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开发模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柏松章,唐飞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2119817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1

第一节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

第二节 驱替机理及渗流特征 5

第三节 底水上升状况及特点 6

第四节 油水界面变化规律及水驱油状况 7

第五节 中后期开发阶段的基本特点及潜力分布 10

第六节 不稳定注水试验 12

第七节 能量接替及驱动方式转化 14

第八节 提高采收率试验 15

第一节 裂缝性潜山油藏类型 18

第二章 裂缝性潜山油藏类型及形态物理模型 18

第二节 裂缝性潜山油藏形态物理模型 20

第三章 裂缝性潜山油藏储集模式 30

第一节 储层发育与演化 31

第二节 储集空间类型 36

第三节 裂缝网络系统 40

第四节 宏观孔隙结构 43

第五节 微观孔隙结构 44

第六节 储集类型 46

第七节 储层孔隙喉道宽度的几个界限 48

第八节 储层划分标准 49

第九节 孔隙度的确定 56

第十节 裂缝性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划分 58

第十一节 储集渗流模式 60

第四章 裂缝性潜山油藏地质模型 63

第一节 复合型块状底水碳酸盐岩油藏 63

第二节 似孔隙型块状底水碳酸盐岩油藏 70

第三节 裂缝孔隙型内幕层状边水碳酸盐岩油藏 73

第四节 裂缝溶洞型层状边水碳酸盐岩油藏 75

第五节 裂缝孔隙型块状底水变质岩油藏 78

第五章 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储集--渗流特征 89

第一节 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双重孔隙结构特征 89

第二节 裂缝系统的驱替机理 89

第三节 岩块系统的排驱机理 94

第四节 裂缝和岩块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 97

第五节 裂缝孔隙网络的多重性 98

第六节 对双重介质特征的初步探讨 99

第六章 油田开发过程的阶段性及其主要特点 101

第一节 油田开发过程的阶段性 101

第二节 产量上升(投产)阶段 106

第三节 高产稳产阶段 107

第四节 产量迅速下降阶段 109

第五节 低速缓慢递减阶段 115

第七章 油田开发设计及其优化 117

第一节 油田开发设计 117

第二节 油田开发设计原则 118

第三节 油田开发程序 120

第四节 开发层系划分 125

第五节 井网密度及布井方式 127

第六节 采油速度的合理确定 133

第七节 开发方式和注水方式的选择 141

第八节 油井完井方法和油藏投产方式 149

第八章 油藏动态监测 151

第一节 开发动态监测系统 151

第二节 油藏压力监测 152

第三节 油水界面监测 156

第四节 油(水)井生产剖面监测 166

第五节 水驱油状况监测 170

第六节 井间连通状况监测 173

第九章 油田开发调整及中后期开发阶段的挖潜方向 182

第一节 油田开发调整基础 183

第二节 高产稳产阶段的开发调整 183

第三节 产量迅速下降阶段的开发调整 190

第四节 低速缓慢递减阶段的开发调整 195

第五节 中后期开发阶段的潜力研究 197

第六节 生产潜力的分布形式 210

第七节 目前油水界面以下的可能潜力分布形式 217

第八节 中后期开发阶段的挖潜方向 219

第一节 不稳定注水的基本概念 221

第十章 改善注水效果的开发试验 221

第二节 周期注水的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 222

第三节 不稳定注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230

第四节 改善水驱效果的现场试验 238

第十一章 注气提高采收率的试验研究 257

第一节 对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简要概括 257

第二节 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试验研究成果 262

第三节 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279

第四节 目前油水界面以下可能潜力的动用条件 284

第五节 关井期间油水界面的变化 287

第六节 注气井组现场试验 292

第七节 注气生产试验 297

第十二章 裂缝性潜山油藏工艺技术 309

第一节 油藏开发过程中工艺技术的发展 309

第二节 钻井完井技术 311

第三节 测试试油工艺技术 315

第四节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 320

第五节 酸化工艺技术 323

第六节 堵水工艺技术 326

第七节 分层工艺技术 331

第八节 大排量机械采油技术 335

第九节 综合治理工艺技术 337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