发事件应对原则 19
(一)行政应急性原则 19
(二)比例原则 20
(三)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21
(四)迅速反应原则 22
(五)分类、分级、分期原则 22
(六)行政公开原则 23
(七)社会动员原则 24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 25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25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27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28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 29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29
(六)突发事件的法律责任制度 29
五、中国应急法制的完善方向 30
(一)配套行政法律法规和具体制度要有“应急”意识 30
(二)进一步细化各级应急预案 31
(三)促进《紧急状态法》的及早出台 32
(四)改变当前政府一元化抗灾模式,结合社会力量应对危机 33
第三章 发达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一、不断完善预警机制 34
二、处理机构专门化 35
三、应急处理法制化 37
四、重视应急文化建设 39
第四章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一、自然灾害概念界定 41
(一)自然灾害的内涵 41
(二)自然灾害的外延 42
(三)自然灾害的分类 43
二、中国的自然灾害 43
三、2008年中国突发自然灾害概况 46
(一)低温冰冻灾害 46
(二)地震 47
(三)洪涝灾害 50
(四)旱灾 53
(五)台风、热带风暴 57
(六)地质灾害 61
(七)风雹灾 64
(八)凌汛 67
四、中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和应急救助系统 68
(一)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组织领导系统 69
(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系统 69
(三)国家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69
(四)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系统 70
(五)国家自然灾害物资储备系统 70
(六)国家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系统 70
(七)国家冬令与春季救助系统 71
(八)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社会动员系统 71
(九)国家自然灾害的减灾工作指导系统 72
(十)国家自然灾害的科研与科技支持系统 72
五、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实践 72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以南方低温冰冻灾害为例 72
(二)应急救灾——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74
六、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工作建议 80
(一)建立统一的、专门的、常设的自然灾害危机应急管理机构 80
(二)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81
(三)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81
(四)建立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81
(五)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82
(六)妥善处理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问题 83
第五章 事故灾难报告一、事故灾难的界定 84
(一)事故灾难的界定 84
(二)事故灾难的分类 85
(三)事故灾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关系 86
二、2008年中国事故灾难概况 87
(一)火灾事故 87
(二)交通安全事故 91
(三)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95
(四)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安全事故 100
(五)煤矿和其他矿山安全事故 103
(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09
(七)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 112
(八)环境事故 113
(九)通信事故 115
(十)核设施事故 115
三、典型事件分析 116
(一)9.20深圳市龙岗大火 116
(二)4.28山东火车相撞事故 117
(三)8.1太原娄烦山体滑坡 120
(四)7.14河北蔚县李家洼矿难 121
(五)9.8山西襄汾溃坝事故 123
四、事故灾难应急管理研究及启示 125
(一)事故灾难的特性 125
(二)事故灾难理论研究 126
(三)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 130
(四)政策和措施 131
(五)启示 133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136
(一)概念界定 137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37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139
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及应急措施的建设进程 139
(一)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背景 139
(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进程 140
三、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回顾 143
(一)“非典”疫情 143
(二)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146
(三)禽流感事件 148
(四)齐二药事件 150
(五)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 152
四、2008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3
(一)食品安全事件 153
(二)药品安全事件 161
(三)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 168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175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建议 177
(一)不断加强政府部门间协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77
(二)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178
(三)加强财政在公共卫生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179
(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179
(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物资储备机制 180
(六)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理论的研究 180
(七)加强对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研究 181
(八)大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181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报告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183
二、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概况 187
(一)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187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 193
三、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 196
四、中国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启示 197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客观辩证地分析和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作用 198
(二)加快经济发展,注重经济手段协调群体利益冲突 198
(三)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199
(四)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199
(五)政府执政能力问题 200
(六)进一步提高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水平 200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7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