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2100·007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

前言页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源 6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9

一、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9

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1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8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3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2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8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1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31

二、运动和静止 34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36

一、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 38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8

二、空间和时间的特性同物质运动的特性是不可分的 41

三、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 43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45

一、物质运动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45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9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49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9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1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的反映 54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4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6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59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61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61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64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6

第一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66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66

二、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7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72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表现 72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76

第一节 对立和统一 79

一、矛盾的同一性 79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79

二、矛盾的斗争性 81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82

第二节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84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84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6

三、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87

第三节 事物矛盾的多样性 89

一、矛盾性质、地位的差别性 89

二、解决矛盾的形式的多样性 94

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95

一、质 98

第一节 质和量 98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98

二、量 100

三、度 10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103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03

二、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04

三、量变和质变中的对应关系 107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08

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08

二、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111

三、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1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16

一、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11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6

二、辩证的否定 118

三、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对任何事物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120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20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20

二、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22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25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5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7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对范畴 130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作用 130

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基本规律 130

二、范畴的性质和它在认识中的作用 132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34

第二节 本质和现象 134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35

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37

第三节 内容和形式 138

一、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38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40

三、注重事物的内容,发挥形式的积极作用 142

第四节 原因和结果 143

一、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4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5

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增强科学预见性 147

第五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48

一、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4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0

三、通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53

第六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55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涵义 155

二、可能生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57

三、掌握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规律,促进革命的发展 159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6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61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161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162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原则区别 163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4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64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66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0

一、由实践到认识 170

二、由认识到实践 17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5

第四节 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 177

一、归纳和演绎 177

二、分析和综合 179

三、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181

第十章 真理 183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83

一、真理是客观的 183

二、客观真理没有阶级性 185

一、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88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88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89

第三节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2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92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93

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96

第四节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97

一、真理和谬误 197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198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00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0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0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 201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204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辩证过程 206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06

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210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12

一、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12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 213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15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15

一、生产力 215

二、生产关系 218

三、生产方式 219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20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20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21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22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2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24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26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3

一、经济基础 233

二、上层建筑 234

三、社会形态 235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36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6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38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41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41

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242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246

第十四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49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49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49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52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55

第二节 国家 257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57

二、国家的职能 260

三、国体和政体 263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65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65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67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68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71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7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74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74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77

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复杂性 28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84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84

二、道德 286

三、科学 289

四、艺术 291

五、宗教 294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97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97

一、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97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29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2

一、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2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305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08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308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