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行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浦兴祖,竺乾威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9009908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 王沪宁 1

前言 浦兴祖竺乾威 1

第一章当代中国行政环境 1

第一节行政环境与行政 1

一、行政环境的涵义及分类 1

二、行政环境与行政的相互关系 4

第二节我国行政的政治环境 7

一、政党制度与行政 7

二、政治体制与行政 11

三、政治气候与行政 13

第三节我国行政的经济环境 15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行政 15

二、经济所有制与行政 17

第四节我国行政的文化环境 20

一、两种文化的并存、冲突与行政 20

二、道德观念的多层次结构与行政 22

三、教育、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与行政 22

第五节我国行政的国际环境 24

一、两大阵营对峙与我国行政 24

二、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我国行政 26

三、三个世界鼎立与我国行政 27

四、国际政治力量走向多极并存与我国行政 28

第二章当代中国行政组织 30

第一节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模式与设置原则 30

一、行政组织的涵义 30

二、行政组织的结构模式 31

三、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 32

第二节我国行政组织系统 34

一、行政组织的类型 34

二、行政组织的构成 36

三、行政组织的体制 42

第三节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 45

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回顾与分析 45

二、深化行政组织的改革 50

第三章当代中国行政人员 53

第一节我国行政人员的分类、作用及特征 53

一、行政人员的涵义和分类 53

二、行政人员的作用 55

三、行政人员的特征 58

一、权利与义务的内容 60

第二节我国行政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60

二、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63

三、权利与义务的意义 65

第三节 我国行政人员的素质 67

一、行政人员素质的涵义 67

二、行政人员的素质要求 68

三、提高行政人员素质的途径 73

第四节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艺术 74

一、行政艺术的涵义和特点 74

二、行政艺术的运用 76

第四章当代中国行政决策 80

第一节我国行政决策的类型、特点及体制 80

一、行政决策的类型 80

二、行政决策的特点 83

三、行政决策的体制 87

一、确定决策目标 94

第二节我国行政决策的程序 94

二、设计备选方案 95

三、方案评估择优 97

四、试点和完善既定方案 98

第三节我国行政决策的实施 99

一、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 99

二、行政执行的基本程序 102

三、行政执行的公开化和科学化 104

四、行政执行实际效果的得失分析 106

第四节完善我国的行政决策及其实施 108

一、继续完善中国行政决策体制 108

二、努力提高行政决策者素质 112

三、加强行政决策中的制度和法律建设 113

效率 114

四、强化决策实施的调控,提高行政执行的 114

第五章当代中国机关行政 116

第一节我国机关行政的主要原则 116

一、服务原则 116

二、廉洁原则 118

三、效率原则 120

第二节我国机关行政的基本职能 123

一、信息管理 123

二、组织协调管理 127

三、会议管理 129

四、文书、档案管理 131

五、信访管理 133

六、后勤事务管理 135

第三节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 138

一、办公自动化与高效化 138

二、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条件 139

三、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展望 140

第六章当代中国人事行政 142

第一节我国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 142

一、人事行政的涵义 142

二、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 143

三、人事行政机构 145

第二节我国人事行政的基本内容 148

一、行政人员的任用 148

二、行政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奖惩 152

三、行政人员的工资、福利与退休 157

第三节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160

一、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势在必行 160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 161

一、财务行政的特征 168

第一节我国财务行政的特征、体系与功能 168

第七章当代中国财务行政 168

二、财务行政的体系 170

三、财务行政的功能 172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预算与国家决算 173

一、国家预算的类型与管理体制 173

二、国家预算的编制 175

三、国家预算的执行 178

四、国家决算 181

第三节我国的财务会计与国家审计 183

一、财务会计 183

二、国家审计 185

三、财政财务审计的基本内容 186

第四节我国财务行政改革与宏观财政调控 187

一、财务行政的发展 187

二、开展财务行政改革 190

三、完善宏观财务行政调控的机制 191

第八章当代中国部门行政(上) 193

第一节我国的政治类部门行政 193

一、军事行政 193

二、公安行政 199

三、司法行政 213

四、民政行政 218

第二节我国经济类部门行政 229

一、工业行政 229

二、农业行政 235

三、商业行政 239

四、工商行政 240

一、文化行政 254

第三节我国文化类部门行政 254

第九章当代中国部门行政(下) 254

二、教育行政 258

三、科技行政 262

第四节我国外交与外事类部门行政 265

一、外交行政 265

二、对外经济贸易行政 268

三、对外文化行政 275

第十章当代中国区域行政(上) 277

第一节我国区域行政的类型与特点 277

一、行政区划概述 277

二、区域行政的类型 283

三、区域行政的主要特点 284

第二节我国的省行政 286

一、省行政机关的历史沿革 286

二、省人民政府的组成与职权 288

三、省行政的运行 289

四、省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地区行政 291

五、省行政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293

第三节我国的县行政 296

一、县行政机关的历史沿革 296

二、县行政机关的组成与职权 297

三、县行政的运行 298

四、县行政中的问题和改革趋势 300

第四节我国的乡行政 303

一、乡行政机关的产生、组成与职权 303

二、乡行政的任务与特点 305

三、乡行政的运行 306

四、乡行政中的问题与改革趋势 308

一、镇行政机关的产生、组成和职权 310

第五节我国的镇行政 310

二、镇行政的任务与特点 312

三、镇行政的运行 312

四、镇行政中的问题与对策 313

第十一章当代中国区域行政(下) 316

第六节我国的直辖市行政 316

一、直辖市行政机关的产生、组成与职权 316

二、直辖市行政的任务与特点 317

三、直辖市行政的运行 318

四、直辖市行政的探索性改革 320

第七节我国的地级市行政 322

一、地级市的分类及其行政机关的构成与职权 322

二、管县市行政 324

三、计划单列市行政 327

一、市辖区政府的组成与职权 329

第八节我国的市辖区行政 329

二、市辖区的行政过程 331

第九节我国的县级市行政 333

一、县级市行政机关的组成与职权 333

二、县级市行政的特点 334

三、县级市行政的发展 335

第十节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 336

一、民族自治地方 336

二、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特点 338

三、提高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 342

第十一节我国的特别行政区行政 344

一、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344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 345

一、行政性法规的涵义及特点 349

第一节我国的行政性法规 349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行政法制 349

二、行政性法规的内容与作用 351

三、行政性法规的渊源与分类 352

第二节我国的行政立法 355

一、行政立法的涵义与原则 355

二、行政立法的程序 356

第三节我国的行政执法 358

一、行政执法的特点、内容与效力 358

二、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60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方法与程序 362

四、行政处罚的原则、种类与程序 365

第四节我国的行政司法 367

一、行政司法的特点与形式 367

二、行政调解的特点、机构与程序 369

三、行政仲裁的对象、组织和程序 370

四、行政复议的原则、机构和程序 373

第五节我国的行政诉讼 377

一、行政诉讼的条件与原则 377

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 382

三、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 384

第六节我国行政法制的完善 387

一、行政法制建设的进程 387

二、完善行政法制的基本途径 390

三、实现行政法制化 391

篇十三章当代中国行政监督 393

第一节我国行政监督的历史发展 393

一、行政监督的涵义与依据 393

二、行政监督体系的初步确立和发展 395

三、行政监督的被忽视 396

四、行政监督体系的恢复和健全 397

第二节我国行政监督的体系 399

一、行政监督的主体体系 399

二、行政监督的对象体系 401

第三节我国行政监督的实施 403

一、实施规则与一般程序 403

二、行政自身监督的实施方式 405

三、政权监督的实施方式 408

四、政党监督的实施方式 410

五、社会监督的实施方式 411

第四节我国行政监督的功能分析与趋势展望 412

一、行政监督的功能分析 412

二、行政监督的趋势与展望 414

后记 作者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