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选择 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寿堪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30304129X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

卷首语——全书构思概述 1

第一编 哲学的终结——反形而上学的转向 1

第一章 形而上学是非科学的哲学 2

一 哲学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拒斥形而上学 2

二 形而上学不是求知求真的认识论体系 6

三 科学的世界观同形而上学体系的根本对立 14

四 形而上学陈述是虚假的无意义的 17

五 对反形而上学的质疑与反驳 23

第二章 思辨哲学的没落与科学哲学的兴起 28

一 思辨哲学追求普遍性及其错误 28

二 思辨哲学寻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及其逻辑上的误区 30

三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没落 34

四 科学哲学的兴起及其功能性的知识观 35

第三章 艺术形而上学取代哲学形而上学 39

一 日神艺术的形而上学慰藉 40

二 酒神艺术的形而上学冲动 45

三 苏格拉底的理性形而上学 49

四 虚幻的道德形而上学 54

第四章 以基础存在论反对无根本体论 62

一 此在是基础本体论研究对象 62

二 此在寓于世界之中 71

三 “无”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79

四 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 88

第五章 哲学的终结,“非哲学”的登场 92

一 “非哲学”反对哲学中的基础主义,倡导哲学多元化 93

二 “非哲学”反对封闭的同一性思维,倡导开放的多样性思维 96

三 “非哲学”反对整体性,主张个体性 106

四 “非哲学”反对哲学理性化、概念化,主张哲学与诗同属一个领域 110

五 “非哲学”反对哲学“独白”,倡导“对话” 112

六 “非哲学”的是与非 115

第二编 斯芬克斯之谜——非理性主义的转向 119

第一章 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向 120

一 理性的危机 120

二 人的危机 122

三 非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 126

第二章 生命意志就是世界 129

一 世界是意志的客观化 129

二 世界是神秘的“实在” 135

第三章 本能欲望是人的本质 140

一 现代人本主义的立足点 140

二 “无意识”是人的真实本质 142

三 人神秘的意识流 149

一 理性主义的认识方法的局限 153

第四章 以直觉和信仰把握世界 153

二 直觉主义与时间绵延 155

三 神秘的直觉与“实在” 161

第五章 非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164

一 对传统道德观的否定 164

二 非理性的价值观的确立 168

三 人类文明史是本能欲望被压制的历史 170

四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神秘的 173

第六章 后现代哲学非理性主义的新特征 177

一 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 177

二 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 187

三 以有意识的非理性状态取代无意识状态的非理性 195

第三编 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语言的转向 205

一 形而上学的根本来源是语言上的混乱 206

第一章 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语言批判 206

二 科学的“基础危机”与语言密切相关 212

三 哲学变革的逻辑结论 213

第二章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217

一 语言并不是神秘的现象 217

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18

三 语言必然要与事实发生关系 221

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225

第三章 人是符号的动物 236

一 符号功能是人的本质特征 236

二 符号创造各种形式的文化,组成人的世界 238

三 “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历史意义 246

第四章 语言是存在的家 252

一 在和说 252

二 说和诗 255

第五章 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几个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259

一 摹状词理论 259

二 真理理论 265

三 内涵理论 269

四 意义的结构 273

五 可能的世界 276

六 语用学 280

第四编 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转向 28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 286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286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 29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 295

一 以实践观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295

二 以实践观考察人类社会历史 298

三 以实践观揭示人的本质特征 305

四 实践纳入认识论 309

第三章 实践的转向是哲学理论的重大变革 312

一 哲学研究主题的变革 312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 316

三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18

四 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319

第五编 人非上帝之骄子——反主体主义的转向 324

第一章 骄子的历程 327

一 骄子与科学相伴而生结伴而行 327

二 骄子植根于理性的渊源表现为主体性的膨胀 332

第二章 人非骄子 337

一 科学使宠儿变为真正的骄子 337

二 天人一体 340

三 骄子失宠 348

第三章 从骄子到弃子 351

一 无家可归 351

二 骄子的沦落 355

第四章 走出骄子的误区 364

一 提倡交往的“合理性” 364

二 从技术统治到审美解放 367

简要评说——结束语 374

一 “转向”与继承 374

二 “道”与人生 376

三 理性与非理性 378

四 语言与世界 382

五 “消解”与发扬 384

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