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新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00363805
  • 页数:844 页
图书介绍:

条目分类目录 3

一、人类文明发展概况 3

文明 3

物质文明 3

精神文明 3

文明的类型 3

精神文明发展史篇 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 3

东方文明 4

地中海文明 4

欧洲文明 4

工业文明 5

后工业文明 5

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概况 5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精神文明 7

原始社会精神文明基本特征 7

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 7

原始群 7

氏族 7

血缘家族 8

对偶婚 8

原始社会科学技术的萌芽 8

部落 8

原始文化 9

奥都威文化 9

仰韶文化 10

龙山文化 10

河姆渡文化 10

原始社会的道德 11

原始社会的宗教 11

红山文化 11

原始社会的艺术 12

巫术 12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12

图腾崇拜 12

拉斯科洞窟壁画 13

彩画陶器 13

中国奴隶社会精神文明 15

奴隶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15

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精神文明 15

三、奴隶社会时期的精神文明 15

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16

古埃及金字塔 16

奴隶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16

夏历 16

诸子百家 17

古希腊哲学 17

奴隶社会文学艺术发展概况 17

中国奴隶社会文学艺术发展概况 17

古埃及艺术 18

希腊古典文学艺术 18

西亚艺术 18

诗经 18

希腊神话 19

奴隶社会的道德 19

奴隶主的道德观念 19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9

奴隶的道德观念 19

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 20

奴隶社会的宗教崇拜 20

犹太教 20

佛教 21

婆罗门教 21

基督教 22

耶路撒冷 22

古埃及文明 23

古印度文明 23

古巴比伦文明 24

古罗马文明 24

夏文化遗存 25

玛雅文化 25

人类文明的七大奇迹 25

中世纪欧洲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27

四、封建社会时期的精神文明 27

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27

中国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27

封建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28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8

盛唐文化 29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 29

封建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概况 29

阿拉伯文化 30

拜占廷文化 30

敦煌石窟 30

基督教文化 30

哥特式艺术 31

封建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概况 32

百家争鸣 3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3

经院哲学 33

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宗教崇拜 33

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34

封建庄园 34

城市生活 34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 34

彼得一世改革 35

禁欲主义 35

三从四德 35

三纲五常 35

伊斯兰教 36

五、资本主义时期的精神文明 37

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37

中国近代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37

欧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概况 38

资本主义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38

资产阶级产业革命 39

科学技术革命 39

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体系 39

人文主义 40

天赋人权 40

自由平等博爱 40

人道主义 40

资本主义社会文学艺术发展概况 41

文艺复兴 41

古典主义艺术 41

浪漫主义艺术 42

印象派艺术 43

浮世绘 43

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观念 43

利己主义 44

金钱万能 44

等价交换 44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5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精神文明的论述 45

圣西门 46

傅立叶 46

欧文 46

文明及文明时代 47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文明的基本观点 47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 48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48

从一定的生产方式考察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 4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崭新阶段 48

巴黎公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4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况 49

解放区精神文明建设 50

建国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概况 50

三反五反运动 51

反右倾运动 5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2

“文化大革命” 52

两个文明一起抓 5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7

文化建设 5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 5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篇 5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5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相互促进 57

思想建设 5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5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59

从总体布局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5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5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6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6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6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6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61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 6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 6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思想理论基础 63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6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 63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4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4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6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64

经济建设总目标 65

精神文明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65

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65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65

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66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现代化的有力保证 66

促进改革开放 66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7

要求 68

理想教育与改革开放 68

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 68

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68

道德建设与改革开放 69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9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70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70

“一国两制” 70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7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7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 72

马克思主义 73

列宁主义 73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3

资产阶级自由化 74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74

毛泽东思想 74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政策 75

资产阶级自由化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75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观点 75

全盘西化 76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77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77

建设 77

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 77

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观念 78

社会主义企业赢利观念 7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 78

社会主义市场观念 79

社会主义竞争观念 79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观念 80

适度消费的原则 80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80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80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8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82

培养共产主义新人 82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82

四有新人 82

八五计划期间和九十年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83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 87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7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87

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 87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87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87

马克思主义 87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7

思想道德建设篇 87

我国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中文版全部出齐 89

列宁主义 89

列宁主义的产生 89

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 89

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9

我国理论界关于列宁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 90

我国自行编译的第一部《列宁全集》出齐 91

毛泽东思想 91

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9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92

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92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92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9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93

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9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9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讨论 94

《毛泽东选集》出版发行 95

《周恩来选集》出版发行 95

《刘少奇选集》出版发行 95

《朱德选集》出版发行 95

《董必武选集》出版发行 95

《任弼时选集》出版发行 95

《邓小平文选》出版发行 95

《陈云文选》出版发行 9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96

马克思主义哲学 96

辩证唯物主义 96

对立统一规律 96

质量互变规律 9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9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97

认识的辩证过程 97

否定之否定规律 9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8

历史唯物主义 98

我国思想理论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9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问题的讨论 99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毛泽东关于“两个对子”关系的讨论 100

关于意识本质、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的讨论 10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问题的讨论 100

关于唯物辩证法规律与范畴的讨论 101

关于实践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101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02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如何改革问题的讨论 102

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讨论 103

关于认识的若干问题讨论 103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103

政治经济学 104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104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104

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104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05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05

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 10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05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106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106

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 106

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 107

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讨论 108

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109

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讨论 110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1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11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11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11

科学社会主义 111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1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112

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 113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114

“一国两制” 115

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1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15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16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理论 11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17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 117

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新思想 1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18

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理论 119

批判“两个凡是” 119

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120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20

十一届三中全会 120

理论工作务虚会 120

党的十二大 12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0

中共中央转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 121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委、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企业职工中进行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教育的通知》 121

十三届六中全会 121

《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学习纲要》 121

1987年宣传部长会议 121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 122

二、理想信念 123

理想 123

个人理想 123

社会理想 123

理想的一般结构 124

最高理想 124

生活理想 124

职业理想 124

阶段理想 125

理想与现实 125

理想与实践 125

理想与生命 126

剥削阶级的理想 126

《理想国》 126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 127

《乌托邦》 127

《太阳城》 127

共产主义理想 128

《大同书》 128

我国古代思想家向往的理想社会 128

桃花源 128

世界大同 128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重大意义 129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129

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实践 129

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129

人生 130

人生观 130

理想教育 130

崇高理想与实干精神相结合 130

生死观 131

荣辱观 131

苦乐观 131

人生观的形成条件 131

利己主义人生观 132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32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132

悲观主义人生观 132

享乐主义人生观 132

存在主义人生观 133

实用主义人生观 133

自然主义人生观 133

权利意志主义人生观 133

人欲模流的人生观 133

宗教来世主义人生观 133

“顺应自然” 134

“畏天命” 134

宿命论的人生观 134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134

基督教的“天国”论 134

基督教的“原罪说” 134

共产主义人生观 135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135

集体主义的原则 135

革命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135

信仰 135

信念 136

无神论 136

共产主义信仰 136

信仰真主 136

信仰上帝 136

共产主义信念 137

三、道德建设 138

道德 138

个人道德 138

社会公德 138

社会公德主要特征 138

义务 139

善与恶 139

道德范畴 139

职业道德 139

良心 140

正义 140

荣誉 140

幸福 140

道德意识现象 141

道德观念 141

道德情感 141

道德信仰 141

道德原则 141

道德意志 141

道德评价 142

道德规范 142

道德活动现象 142

道德行为 142

道德修养 143

道德榜样 143

道德教育 143

道德的基本问题 144

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144

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144

个人利益 145

社会整体利益 145

道德关系 145

道德风尚 145

道德人格 146

道德作风 146

道德气节 146

道德习惯 146

道德的起源 146

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47

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说 147

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说 147

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 147

道德的本质 148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48

道德的阶级性 148

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48

道德调解 149

道德的社会作用 149

道德论证 149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149

道德的继承性 149

道德谴责 150

道德激励 150

爱祖国 150

道德裁判 150

道德影响 150

道德法庭 151

道德决定论 151

道德无用论 151

道德自发论 152

道德体系 152

共产主义道德 152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52

集体主义 152

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 153

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 153

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153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54

集体主义与小团体主义 154

集体主义与禁欲主义 154

爱国主义 155

建国之才 155

报国之志 155

爱国之情 155

效国之行 156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五爱” 156

爱人民 156

爱劳动 156

爱科学 156

爱社会主义 156

职业道德 157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57

职业道德的形成条件 157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57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58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特点 158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158

干部职业道德 158

工人职业道德 159

农业劳动者职业道德 159

知识分子职业道德 159

科研工作者职业道德 159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 159

军人职业道德 160

学生道德 160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160

教师职业道德 160

警察职业道德 161

律师职业道德 161

文艺工作者道德 161

体育工作者道德 161

商业道德 162

外贸工作道德 162

司法道德 162

出版道德 162

饮食行业道德 163

交通运输业道德 163

建筑行业道德 163

外事工作道德 163

国际主义 164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64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164

劳动态度 164

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164

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165

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按劳分配原则 165

主人翁 165

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大锅饭” 165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66

共产主义觉悟 166

共产主义首创精神 166

《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二个五年 166

主人翁责任感 166

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167

社会关系 167

民族关系 167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67

共产主义的忘我精神 167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关系 168

干群关系 168

家庭内部关系 168

军民关系 168

夫妻关系 169

父母子女关系 169

婆媳关系 169

其它家庭成员的关系 169

邻里关系 169

爱情 169

爱情的纯洁性 170

爱情的专一性 170

爱情的自主选择性 170

爱情道德 170

爱情的持久性 171

无产阶级恋爱观 171

资产阶级恋爱观 171

婚姻 171

家庭 171

男女平等 172

一夫一妻制 172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 172

婚姻自由 172

赡养老人 173

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准则 173

遵守公共秩序 173

爱护公物 173

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173

文明行为 173

社会主义文明行为 174

讲究文明礼貌 174

尊老爱幼 174

助人为乐 174

见义勇为 174

讲究公共卫生 174

人道主义 175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75

尊重妇女 175

救死扶伤 175

保护儿童 176

尊敬老人 176

尊重烈军属和荣誉军人 176

关心帮助残疾人 176

扶贫扶优 176

全国范围的道德建设 177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177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17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层次的道德要求 177

剥削阶级的道德思想 177

革命人道主义 178

宽待俘虏 178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178

社会风尚 178

社会主义新风 178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结构 180

民主政治 180

四、民主与法制、纪律 180

社会主义民主 180

资本主义民主 180

人民民主专政 18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1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 18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182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182

民主集中制 18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82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3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183

宗教信仰自由 183

人身自由 183

宪法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183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84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184

三三制 184

《共同纲领》 185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民主传统 185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 185

发扬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185

法制 186

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障碍 186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离 186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86

社会主义企业的民主管理 186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86

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8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187

依法治国 187

法律和法律制度 187

“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188

法 188

“八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与任务 188

法的本质 189

法的种类 189

行政法规 189

地方性法规 189

立法 190

立法机关 190

立法程序 190

宪法 1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1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91

新中国刑事立法工作 1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2

《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193

《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规定》 193

我国民事立法工作 193

《关于刑事案件办案期限补充规定》 193

商标法 19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4

专利法 194

婚姻法 194

继承法 195

民法通则 195

涉外经济合同法 195

我国国际机构组织立法工作 196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6

著作权法 196

统计法 197

我国经济立法工作 197

会计法 1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197

草原法 198

森林法 198

渔业法 198

计量法 198

土地管理法 199

企业破产法(试行) 199

矿产资源法 199

个人所得税法 199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0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200

外资企业法 200

我国行政立法工作 201

国籍法 201

兵役法 201

药物管理法 202

海上交通安全法 202

居民身份证条例 202

公民入境管理法 202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法 203

关于海南行政区设置的决定 203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203

环境保护法(试行) 203

水污染防治法 204

“八五”期间经济立法 204

计划法 204

海洋环境保护法 204

价格法 205

公司法 205

劳动法 205

司法机关 205

投资法 205

银行法 205

公安机关 206

人民检察院 206

司法原则 206

人民法院 206

法律实施 207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07

执法 207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07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07

我国法律监督体系 208

守法 208

法律意识 208

司法 208

普法教育 209

权与法 209

权利与义务 209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209

法制与自由 209

规划》 2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法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210

普法教育的重点 210

《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 210

除“六害”斗争 211

提高政法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11

“扫黄”斗争 21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11

“八五”期间政治工作的重点 212

纪律 212

党纪 212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共产党员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党纪处分的若干规定 212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213

政纪 213

加强书报刊印刷管理的若干规定 213

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213

法规汇编编辑出版管理规定 213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规定 214

劳动纪律 214

财经纪律 214

组织纪律 214

社会主义纪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 214

纪律教育 215

纪律制裁 215

纪律检查 215

纪律监督 215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篇 219

一、教育 219

教育 219

教育方针 219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19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20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20

义务教育 221

九年制义务教育 221

“六三学制” 221

“五四学制”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2

基础教育 222

学前教育 222

初等教育 222

少数民族教育 223

特殊教育 223

中等教育 223

普通高中教育 223

中等专业学校 224

职业高中 224

技工学校 224

高等教育事业 224

本科教育 225

普通高等教育 225

研究生教育 226

高等专科教育 226

出国留学教育 226

师范教育 227

成人教育 227

岗位培训 227

扫盲教育 228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28

干部教育 228

专业技术教育 228

继续工程教育 229

继续工程教育重要战略地位 229

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发展概况 229

当前继续工程教育的开展 230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 230

教育方式 230

函授教育 230

视听教育 231

回归教育 231

终身教育 231

学校 231

职业学校 231

教师 232

社会办学 232

开放大学 232

广播电视大学 232

教育层次 233

教育投资 233

特级教师 233

教师节 233

教育结构 233

教育评估 234

学分制 235

学制 235

教育制度 235

学位制 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36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236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236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237

研究生教育制度 237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 238

中学生守则 238

小学生守则 238

学生守则 238

学生 238

高等院校学生守则 239

教育体制 239

教育体制改革 239

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 239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240

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 240

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 240

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24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41

教师队伍建设 241

中小学教材改革 241

“八五”计划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和政策 242

教育行政组织 2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243

中国教育学会 243

全国扫除文盲协会 243

高等学校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243

王安石 244

马卡连柯 244

国际教育局 244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44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244

孔丘 245

成仿吾 245

夸美纽斯 245

刘佛年 246

苏霍姆林斯基 246

张之洞 246

杨贤江 246

张百熙 247

李大钊 247

张伯苓 248

陆九渊 248

严复 249

陈嘉庚 249

吴玉章 249

杨秀峰 250

陈鹤琴 250

范源濂 250

胡瑗 251

荀况 251

陶行知 251

顾炎武 252

徐特立 252

容闳 252

黄炎培 253

鲁迅 253

董纯才 254

福禄培尔 254

蔡元培 255

裴斯泰洛齐 255

颜元 255

应用科学 256

社会科学 256

技术科学 256

军事科学 256

二、科学技术 256

自然科学 256

科学 256

基础科学 256

生物技术 257

信息技术 257

激光技术 257

高技术 257

综合学科 257

边缘学科 257

自动化技术 258

新能源技术 258

新材料技术 258

航天技术 259

科技革命 259

新技术革命 259

《第三次浪潮》 259

硅谷 259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260

科学公园 260

筑波科学城 260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60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 260

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261

星火计划 261

火炬计划 261

军工技术民用化 261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 261

技术市场 262

科技政策 262

科学技术进步奖 262

自然科学奖 2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62

专利 262

专利制度 26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63

我国专利批准授予 263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263

改革拨款制度 263

改革科技人员管理体制 264

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国际交流 264

技术职务聘任制 264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64

开拓技术市场 264

自然科学基金制 264

《1968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 265

《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 265

全国科学大会 265

“六五”计划期间科学技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65

《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265

中国科学院 265

橡胶树北移技术 266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66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 266

“757”大型计算机系统 266

籼型杂交水稻 266

“863”计划 266

导弹核武器试验 267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267

秦山核电站 267

中国原子能技术 267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67

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268

水下导弹发射成功 268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68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 268

中国环流器1号 268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268

断肢(指)再植技术 269

“一箭三星”技术 269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269

中国运载火箭及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 269

“长征二号”大推力捆绑火箭 270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70

中国高能物理研究 270

正负电子对撞机 270

同步辐射实验室 270

重离子加速器 271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 271

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氏定理” 271

世界科技发展概况 271

阿波罗登月行动 271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272

星球大战计划 272

四大发明 272

曼哈顿计划 272

诺贝尔奖金 272

杨振宁 273

丁肇中 273

钱三强 273

尤里卡计划 273

李政道 273

钱学森 274

卢嘉锡 274

苏步青 274

李远哲 274

普朗克 275

巴甫洛夫 275

达尔文 275

门捷列夫 275

居里夫人 275

冯如 276

徐霞客 276

钱伟长 276

富兰克林 276

张衡 277

张仲景 277

华佗 277

李时珍 277

詹天佑 277

李四光 278

竺可桢 278

茅以升 278

哥白尼 278

开普勒 279

法拉第 279

瓦特 279

牛顿 279

伽利略 279

爱因斯坦 280

陈景润 280

祖冲之 280

华罗庚 280

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 281

中国原子能技术 281

发明专利 281

实用新型专利 281

外观设计专利 28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81

技术职称制 281

科技队伍建设 282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概况 282

“七五”计划期间科学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82

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282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283

文艺的阶级性 284

文艺的思想性 284

文艺的人民性 284

文艺的真实性 284

文艺 284

(一)文艺 284

三、文化艺术 284

文艺的民族性 285

文艺的继承性 285

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 285

文艺创作 285

文艺批评 28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86

毛泽东文艺思想 286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28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87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87

“八五”计划期间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和要求 288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88

中国作家协会 288

中国戏剧协会 289

文学 289

文学的特点 289

文学的社会功能 289

文学作品体裁 290

小说 290

话剧 290

戏剧文学 291

电影文学 291

散文 291

诗歌 291

杂文 292

报告文学 292

传记 292

文学欣赏 292

文学批评 293

文学遗产 293

文学的民族性 293

先秦散文 294

楚辞 294

古代神话 294

中国古典文学 294

诗经 295

汉赋 295

《史记》 295

汉乐府民歌 296

唐诗 296

宋词 297

元杂剧 297

明清小说 297

革命文学 298

中国古典文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98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 298

创造社 299

太阳社 299

新月派 299

文学研究会 299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00

三十年代文学 300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300

延安文艺座谈会 301

解放区文学 301

国统区文学 30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02

建国初期文学 302

建国初期的文艺论争 302

十七年文学 303

新民歌运动 303

新时期文学 304

伤痕文学 304

反思文学 304

《辞源》出版发行 305

改革题材小说 305

茅盾文学奖 305

知青文学 305

新中国文字改革 306

戏曲 306

推广普通话 306

汉字简化 306

京剧 307

豫剧 307

评剧 307

越剧 308

粤剧 308

川剧 308

晋剧 309

汉剧 309

黄梅戏 309

花鼓戏 309

现代戏 310

地方戏 310

古装新戏 310

新编古代戏 310

相声 311

音乐 311

评书 311

欧洲古典音乐 311

弹词 311

曲艺 311

电子音乐 312

轻音乐 312

交响乐 312

音乐欣赏 312

欧美现代音乐 312

影视歌曲 313

民歌 313

流行歌曲 313

歌曲 313

古典舞 314

舞蹈欣赏 314

现代舞 314

舞蹈 314

港台歌曲 314

迪斯科 315

交际舞 315

民间舞 315

芭蕾舞 315

壁画 316

水墨画 316

版画 316

年画 316

绘画 316

美术 316

油画 317

中国石窟艺术 317

云冈石窟 317

龙门石窟 317

敦煌莫高窟 317

雕塑 317

工艺美术 318

书法 318

篆刻 318

陶瓷艺术 318

建筑艺术 318

新闻 319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319

新闻载体 319

造型艺术 319

(二)新闻出版事业 319

摄影 319

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 320

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 320

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概况 320

新闻立法 320

《光明日报》 321

《人民日报》 321

中国新闻社 321

新华通讯社 321

新闻政策 321

《经济日报》 322

《工人日报》 322

《中国青年报》 322

《中国农民报》 322

《中国妇女报》 322

《解放军报》 322

出版工作的社会效益 323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指导方针 323

中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323

《新华日报》 323

《半月谈》 323

《求是》 323

新中国出版事业发展概况 324

人民出版社 324

商务印书馆 324

中华书局 32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24

(三)广播电影电视 325

广播 325

新华书店 325

世界知识出版社 32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25

中国青年出版社 325

人民文学出版社 325

我国有线广播系统 326

广播电台 326

有线广播 326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327

地方广播电台 327

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32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328

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328

电影 328

宽银幕电影 329

立体电影 329

故事影片 329

纪录影片 329

美术影片 329

动画影片 329

电影的社会效果 330

电影奖 330

新时期十年电影奖 330

电影制片 331

电影制片厂 331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331

百花奖 331

金鸡奖 331

中国电影家协会 332

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概况 332

电视 332

电影放映网 332

电影放映 332

电视台 333

电视的社会效益 333

中央电视台 333

电视教育 333

武汉电视发射塔 334

中央电视发射塔 334

沈阳电视发射塔 334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334

电视发射塔 334

地方电视台 334

“七五”计划期间电视事业取得的成就 335

卫星地面站 3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部 335

北京电视台 335

传世文物 336

革命文物 336

民族文物 336

文物 336

(四)文物保护及文化设施建设 336

文物鉴定 336

民俗文物 336

文物保护 336

文物保护法 336

《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告》 336

博物馆藏品 337

博物馆藏品保管 337

博物馆藏品鉴选 337

私人收藏文物 337

馆藏文物档案 337

馆藏文物 337

文物保护单位 337

出境文物 338

文物商店试行管理 338

文物工作人员守则 338

国家文物局 338

文物出土 339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 339

秦始皇兵马俑 339

湖北随县古代编钟的发掘 339

考古挖掘 339

民俗博物馆 340

自然博物馆 340

科技博物馆 340

艺术博物馆 340

遗址博物馆 340

博物馆工作方针 340

考古挖掘报批手续 340

革命博物馆 340

历史博物馆 340

博物馆 340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 340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 341

故宫博物馆 341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342

中国革命博物馆 342

中国历史博物馆 342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43

英国博物馆 343

罗浮宫 343

图书馆 343

文献 344

微缩资料 344

视听资料 344

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344

图书 344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 345

图书馆工作改革 345

图书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45

北京图书馆 346

文化部图书馆司 346

北京大学图书馆 346

上海图书馆 346

少年儿童图书馆 346

街道图书馆的发展 346

乡村图书室网络的建立 346

英国国立图书馆 347

美国国会图书馆 347

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348

文化馆 349

文化宫 349

俱乐部 349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349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349

文化馆的方针与原则 350

文化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50

新中国文化馆建设发展概况 350

新中国档案馆建设工作 350

“八五”计划期间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和要求 350

档案馆 350

中央档案馆 35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35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351

四、医疗卫生 352

医学 352

中医学 352

基础医学 353

预防医学 353

临床医学 354

社会医学 354

老年医学 355

康复医学 355

农村卫生 356

工业卫生 356

卫生 356

学校卫生 357

环境卫生 357

公共场所卫生 358

妇幼卫生 358

妇幼保健网 359

城市地段保健 359

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359

卫生保健 359

卫生保健革命 360

全国计划免疫 361

卫生防疫 361

国境卫生检疫 361

卫生防疫站 362

卫生监督 363

环境卫生监督 363

食品卫生监督 364

医疗保健制度 364

公费医疗制度 365

合作医疗制度 365

劳动保险医疗制度 365

农村三级合作医疗卫生网 365

食品卫生法 366

药品管理法 366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 367

卫生工作指导方针 367

团结中西医 368

医疗卫生工作改革 368

改革收费制度 368

预防为主 368

加速卫生人才培养 369

新中国医疗保健事业发展概况 369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370

中国疗养事业的发展 371

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 372

爱国卫生运动 372

除“四害运动” 373

计划生育 373

“八五”计划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374

新中国医疗卫生科技成果 374

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375

防治血吸虫病 375

首次研究成功用硒预防克山病 376

在全国范围内灭绝天花 377

世界卫生组织 377

中国红十字会 378

红十字会 378

中国爱国卫生委员会 379

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379

中国计划生育卫生协会 380

中国卫生宣传教育协会 380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 380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 381

中国康复医疗事业的发展 381

面和工农兵 382

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会 382

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 382

中国医学科学院 383

中国抗癌协会 383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383

中国防痨协会 383

中医研究院 384

中国医科大学 384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 384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385

中国康复中心 385

《本草纲目》 386

《伤寒论》 386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387

《黄帝内经》 387

《中医大辞典》 38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88

叶桔泉 388

兰锡纯 389

华佗 390

苏德隆 390

孙思邈 390

沈渔村 391

陈学诗 391

余? 391

吴英恺 392

张仲景 392

张孝骞 392

李时珍 393

郁知非 393

林巧稚 393

扁鹊 394

诸福棠 394

梁植权 395

曾毅 395

薄辅周 396

马海德 396

黄家驷 396

学校体育 398

体育 398

老年人体育 398

五、体育 398

幼儿体育 399

伤残人体育 399

少数民族体育 400

军事体育 400

武术 401

气功 401

中国传统体育 401

田径运动 402

摔跤运动 402

体育项目 402

举重运动 403

马术运动 403

冰上运动 404

雪上运动 404

击剑运动 404

游泳 405

体操 405

射击 406

体育竞赛 406

全国运动会 407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407

奥林匹克运动会 407

世界运动会 408

亚洲运动会 408

锦标赛 409

邀请赛 409

体育运动竞赛制度 409

世界杯足球赛 409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409

体育运动技术 410

中国裁判员守则 410

裁判员技术等级制度 410

运动员技术等级 410

中国运动员守则 410

运动队伍工作条例 410

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 410

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411

奥运会“零”的突破 411

中国女排五连冠 411

新中国体育竞赛事业 411

运动健将 411

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 412

以中国运动员命名的体操动作 412

建国35周年杰出教练、运动员 412

聂卫平九次连胜中日围棋擂台赛 412

陈镜开九破举重世界纪录 412

眼睛保健操 413

生产体操 413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413

广播体操 413

群众性体育活动 413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414

新中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414

“劳卫制” 414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41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4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的指示》 415

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416

体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17

体育之乡 417

中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418

精神文明奖 418

奥林匹克精神 418

女排精神 418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418

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国 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419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419

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 419

国际体育联合会总会 419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420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420

中国国防体育俱乐部 420

马燕红 420

王秀婷 421

王塨 421

王文教 421

王富洲 421

王金玉 421

年维泗 422

冯梅梅 422

史美琴 422

丘钟惠 422

叶浩波 422

邓若曾 422

邢芬 423

庄泳 423

朱玲 423

庄则栋 423

刘适兰 423

朱建华 423

李亚敏 424

郑达真 424

汤仙虎 424

刘玉煌 424

孙梅英 424

孙晋芳 424

陈镜开 425

陈肖霞 425

陈满林 425

陈亚琼 425

陈玉娘 425

陈伟强 425

宋淑贤 426

陈祖德 426

陈蓉 426

陈福寿 426

陈家全 426

陈招娣 426

贡布 426

李富荣 427

李月久 427

李连杰 427

李宏平 427

李艺花 427

李宁 428

李振恃 428

李翠玲 428

李小平 428

李淑兰 428

杨晓君 429

杨锡兰 429

杨伯镛 429

吴数德 429

吴迪西 429

吴佳妮 429

吴传玉 429

杨官璘 430

张爱玲 430

肖明祥 430

吴小旋 430

宋晓波 430

杨希 431

张立 431

邹振先 431

张燮林 431

张德英 431

张鈜 431

张蓉芳 431

何英强 432

何灼强 432

陈龙灿 432

沈坚强 432

杨文意 433

巫兰英 433

李荣荣 433

李孔政 433

吴忻水 433

林瑛 434

沈富麟 434

汪嘉伟 434

李念敏 434

李玲蔚 434

罗致焕 435

林慧卿 435

郎平 435

杨阳 435

孟凡爱 435

郭跃华 436

金东翔 436

郑美珠 436

周晓兰 436

郑敏之 436

郑凤荣 436

侯玉珠 437

姜英 437

姜永宁 437

林莉 437

胡祖荣 437

胡玉兰 437

周继红 437

胡荣华 438

胡进 438

赵庆奎 438

赵素霞 438

张健 438

赵长军 438

容国团 438

姜杰 438

祝嘉铭 438

聂卫平 439

郭永林 439

高敏 439

郗恩庭 439

姚景远 439

侯加昌 439

高凤莲 440

袁伟民 440

徐开才 440

徐寅生 440

徐永久 440

容志行 441

钱澄海 441

高健 441

倪志钦 441

栾菊杰 441

栾劲 441

黄玉斌 441

黄健 442

梅福基 442

梁戈亮 442

梁艳 442

梁焯辉 442

梁伯熙 442

曹慧英 443

黄志红 443

黄晓敏 443

戚烈云 443

曹燕华 443

黄强辉 443

葛新爱 444

韩爱平 444

韩健 444

傅其芳 444

谢军 444

曾国强 445

谢思明 445

谢赛克 445

童玲 445

童非 445

董湘毅 445

楼云 446

蔡振华 446

谭良德 446

郝建华 446

潘多 446

魏毓明 447

穆祥雄 447

穆铁柱 44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篇 451

一、党组织、党员的责任和作用 451

中国共产党 451

党的性质 451

党的阶级性 451

党的先进性 451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纲领 452

八大提出的党的纲领 452

党的群众性 452

党的纲领 452

党在现阶段的纲领 453

组织路线 453

思想路线 453

群众路线 453

政治路线 453

党的路线 453

党的基本路线 454

阶级路线 454

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本路线 454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路线 454

党的建设 455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55

思想建设 455

组织建设 455

政治建设 455

作风建设 456

制度建设 456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任务和指导思想 456

毛泽东建党学说 456

《反对本本主义》 457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457

《〈共产党人〉发刊词》 457

《反对自由主义》 458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458

《改造我们的学习》 459

整顿党的作风 459

反对党八股 459

学习与时局 459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460

关于健全党委制 460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460

周恩来关于党的建设论述 461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61

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 462

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462

论党 463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463

论党内斗争 464

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 464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465

论干部政策 465

陈云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 46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466

正确发挥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 467

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467

改革干部制度 467

建国后党的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 468

密切党群关系 468

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 468

五十字建党大纲 469

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469

党的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469

三项基本要求 469

党风 469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470

执政党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470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 470

问题” 470

“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47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建设的主要成效 470

拨乱反正 471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472

《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 472

当前党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472

党内不正之风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472

加强党风建设 472

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是端正党风的基础 473

共产党员 474

从严治党 474

党要管党 474

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475

共产党员的权利 475

共产党员素质 475

共产党员的义务 475

党员思想素质 476

党员文化素质 476

党员政治素质 476

党员业务素质 477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77

党员要做两个文明建设的模范 477

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78

企业党组织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478

党的基层组织 478

农村党组织要带领群众劳动致富,共同致富 479

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的作用 479

党的组织工作 480

党的组织部门的职责 480

党的组织干部的素质 481

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指导方针 481

党的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 481

组织发展工作 482

个别吸收原则 482

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的方针 482

慎重地发展党员的方针 482

积极而慎重地发展党员的方针 483

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 483

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 483

“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 483

三会一课制度 484

党内生活的生动活泼局面 484

党员定期汇报制度 484

党的组织生活 484

党员教育 485

党课 485

民主生活会 485

离休、退休、退职党员的组织生活 486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486

纪律检查工作方针 486

纪律检查工作的任务 486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486

纪检干部素质 487

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自身建设 487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487

整党 488

思想整顿 488

组织整顿 488

整风精神 488

1983年开始的全面整党 488

整党的政策界限 489

整党的基本方法 489

整党的任务 489

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 489

整党的验收 490

1983年开始的整党工作取得的成就及问题 490

党员重新登记工作 490

党员登记 491

缓期登记 491

不予登记 491

党员重新登记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应达到的要求 491

党群关系 49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党群关系 49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 493

人民群众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 49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494

党要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494

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 494

共产党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 494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495

必须从七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495

二、军队精神文明建设 497

中国人民解放军 497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97

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 498

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498

战时政治工作 498

军队政治工作 498

拥政爱民活动 498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 498

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499

军队政治机关 499

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499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499

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 499

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499

军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00

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500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500

军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500

各级党委要成为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坚强核心 500

改进政治工作,提高政治干部素质 500

政治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500

《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 501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 501

党中央对军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 50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501

全国武装警察总部 502

武警部队精神文明建设 502

武警部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502

武警部队开展警民共建活动 502

武警部队共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503

国防后备力量 503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03

民兵要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模范 503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任务 503

军人道德 504

进行“四有”教育 504

军人宣誓 504

军人誓词 504

军人素质 50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正面 505

教育 505

“四有三讲两不怕” 505

加强理想纪律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 505

士兵政治教育 505

军队思想教育 505

士兵政治教育制度 506

《士兵政治教育大纲》 506

军队爱国主义教育 506

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部队特点、任务相结合 506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506

以祖国山川河流城市名称命名的海军大中型舰艇 506

军队学雷锋活动 507

开始学雷锋活动,培养“四有”军人 507

学雷锋活动中的“五不提倡” 507

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 507

内务条令 507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条例》 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 508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508

队列条令 508

纪律条令 508

拥政爱民公约 509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民主 509

尊干爱兵公约 509

军队管理教育 510

军人家庭及社会教育 510

革命军人委员会 510

军队群众文化活动 511

《关于加强全军干部科学文化政治理论教育的决定》……………………, 511

军队文艺创作工作 511

军队科学文化教育 511

退伍两用人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显露身手 512

培养两用人才促进部队建设 512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贯彻“普及、坚持、提高”的方针 512

军地两用人才的质量保证 512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512

军地两用人才 512

近年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主要经验 513

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 513

“军民共建”要做到“三个结合” 513

全国有组织地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工作进展概况 513

“军民共建”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14

加强各级组织对军民共建活动的领导 514

“军民共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514

促进驻地精神文明建设 514

促进部队自身建设 514

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514

军队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 515

军队创造先进团支部争当先进团员活动 515

学习朱伯儒活动 515

学习李俊甲活动 515

“三手”活动 515

不让一个青年掉队活动 515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515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 515

解放军英模汇报团 515

共和国卫士 516

教师 517

知识分子 517

科学研究人员 517

三、知识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17

知识 517

工程技术人员 518

文学艺术工作者 518

各类专业人员 518

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518

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