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5 经济卷·企业卷·政法卷·文化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3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藩,胡彬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277464
  • 页数:1353 页
图书介绍:

经济卷--社会主义经济领导 3

第一部分 经济领导总论 3

一、经济领导的性质与要求 3

(一)经济领导与经济领导学 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领导工作的要求 5

二、毛泽东经济领导思想研究 6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6

(二)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6

(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 7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7

(五)关于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的思想 8

(六)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10

三、邓小平经济领导思想研究 12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12

(二)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思想 12

(三)关于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 13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15

(五)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17

(六)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20

(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思想 23

(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23

(九)实行全国开放的思想 24

(十)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 25

四、经济领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与原则 27

(一)经济领导工作的指导思想 27

(二)经济领导工作的指导方针 28

(三)经济领导政策 30

(四)经济领导原则 34

五、经济领导的目标、任务 38

(一)经济领导的目标 38

(二)今后15年经济领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41

第二部分 经济领导主体建设 43

一、经济领导者的自身建设 43

(一)经济领导者的含义与职责 43

(二)经济领导者素养的特点与作用 4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领导者党性的要求 45

(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47

(五)提高领导市场经济的水平 51

二、经济领导班子建设 54

(一)选准领导班子成员 54

(二)政治坚定,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55

(三)审时度势,总揽全局 55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分工负责 56

(五)牢记宗旨,廉政勤政 56

(六)充分发挥“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建设中的作用 56

(七)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领导班子的合力 57

(八)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58

三、培养、选拔跨世纪的经济领导人才 60

(一)培养外向型经济领导人才 60

(二)培养跨世纪金融人才的途径 62

(三)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64

第三部分 经济领导职能 68

一、经济领导预测 68

(一)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内容 68

(二)宏观经济预测工作的任务 69

(三)宏观经济预测的方法 69

二、经济领导决策 71

(一)经济领导决策的实质、特点 71

(二)经济领导科学决策的原则及标准要求 71

三、经济领导战略 73

(一)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领导的重要职责 73

(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应优先考虑的三个问题 74

四、经济领导计划 75

(一)经济领导计划的性质与任务 75

(二)经济领导计划的制定要求 75

(三)编制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76

(四)经济领导计划的目标选择 76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 79

(六)充分发挥经济计划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 82

五、经济领导调控 83

(一)经济领导调控的含义及与计划管理的区别 83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环节 85

(三)宏观经济领导调控的工作任务 86

(四)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89

(五)做好宏观经济调控领导工作的措施 94

六、经济领导监督 99

(一)经济领导监督的地位、作用、任务与特点 99

(二)经济监督的形式和内容 99

(三)经济监督的行使 100

(四)经济领导监督工作中的问题与原因 101

(五)改革监督机制的紧迫性、可行性及基本目标模式 104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领导 106

一、领导经济体制改革应把握的问题与环节 106

(一)领导经济体制改革应把握的问题 106

(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07

(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与特征 108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抓好四个环节 108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111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11

(二)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111

(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12

(四)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112

(五)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112

(六)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113

(七)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 113

(八)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114

(九)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114

(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14

(十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15

(十二)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15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5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任务 115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117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与措施 118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128

(一)投资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128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设想 130

(三)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领导对策 134

(四)实行投资项目责任制的内容与措施 135

五、调整产业结构 138

(一)我国主导产业的目标选择 138

(二)正确贯彻实施产业政策的领导措施 142

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44

(一)当前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任务 144

(二)加强对外开放工作领导的方略与措施 145

(三)抓好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方略与措施 148

七、经济资源管理工作领导 150

(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50

(二)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 151

(三)要守住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这条防线 155

(四)强化水资源保护 155

(五)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156

(六)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机制 158

(七)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水平 159

(八)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观 163

八、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 164

(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领导工作任务 164

(二)要着重抓好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工作 165

(三)加强对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的管理 167

(四)促进人才市场发展 167

九、加快市场经济立法工作的领导 171

(一)加快市场经济立法是第一位的任务 171

(二)当前立法工作中的问题与领导措施 172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174

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75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领导任务与原则 175

(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领导思路 176

(三)改革人保公司现行体制的基本思路 178

(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制 179

第五部分 部门经济领导 181

一、农业经济领导 181

(一)农业经济领导的任务与战略 181

(二)加强农业经济领导的措施 185

(三)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领导战略与对策 198

(四)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206

(五)建立农村经济结构新格局的领导措施 208

(六)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措施 212

二、工业经济领导 212

(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 212

(二)加快工业技术进步的领导措施 213

(三)能源工业经济领导 215

(四)钢铁化学工业经济领导 220

(五)机械电子工业经济领导 224

(六)轻工业经济领导 226

(七)烟草业经济领导 229

三、交通运输业经济领导 231

(一)加快改革步伐,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231

(二)促进运输业技术进步的八项领导措施 231

(三)铁路运输业经济领导 231

(四)公路、水路运输业经济领导 236

(五)促进我国民航业的发展 240

四、邮电通信业经济领导 241

(一)邮电工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41

(二)亏损邮电企业的发展对策 244

(三)正确处理通信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245

(四)加强通信行业的管理 248

五、建筑、建材业经济领导 249

(一)建筑、建材业经济发展的领导战略目标与思路 249

(二)加强建设领域科技工作领导的措施 249

(三)房地产业经济领导 252

六、内贸经济领导 254

(一)内贸领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254

(二)做好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领导举措 255

(三)建立粮食流通运行新机制 257

(四)促进初级市场发展的主要办法 260

(五)外经贸领导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工作重点 261

(六)我国外贸政策的选择 262

(七)理顺国有外贸企业产权关系的总体思路 262

(八)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外贸发展措施 263

七、计划部门领导 265

(一)计划部门领导的责任、要求及其职能的最新体现 265

(二)国民经济计划体制的结构创新 267

(三)转变计划管理职能的领导措施与经验 271

(四)更好地发挥计划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73

八、财政部门领导 273

(一)重建财政的内涵与总体目标 273

(二)强化财政三项职能 274

(三)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276

(四)财政走出困境的对策 276

(五)建立计划与金融、财政的新型协调机制 278

九、税务部门领导 280

(一)领导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内容与任务 280

(二)完善税制结构,确立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格局 281

(三)在税制改革中行政监察与税务检查的协作配合问题 281

(四)建立税务代理制的思路 282

十、金融部门领导 283

(一)建立健全金融调控体系 283

(二)实行综合治理,稳定金融秩序 285

(三)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289

(四)加强货币管理 296

(五)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299

(六)加强对通货膨胀治理工作的领导 303

(七)提高治理整顿的自觉性,稳步发展银行业务 307

十一、工商物价管理部门领导 319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领导目标体系构成 319

(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领导工商行政管理改革 320

(三)市场经济体制对价格体系宏观调控的要求 328

(四)加强物价管理的领导措施 330

十二、会计、统计、审计部门领导 333

(一)会计工作领导 333

(二)统计工作领导 336

(三)审计工作领导 340

十三、技术监督与环保部门领导 346

(一)加强产品质量宏观调控的领导方略与措施 346

(二)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应做好的领导工作 348

(三)狠抓组织实施,搞好标准化工作 350

(四)加强监督职能,深化技术服务 351

(五)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大事来抓 352

(六)依靠科技,实现环保目标 353

(七)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 354

十四、劳动部门领导 354

(一)推动“再就业工程”的领导措施 354

(二)处理好劳动关系 355

(三)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问题 356

(四)建立现代劳动工资制度 360

(五)充分发挥工资基金的作用 364

(六)建立现代企业奖金制度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365

第六部分 区域经济领导 367

一、区域经济领导方针、政策与战略 367

(一)区域经济领导的方针 367

(二)区域政策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368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372

(四)缩小地区差距要靠三方共同努力 374

(五)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75

二、地方经济领导 378

(一)端正发展地方经济的领导思想认识 378

(二)加强地方经济调控 378

(三)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质量 381

三、城市经济领导 382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要求与难点 382

(二)加强城市经济宏观调控 383

(三)搞好城市规划,严格组织实施 385

(四)城市经济领导措施与经验 387

(五)小城镇经济领导 394

四、县域经济领导 395

(一)县城经济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责 395

(二)转变县域工业领导方法,加快支柱主业发展 398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方略与措施 400

(四)发展农业县域经济的领导方略与经验 405

五、贫困地区经济领导 408

(一)正确认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408

(二)充分发挥县委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409

(三)调整山区农村产业结构 410

(四)抓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 412

(五)发挥优势 413

(六)搞好横向经济联合 415

(七)走开发山地造林种果的致富之路 417

(八)留住人才 418

(九)促进贫困山区农业技术进步的难点与对策 420

六、特区经济领导 422

(一)特区经济领导的主要任务 422

(二)特区经济领导方略与措施 423

第七部分 宏观企业经济领导 426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宏观领导 426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 426

(二)建立现代企业领导体制 428

(三)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具体途径 433

(四)促进产权制度改革 436

(五)增强企业活力的对策 442

二、非公有制企业经济的领导 445

(一)充分认识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作用与特点 445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导的措施 447

三、对乡镇企业经济的领导 448

(一)促进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领导方略与措施 448

(二)促进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的领导经验与措施 449

(三)促进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导举措 450

(四)加快贫困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导方略 451

四、三资企业经济的宏观领导 452

(一)我国三资企业在投资中的问题 452

(二)改善三资企业外商投资结构的途径 455

编后 457

企业卷--社会主义企业领导 461

第一部分 企业领导概述 461

一、企业领导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461

(一)企业领导工作的地位 461

(二)企业领导工作的作用 461

(三)企业领导工作的特点 462

二、企业领导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463

(一)企业领导工作的科学化 463

(二)企业领导工作的民主化 465

三、企业领导的类型和特性 466

(一)企业领导的类型 466

(二)企业领导的特性 469

第二部分 企业领导体制 470

一、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 470

(一)企业领导体制演变历程 470

(二)对历史经验的几点认识 472

二、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475

(一)企业党组织的定位与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475

(二)切实履行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职能 485

(三)确保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493

三、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 499

(一)明确厂长的中心地位,实行厂长负责制 499

(二)正确处理实行厂长负责制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507

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511

(一)保障和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依靠职工办企业 511

(二)强化民主意识,加强民主管理 523

五、探索建立现代企业领导体制 526

(一)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综述 526

(二)建立现代企业领导体制 532

(三)“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 540

第三部分 企业领导者 547

一、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547

(一)我国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547

(二)各类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分析 555

(三)做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 563

二、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和思维 566

(一)企业领导者的观念与心态 566

(二)企业领导者的思维特性与方式 580

三、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和方法 585

(一)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行为 585

(二)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方法 593

四、企业领导者的权威 599

(一)企业领导者的权力及其运用 599

(二)企业领导者的威信(影响力)及其形成 604

(三)提高企业领导者的权威 611

第四部分 造就职业化企业家队伍 614

一、企业家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614

(一)企业家的内涵 614

(二)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 619

二、企业家的典型特征 621

(一)国外关于企业家典型特征的研究 621

(二)国内关于企业家典型特征的研究 624

三、职业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636

(一)造就职业化企业家队伍的配套对策 636

(二)建立约束和监督机制 652

第五部分 企业领导班子 662

一、企业领导的群体功能 662

(一)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综述 662

(二)企业领导班子结构 670

二、企业领导班子内部关系协调 674

(一)正确处理“核心”与“中心”关系 674

(二)减少“内耗”,增强班子团结 680

三、有关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探索 689

(一)党政一体化、一肩挑及交叉任职等论述 689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697

第六部分 企业领导的主要任务 706

一、企业的战略决策与实施 706

(一)企业科学决策的理论探讨 706

(二)企业科学决策的实践体会 716

二、企业的人事安排与管理 724

(一)企业领导者选人用人的原则 724

(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729

(三)企业干部的选聘与培养 742

三、企业的组织设计与变革 758

(一)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与运行 758

(二)企业组织机构的变革和发展 765

第七部分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776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776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776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89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经济管理工作相结合 798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802

(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各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809

(六)企业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817

(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 821

(八)加强企业党的自身建设 824

二、企业文化 837

(一)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837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845

(三)企业文化应用实例 850

三、职工激励 857

(一)职工激励理论综述 857

(二)职工心态与价值取向 866

(三)职工激励的方法途径 869

(四)职工激励的成功实例 876

政法卷--社会主义政法领导 885

第一部分 政法领导的根本任务 885

一、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885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伟大贡献 885

(二)邓小平对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的新发展 886

(三)继续坚持和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作用 890

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895

(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法机关的首要任务 895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897

三、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99

(一)政法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899

(二)坚持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904

(三)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908

四、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911

(一)社会治安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911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和方针 912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914

(四)继续推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919

第二部分 政法领导的基本原则 921

一、坚持党对政法机关的绝对领导 921

(一)政法机关必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作用 921

(二)党如何实行对政法机关的领导 921

二、实行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路线 924

(一)群众路线是政法工作的根本路线 924

(二)政法专门机关必须与广大群众相结合 925

(三)政法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容 927

三、严格依法实施领导 930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930

(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31

(三)正确处理政法领导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937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939

(一)新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 939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标准和方法 942

第三部分 政法机关的组织领导体制 944

一、政法机关的组织领导体制 944

二、政法各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949

三、政法机关内部的领导体制 951

第四部分 政法领导的职能 954

一、科学决策 954

二、正确指挥 959

三、及时协调 963

四、有效控制 964

五、加强教育 969

六、严密监督 973

第五部分 政法领导的素质 979

一、政法领导的个体素质 979

(一)政治坚定,一心为民 979

(二)带头学法,秉公执法 981

(三)更新观念,科学思维 983

(四)品德高尚,廉政勤政 986

(五)精通技能,善于管理 990

(六)健康身心,完美气质 993

二、政法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 995

(一)政法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要求 995

(二)配套互补的专业结构 996

(三)职层相称的智能结构 997

(四)合理完备的知识结构 999

(五)和谐协调的气质结构 1000

(六)地区选向与民族结构 1001

第六部分 政法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002

一、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法与艺术 1002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艺术 1003

三、目标管理的方法与艺术 1009

四、科学运作的方法与艺术 1011

(一)怎样当好“一把手” 1011

(二)怎样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作用 1015

(三)怎样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1020

(四)怎样处理好同级及正副职关系 1021

(五)怎样授权用权 1026

第七部分 政法领导的政策、谋略与对策 1029

一、政法领导者应掌握的几项基本方针政策 1029

(一)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方针 1029

(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1029

(三)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方针 1030

(四)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的政策 1031

(五)给出路的政策 1032

二、公安业务管理的战略与战术 1034

三、侦讯谋略 1037

四、刑事检察工作的对策 1045

五、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对策 1047

六、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对策 1049

第八部分 政法工作的改革 1056

一、政法工作改革应遵循的方向 1056

(一)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1056

(二)正确处理政法工作的各种关系 1059

(三)实现警察现代化 1062

二、公安工作的改革 1064

(一)公安工作改革的目标 1064

(二)建立优化的治安管理系统 1069

(三)城市公安体制的改革构想 1072

三、司法工作的改革 1076

(一)司法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1076

(二)司法解释的改进与完善 1080

(三)检察机关与人民代表联系制度的完善 1082

(四)中国特色的贪污贿赂检察制度的完善 1084

四、民政工作的改革 1086

编后 1086

文化卷--社会主义文化科技教育领导 1089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根本任务、基本规律与领导 1089

一、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089

(一)文化的含义与实质 1089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 1090

(三)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1092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1093

(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 1094

二、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97

(一)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使命 1097

(二)市场经济与发展文化市场 1098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研究的新拓展 1099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101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101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1103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104

(四)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106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1106

五、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领导 1108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体制、政策与队伍建设 1109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 1109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 1110

(一)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必要性 1110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1110

(三)文化发展战略之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111

(四)文化发展战略之二:加强村落文化建设 1112

(五)文化发展战略之三:加强群体文化建设 1113

(六)文化发展战略之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1115

三、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与制度 1116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116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内容与措施 1117

(三)文化法制建设 1120

(四)保护知识产权,繁荣文化事业 1121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 1123

(一)发展文化事业的总方针 1123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124

(三)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政策分类与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1125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 1126

六、提高文化领导者的素质,改进领导方法 1127

(一)文化领导的职能与作用 1127

(二)文化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1128

(三)文化领导的领导艺术 1129

第三部分 科技工作的领导 1132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工作的领导 1132

(一)认清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32

(二)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136

(三)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141

(四)党政第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 1143

(五)做好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工作 1144

(六)加强科技部门工作领导 1145

二、增强领导者与全民的科技意识 1146

(一)增强领导者与全民的科技意识,推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146

(二)对领导者强化科技意识的要求 1150

(三)增强领导者和全民科技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151

三、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 1153

(一)邓小平关于发展科技的战略思想 1153

(二)制定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154

(三)关于制定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建议 1155

(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1158

(五)国家科委关于1995-2000年科技兴市试点工作实施要点 1160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163

(一)认识科技发展规律,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1163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与具体目标 1164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 1167

(四)加快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 1173

(五)进一步培育与发展技术市场 1175

(六)推动我国科技咨询业发展 1179

(七)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1182

五、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1184

(一)加速科技进步需要把握的几个指导原则 1184

(二)科技政策的制定原则与内容 1186

(三)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措施 1187

六、建立宏大的科技队伍 1190

(一)邓小平关于建设宏大的科技队伍的思想 1190

(二)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1192

(三)现代科技发展对科技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1193

(四)加速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1194

(五)关于跨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 1196

(六)必须重视培养科技帅才 1197

第四部分 教育工作的领导 1201

一、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 1201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201

(二)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1203

(三)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1207

(四)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素质,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 1211

(五)关于领导制度的建设 1214

二、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 1218

(一)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措施 1218

(二)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对策 1223

三、教育体制改革 1226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1226

(二)关于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改革 1230

(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233

四、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1236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1236

(二)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41

(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242

五、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1245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1245

(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1250

(三)改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251

六、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1261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1261

(二)重视青年教育人才的培养 1264

(三)培养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 1268

(四)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271

(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1272

第五部分 文艺工作的领导 1276

一、加强文艺工作的领导 1276

(一)努力改善和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 1276

(二)党领导文艺的宗旨和基本内容 1277

(三)党领导文艺的作风和方法 1278

(四)文艺批评是党领导文艺的重要手段 1279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领导的具体措施 1282

(六)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和文艺界的统一战线 1283

(七)文艺工作的宏观与微观管理 1283

二、文艺体制改革 1285

(一)改革是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出路 1285

(二)文艺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1286

三、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 1288

(一)党的文艺政策的特性和功能 1288

(二)文艺政策的总体构成和发展走向 1289

(三)文艺政策的总方针和基本方针 1291

(四)体现总方针、基本方针的若干具体政策 1292

(五)完善文化艺术经济政策 1293

四、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扶植 1294

(一)创造适于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1294

(二)提高文艺人才素质 1294

(三)带出一支过硬的演职员队伍 1296

(四)文艺尖子人才造就法 1297

五、文艺领导者素质的提高及工作效绩的检验 1298

(一)文艺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 1298

(二)文艺领导者的素养 1298

(三)衡量文艺领导效绩的主要标准 1299

第六部分 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 1301

一、加强新闻、广播、影视、出版工作的领导 1301

(一)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1301

(二)党对新闻的基本要求 1302

(三)加强党委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1303

(四)国家对报刊市场的宏观调控 1304

二、改革完善新闻出版体制 1305

(一)新闻出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305

(二)我国现行宣传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完善方法 1307

(三)加强管理,促进广播影视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1308

(四)建立和健全出版业的竞争机制、搞活出版业 1308

(五)加强出版的宏观管理 1310

三、新闻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 1311

(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1311

(二)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和人民性 1313

(三)注重舆论的导向作用 1314

(四)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 1316

(五)正确实行舆论监督 1317

(六)禁止搞有偿新闻 1317

(七)必须讲求宣传艺术,提高作品质量 1318

四、加强新闻出版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出版人员的素质 1320

(一)高度重视宣传队伍的建设 1320

(二)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1321

(三)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干部 1322

第七部分 卫生体育工作的领导 1324

一、加强卫生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1324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 1324

(二)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1329

(三)卫生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1335

二、加强卫生队伍的建设,提高卫生人员素质 1339

(一)合理配置卫生人才资源,注重卫生管理人才开发 1339

(二)医务人员的职业修养 1341

(三)改革医务人员考评方法 1343

三、体育工作的领导、发展战略与体制改革 1344

(一)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344

(二)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 1346

(三)“科技兴体”战略 1347

(四)将《体育法》落到实处 1349

(五)深化体育改革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