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柳子戏的形成 1
(一)明清俗曲与弦索声腔系统 1
(二)由弦索清唱到化装表演唱 12
(三)与〔柳子调〕、〔耍孩子〕相结合 20
二、柳子戏的成长 39
(一)早期作家蒲松龄的剧本和俚曲 39
(二)吸收高腔、青阳、昆腔、乱弹、罗罗等声腔及其剧目 57
三 柳子戏的兴起 99
(一)由山东传入河南,并沿运河北上,进入北京 99
(二)关于“魏三”的传说 103
(三)山东临清的“清平剧” 107
(四)衍圣公演柳子戏 112
(五)民间班社和著名演员 117
四 柳子戏的艺术特色 130
(一)剧目 130
(二)音乐 174
(三)表演 204
五 柳子戏的衰落与复兴 214
(一)抗日战争前后的班社活动 214
(二)建国初期的繁荣发展 220
(三)《孙安动本》演出前后 229
(四)东柳新貌 242
结束语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