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第二章 阴阳 5
第一节 阴阳的基本概念 5
第二节 阴阳的具体运用 8
附:五行 10
第三章 整体观念 12
第一节 人体的组成 12
一、脏腑 12
二、经络 17
三、气、精、血、津液 20
一、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29
第二节 人与自然 29
二、自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30
三、自然环境与治疗 31
第四章 病因与预防 34
第一节 病因 34
附:疫疠 40
第二节 预防 44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纲要 49
第一节 诊法 49
一、望诊 49
附:面诊蛔虫症 52
附:小儿指纹诊法 54
二、闻诊 58
三、问诊 59
四、切诊 64
第二节 辨证纲要 71
一、八纲辨证 71
二、卫气营血辨证 80
三、六经辨证 87
四、几种常用辨证方法的相互关系 96
第六章 脏腑证治 100
第一节 心与小肠 100
一、生理与病理 100
二、辨证论治 102
附:心包络 102
第二节 肝与胆 108
一、生理与病理 108
二、辨证论治 110
第三节 脾与胃 116
一、生理与病理 116
二、辨证论治 118
第四节 肺与大肠 125
一、生理与病理 125
二、辨证论治 127
一、生理与病理 133
第五节 肾与膀胱 133
附:命门 135
附:三焦 136
二、辨证论治 137
第六节 脏腑合病 142
一、心脾两虚 142
二、心肾不交 142
三、肝脾不和 143
四、肝胃不和 144
五、肝胆湿热 144
六、肝火犯肺 145
七、肺脾两虚 145
九、肺肾阴虚 146
八、脾肾阳虚 146
十、肝肾阴虚 147
第七章 治疗法则 148
第一节 治疗原则 148
一、治病求本 148
二、标本缓急 149
三、因势利导 150
四、治分阶段 151
五、因人制宜 152
六、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153
一、解表法 154
第二节 常用治法 154
二、涌吐法 156
三、泻下法 157
四、和解法 159
五、表里双解法 160
六、祛风法 161
七、温里回阳法 162
八、祛暑法 163
九、祛湿法 164
十、润燥法 165
十一、清热泻火法 167
十二、理气法 169
十三、理血法 170
十四、祛痰法 172
十五、消导化积法 173
十六、驱虫法 174
十七、开窍通关法 175
十八、重镇安神法 176
十九、平熄内风法 176
二十、固涩法 177
二十一、补益法 179
二十二、治痈疡法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