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概况 1
第一编 远古--春秋、战国 1
第一章 远古至夏、商、周 3
一、有关远古音乐的传说 3
二、远古音乐与巫术、《易经》等的关系 7
三、六代乐舞 12
一、民间歌曲 18
1. 《诗经》中的国风 18
第二章 民间音乐 18
2. 南方民间歌曲与诗人的加工和创作 30
3. 《举大木歌》与《成相篇》 38
4. 著名民间歌手及其艺术成就 40
5. 有关演唱艺术的一些理论 41
二、著名器乐演奏家及其艺术成就 43
1. 古琴音乐与古琴家的艺术成就 44
2. 筑的演奏能手 48
三、优伶 49
1. 雅乐的性质 52
第三章 宫廷音乐 52
一、雅乐 52
2. 音乐中的阶级与等级分化 53
3. 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 54
4. 雅乐的应用场合 55
二、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的利用 56
1. 采风制度 56
2. 燕礼音乐 57
三、列国之君对雅、俗乐的态度 59
第四章 国内各民族之间与国内外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65
第五章 乐器与乐律 68
一、乐器 68
二、乐律 77
第六章 音乐思想 84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 93
社会概况 93
一、民歌 97
第一章 民间音乐 97
二、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100
三、相和歌的发展与演变 110
四、清商乐与南北方民间音乐的发展 112
五、其他民间歌舞 115
六、古琴曲 118
七、叙事歌曲 128
八、百戏 130
九、民间鼓吹 131
第二章 宫廷音乐 132
一、雅乐 132
二、乐府 134
三、鼓吹乐 136
第三章 国内各族音乐与国内外音乐的大融合 140
第四章 宗教与音乐 144
第五章 乐器、乐律与乐谱 147
一、乐器 147
二、乐律 154
三、乐谱 159
第六章 音乐思想 161
第三篇 隋、唐、五代 173
社会概况 173
第一章 民间音乐 175
一、民歌与曲子 175
二、唐人诗词的配乐 178
三、说唱与变文 183
四、歌舞与歌舞戏 186
五、寺院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188
第二章 宫廷音乐 190
一、燕乐 190
1. 隋七部、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 191
2. 唐坐部伎与立部伎 196
3. 龟兹乐的盛行 198
4. 龟兹乐的汉化 200
5. 对龟兹乐艺术风格的估计 204
6. 大曲与法曲 206
7. 音乐机构 214
8. 乐工的艺术成就与屈辱地位 217
9. 鼓吹与散乐 221
10. 散乐中的戏剧 221
11. 隋唐燕乐的外传 224
二、雅乐 228
第三章 乐器与音乐理论 231
一、乐器 231
二、音乐理论 235
第四章 音乐思想 241
第四编 (上)辽、宋、西夏、金 243
社会概况 243
第一章 民间音乐 245
一、民歌与曲子 245
二、词调 249
三、市民音乐的繁荣 265
四、艺术歌曲的发展 266
五、说唱音乐的大发展 268
六、歌舞音乐 286
七、戏曲艺术的茁壮成长 288
第二章 宫廷音乐 307
一、燕乐 307
二、雅乐 316
第三章 乐器、器乐与音乐理论 325
一、乐器 325
二、器乐 329
三、乐律与宫调理论 341
第四章 音乐思想 345
第四编 (下) 元 357
社会概况 357
第一章 民间音乐 359
一、民歌 359
二、散曲 359
三、说唱 364
四、元杂剧的辉煌成就 375
五、南戏 412
六、其他声腔的兴起 425
第二章 宫廷音乐 427
第三章 乐器与器乐 432
第四章 音乐论著 443
第五编 明、清 445
社会概况 445
1. 汉族的民歌小曲 447
一、民间歌曲 447
第一章 民间音乐 447
2. 少数民族的单声部与多声部民歌 454
二、叙事歌曲与歌舞音乐 461
1. 叙事歌曲 461
2. 歌舞音乐 474
三、说唱音乐 500
1. 鼓词、大鼓类 501
2. 牌子曲类 512
3. 弹词类 527
4. 渔鼓、道情类 535
5. 宝卷类 537
6. 杂曲类 538
7. 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 539
四、戏曲 540
1. 昆山腔 541
六、关于朱载堉的平均律 548
2. 弋阳腔 563
4. 皮黄腔 564
3. 梆子腔 564
五、明清的器乐 565
1. 琵琶音乐 565
2. 古琴音乐 569
3. 弦索十三套 575
4. 其他器乐合奏形式 583
七、清宫廷音乐的部分实例 586
后记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