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辞典》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国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0880028
  • 页数:969 页
图书介绍:

分部 1

凡例 1

分部目录 1

正文 1

古代部分 1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1

总目 1

古代部分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封建国家政治制度 2

早期奴隶制国家政治 2

皇帝制度 3

王权 3

后 4

皇权 4

王 4

君 4

皇帝 4

谥号 5

庙号 5

尊号 5

陵寝号 5

王位继承制度 5

皇位继承制度 6

文王世子制 6

太子 6

东宫 7

储君 7

密建皇储制度 7

后宫制度 7

后妃制度 7

女官制度 8

妃嫔系统 8

外戚政治 9

宫省制度 9

内侍制度 9

宦官政治 10

古代赋税制度 10

九赋 11

田赋 11

丁赋 11

算赋 12

课田 12

均田制 12

租庸调制 12

两税法 13

一条鞭法 13

摊丁入亩 13

耗羡 14

徭役制度 14

古代法律制度 14

五刑 15

十恶 15

八议制度 15

三赦 16

三宥 16

三刺 16

狱讼制度 16

狱禁制度 16

议处 17

礼制 17

服制 17

赎免 17

五服 18

五礼 18

宗法制 18

封建家庭制度 19

古代文书制度 19

下行文书 19

平行文书 20

上行文书 20

诏令 20

露布 21

贴黄 21

奏本 21

题本 21

廷寄 21

古代军制 21

古代兵役制度 22

奴隶制国家军事制度 22

国野兵役制 23

郡县兵役制 23

谪罪兵役制 23

七科谪 24

召募兵役制 24

世兵制 24

府兵制 24

古代军事编制 24

军 28

师 28

旅 28

两 29

校 29

部曲 29

都 29

指挥 29

哨 29

古代兵种 29

带甲 30

技击 30

武士 30

轻车 30

材官 30

骑士 30

楼船 30

飞骑 30

铁浮图 30

古代军事行政区划 31

南军 31

北军 31

中军 31

外军 32

六率 32

十六卫 32

内府 32

外府 32

禁军 32

怯薛 33

卫所制 33

三大营 33

五军营 33

三千营 33

神机营 33

八旗兵 33

绿营兵 34

北府兵 34

厢军 35

乡军 35

镇戍军 35

关障亭燧军 35

?军 35

蕃军 35

奴隶制国家官员管理制度 35

符玺制度 36

封建职官管理制度 36

玺宝 37

虎符 37

兵符 37

铜鱼符 38

传符之制 38

随身鱼符 38

符节之制 38

木契之制 38

旌节之制 38

牌制 39

职官印制 39

印绶 39

半通印 39

条记 39

钤记 39

关防 39

俸禄制度 39

俸禄 40

汉代俸禄制度 40

两晋南朝俸禄制度 42

田驺 43

职官给力制度 43

杂供给 43

职田制度 43

北魏俸禄制度 44

北齐俸禄制度 44

北周俸禄制度 46

隋代俸禄制度 47

唐代俸禄制度 48

武德禄制 49

永徽禄制 49

开元禄制 50

大历禄制 51

贞元禄制 51

会昌禄制 52

公?钱 52

宋代俸禄制度 52

给卷制 53

金代俸禄制度 53

元代俸禄制度 55

明代俸禄制度 56

清代俸禄制度 57

养廉银 58

陋规 59

奴隶制国家爵命等级制度 59

勋爵制度 59

爵位 60

二十等爵 60

武功爵 60

封号 60

勋级 61

品级 61

赐制 61

阶官 61

散官 62

功臣号 62

宫观 62

奉朝请 62

班序 62

寄禄官 62

三班 63

古代职官任用选拔制度 63

奴隶制国家官吏选拔制度 63

世卿世禄制 63

封建职官选拔制度 64

分封制 64

荐举制 65

四科四行 65

察举 65

贤良方正 65

孝廉 65

九品中正制 65

科举制度 66

科目 66

进士科 66

制科 67

捐纳制度 67

荫袭制度 67

征辟制度 68

辟除 68

对策 68

射策 68

特召 68

郎官制度 68

訾选 69

奴隶制国家教育制度 69

封建国家教育制度 70

三学制 70

三舍法 70

书院 70

古代职官任用制度 70

三铨 71

铨选 72

三选 72

月选 72

三注三唱 72

候选 72

候补 72

差遣 72

指省 72

议叙 72

三班叙职 72

等格 73

引见制度 73

宋代职名 73

夺情 74

告身 74

三互法 74

古代免官制度 74

古代考绩制度 75

五善五失 75

上计制度 75

汉代考绩制度 76

六条察吏 76

魏晋南朝考绩制度 76

北朝考绩制度 76

唐代考绩制度 76

四善二十七最九等专制 77

流外官四等 78

宋代考绩制度 78

监司七事考 78

四善三最 78

明清考绩制度 78

京察 78

大计 79

三等八法 79

四格八法 79

考满 79

三考黜陟制 79

封建职官奖励制度 79

封建职官惩罚制度 80

封建职官监督弹劾制度 80

连坐告密法 81

密奏传呈法 81

检核簿册法 82

特别侦缉法 82

牵制监督法 82

遭吏循行法 83

举劾案章法 83

奏劾 84

案劾 84

面劾 84

奴隶制国家退休养老制度 84

休致制度 84

弹劾 84

原始氏族管理制度 85

原始胞族的社会职能 85

原始氏族部落管理制度 86

部落联盟管理制度 86

封建官僚制度 87

宰相制度 87

三公制度 89

中外朝官制度 89

宫府制度 89

三省制度 90

政事堂制度 90

中书门下制度 91

神策军护军中尉制度 91

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制度 91

内枢密制度 92

二府三司宰相制度 92

平章军国事制度 92

一省制度 93

内阁制度 93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94

内阁军机处双轨辅政制度 94

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体制 94

奴隶制国家辅政官员和机构 95

奴隶制国家生产经济官员和机构 96

商周神职制度 96

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97

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体制 97

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 97

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98

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98

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99

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99

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99

原始氏族议事会 100

原始氏族民众大会 100

原始氏族部落议事会 100

原始氏族部落人民大会 100

部落联盟议事会 100

部落联盟民众大会 100

原始氏族酋长(首领) 100

原始氏族军事首领 100

胞族长 100

原始氏族部落酋长(首领) 100

原始氏族部落军事酋长(首领) 100

部落联盟首领 100

部落联盟军事首领(酋长) 101

太保 101

尹 101

多尹 101

作册 101

多犬 101

巫 102

御事 102

事 102

卿事寮 102

太史寮 102

卿士 103

三事大夫 103

三左 103

三右 103

?宰 103

六官 103

六卿 103

三公 103

三师 104

丞相 104

宰相 105

宰衡 105

九卿 105

奉常 106

太常 106

宗正 106

郎中令 106

光禄勋 106

卫尉寺 107

太仆寺 107

典客 107

典属国 107

大鸿胪 107

大司农 108

少府 108

外朝官 108

内朝官 109

中朝官 109

大将军 109

中尉 109

司隶校尉 110

将作大匠 110

尚书 110

执金吾 110

尚书省 111

录尚书事 112

大长秋 112

中都官 112

三省 112

中书省 112

门下省 113

紫微省 113

鸾台 114

凤阁 114

集书省 114

秘书省 114

兰台 114

肃政台 115

御史台 115

殿院 115

台院 115

察院 116

南衙 116

政事堂 116

同中书门下 116

枢密院 117

六部 117

户部 118

民部 118

吏部 118

天官 118

礼部 118

祠部 119

兵部 119

工部 119

刑部 119

起部 120

水部 120

地官 120

春官 120

夏官 120

秋官 120

冬官 121

中尚 121

内侍省 121

北司 121

三馆 121

崇文院 122

史馆 122

国史院 122

翰林院 122

知制诰 122

春坊 123

詹事府 123

三司使 123

宰执 123

二府 124

三府 124

四府 124

五府 124

谏院 124

制置三司条例司 124

市舶司 125

互市监 125

茶马司 125

市易司 125

都水监 125

军器监 126

进奏院 126

粮料院 126

文思院 126

修内司 126

南面官 126

北面官 127

斡鲁朵制 127

夷离堇制 127

勃极烈制 127

都元帅府 127

三司 128

行省 128

达鲁花赤制 128

宣政院 128

集贤院 129

内阁 129

内三院 130

南书房 130

军机处 130

中堂 130

锦衣卫 131

东厂 131

西厂 131

内行厂 131

司礼监 132

二十四衙门 132

十三衙门 132

宗人府 132

会同馆 132

理藩院 133

三法司 133

通政司 133

银台 133

科道官 134

钦天监 134

太医院 134

内务府 134

僧录司 134

道录司 134

内官 135

奴隶制国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35

奴隶制国家地方基层管理制度 135

国野制度 136

封建地方行政制度 136

郡国制 137

郡县制 137

郡守 138

太守 138

郡尉 138

刺史 138

州牧 138

从事 138

别驾 138

治中 138

主簿 138

长史 139

掾史 139

督邮 139

工官 139

盐官 139

铁官 139

明府 139

参军 139

录事参军事 139

司功参军事 139

司户参军事 139

司田参军事 140

司仓参军事 140

司兵参军事 140

司法参军事 140

司士参军事 140

总管 140

节度使 140

帅漕宪仓 140

经略使 141

转运使 141

提刑 141

提举 141

提学 141

宣抚使 141

安抚使 141

宣慰使 141

总督 141

河道总督 142

漕运总督 142

巡抚 142

布政使 142

按察使 142

道员 142

知府 142

通守 143

通判 143

知州 143

州同 143

州判 143

吏目 143

封建国家县级行政制度 143

同知 143

县令 144

知县 144

县尉 144

县丞 144

典史 144

封建社会乡里制度 144

宗主督护制 145

三长制 145

保甲制度 145

村社制度 145

里甲制度 145

古代军事行政体制 145

将军 146

校尉 146

中郎将 147

都尉 147

领军 147

护军 147

监军 147

三衙 147

都点检 148

都部署 148

都统制 148

统制 148

都监 148

制置使 148

招讨使 148

防御使 148

团练使 148

元帅府 148

元帅 148

万户 149

千户 149

百户 149

五军都督府 149

都指挥使 149

提督 149

总兵 149

副将 149

游击 150

参将 150

都司 150

守备 150

都护府 150

西域都护 150

戊巳校尉 150

护羌校尉 150

护乌桓校尉 151

吏胥制度 151

令史 151

供事 151

节级 151

所由 151

押司 151

孔目 151

三班六房 151

案牍吏员 151

传达吏员 152

翻译吏员 152

贴书 152

主案 152

部办 152

文案 152

钱谷 152

刑名 152

承差 152

经承 152

稿案 152

书吏 152

六房书吏 152

通典 152

通志 153

文献通考 153

续通典 153

续通志 154

续文献通考 154

清通典 154

清通志 154

清文献通考 154

清续文献通考 155

春秋会要 155

七国考 155

睡虎地秦简 155

秦会要 155

西汉会要 155

东汉会要 156

三国会要 156

晋会要 156

南朝宋会要 156

南朝齐公要 156

南朝梁会要 156

南朝陈会要 156

唐律疏议 157

唐大诏令集 157

唐六典 157

北周六典 157

唐会要 158

五代会要 158

宋刑统 158

庆元条法事类 158

宋会要辑稿 159

元典章 159

明会典 159

明大诰 160

大明律 160

明会要 160

清会典 160

大清律例 161

八旗通志 161

石渠余纪 161

商鞅变法 161

焚书坑儒 162

杨可告缗 162

推恩令 163

王莽改制 163

魏孝文帝改革 163

宇文泰改官制 164

貌阅 164

输籍法 164

玄宗改革 164

永贞革新 165

王叔文变法 165

王安石变法 165

元丰改官制 166

张居正改革 166

改土归流 166

周公 167

管仲 167

李悝 167

商鞅 168

秦始皇 168

李斯 168

叔孙通 169

汉武帝 169

曹操 169

诸葛亮 170

王安石 170

范仲淹 170

耶律楚材 171

朱元璋 171

张居正 171

晚清部分 172

买办制度 172

租界制度 172

晚清部分 172

清季使馆制度 173

清季领事制度 173

领事裁判权 173

领事观审制度 173

协定关税制度 174

最惠国待遇 174

壬寅学制 174

癸卯学制 174

留学制度 175

警察制度 175

四级三审制 176

黄龙旗 176

巩金瓯 176

湘军 176

淮军 177

防军 177

练军 178

北洋海军 178

南洋海军 178

新建陆军 178

自强军 179

新军 179

巡防营 179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79

总理衙门 180

总署 180

译署 180

总税务司署 180

税务司署 180

税务处 180

外务部 181

储才馆 181

商部 181

农工商部 181

学部 181

巡警部 182

民政部 182

度支部 182

财政处 182

清理财政处 182

督办盐政处 183

盐政院 183

邮传部 183

法部 183

大理院 184

审判厅 184

检察厅 184

修订法律馆 184

陆军部 185

练兵处 185

军谘处 185

军谘府 185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185

海军处 185

筹办海军事务处 186

海军部 186

理藩部 186

礼学馆 186

典礼院 186

督办政务处 187

会议政务处 187

考察政治馆 187

宪政编查馆 187

资政院 187

新内阁 188

责任内阁 188

皇族内阁 188

完全内阁 189

法制院 189

弼德院 189

京师同文馆 189

京师大学堂 190

游美学务处 190

谘议局 190

巡警道 191

劝业道 191

清理财政局 191

督练公所 191

劝学所 191

教育会 192

工部局 192

会审公? 192

总税务司 193

税关监督 193

三口通商大臣 193

北洋通商大臣 193

天津都统衙门 193

五口通商大臣 194

南洋通商大臣 194

内阁总理大臣 194

政务大臣 194

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 195

学务大臣 195

出使大臣 195

提法使司 195

国务大臣 195

交涉使司 196

提学使司 196

视学官 196

洋务派 196

强学会 197

圣学会 197

南学会 197

清流党 197

保国会 198

保皇党 198

保皇会 198

中国维新会 198

正气会 198

自立会 198

自立军 198

义和团 199

预备立宪公会 199

政闻社 199

国民宪政会 200

帝国宪政会 200

国会请愿同志会 200

宪友会 200

保路同志会 200

致公堂 200

钦定宪法大纲 201

十九信条 201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201

大清现行刑律 201

大清新刑律 201

钦定大清商律 202

大清商律草案 202

改订商律草案 202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202

大清民律草案 202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203

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 203

法院编制法 203

钦定学堂章程 203

奏定学堂章程 204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204

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 204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 204

清室优待条件 205

海国图志 205

盛世危言 205

变法通议 205

孔子改制考 206

天演论 206

大同书 206

新学伪经考 206

同光新政 207

洋务运动 207

祺祥政变 207

辛酋政变 207

公车上书 207

百日维新 208

戊戌变法 208

戊戌政变 208

己亥建储 208

大阿哥事件 209

东南互保 209

庚子新政 209

五大臣出洋 209

国会请愿运动 210

让国御前会议 210

预备立宪 210

光绪帝 211

奕? 211

曾国藩 211

李鸿章 212

左宗棠 212

张之洞 213

梁启超 214

康有为 214

严复 215

容闳 215

沈家本 216

太平天国部分 216

太平天国 216

太平天国部分 216

太平天国官制 217

翼王官制 218

勋位制度 218

太平天国军制 218

爵位制度 219

科举考试制度 219

铨选制度 220

黜陟制度 220

保举制度 220

乡官制度 221

会同公议制度 221

招贤制度 221

诉讼审判制度 222

分馆制度 222

教育制度 222

圣库制度 223

皇帝 223

天王 223

列王 223

王 223

王府 223

六爵 224

侯 224

国宗 224

天将 224

朝将 224

主将 224

佐将 225

朝内官 225

丞相 225

检点 225

将军 226

六部官 226

六部天僚 226

指挥 226

掌率 227

外务丞相 227

职同官 227

同职官 227

恩赏官 227

典官 227

女官 227

守土官 228

总理民务 228

管理总局事务 228

巡查甲长 228

督关将军 228

军中官 228

总制 229

监军 229

军帅 229

师帅 229

旅帅 229

卒长 230

两司马 230

军师 230

天试 230

东试 230

北试 231

翼试 231

乡官 231

总军帅 231

馆 231

男馆 231

女馆 232

衙 232

诸匠营 232

百工衙 232

功勋 232

拜上帝会 232

捻党 233

捻军 233

总旗 233

盟主 233

天朝田亩制度 234

资政新篇 234

劝世良言 234

天地会 234

十款天条 235

太平刑律 235

钦定士阶条例 235

东乡登极 235

永安建制 235

天京内讧 235

改政 236

洪秀全 236

洪仁? 236

杨秀清 237

石达开 237

五色旗 238

北京政府的国会议员选举制度 238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部分 238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部分 238

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241

北京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 242

北京政府的文官任用制度 244

北京政府的文官甄别制度 244

北京政府的文官惩戒制度 245

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制度 246

北京政府的官俸制度 246

北京政府的审计制度 250

北京政府的教育制度 251

北京政府的觐见谒见制度 253

北京政府的勋章勋位制度 253

北京政府的军事制度 254

北京政府的军衔制度 255

北京政府的地方军政制度 256

北京政府的地方行政制度 256

北京政府的地方基层制度 257

北京政府的盟旗制度 259

北京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制度 259

山西省的区村制度 259

云南的村自治制度 260

大总统令 261

策令 261

申令 261

告令 261

教令 262

院令 262

部令 262

训令 262

指令 262

批令 262

咨 262

呈 263

任命状 263

委任令 263

规令 263

密令 263

宣令 263

饬 264

咨呈 264

批 264

封寄 264

公函 264

咨陈 264

示 264

禀 264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264

北京临时参议院 265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265

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 266

政治会议 266

约法会议 267

参政院 267

善后会议 267

临时参政院 268

总统府 268

总统府政事堂 268

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 269

机要局 269

主计局 269

司务所 270

翊卫处 270

北京政府国务院 270

北京政府内务部 271

北京政府财政部 271

北京政府外交部 271

北京政府陆军部 272

北京政府海军部 272

北京政府司法部 272

北京政府教育部 272

北京政府农林部 273

北京政府工商部 273

北京政府农商部 273

北京政府交通部 273

北京政府农工部 273

北京政府实业部 273

国务会议 274

大理院 274

总检察厅 274

北京政府军事部 274

平政院 275

司法筹备处 275

高等审判厅 275

地方审判厅 275

初级审判厅 276

地方审判庭分庭 276

高等检察厅 276

地方检察厅 276

初级检察厅 276

北京政府参谋本部 277

将军府 277

审计处 277

地方刑事简易庭 277

审计院 278

蒙藏事务局 278

蒙藏院 278

县司法公署 279

县知事兼理司法 279

法制局 279

审检所 279

铨叙局 280

印铸局 280

统计局 280

全国水利局 281

币制局 281

国史馆(国史编纂处) 281

礼制馆(礼制处) 281

侨务局(侨工事务局) 282

经济调查局 282

北京政府税务处 282

航空署(航空事务处) 282

临时稽勋局 283

全国经界局 283

肃政厅 283

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边防事务处) 283

步军统领衙门 284

京师警察厅 284

京?卫戍(警卫)总司令部 284

中央学会 284

文官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 285

中央文官普通考试典试委员会 285

地方文官普通考试典试委员会 285

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 285

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 286

北京临时政府 286

北京政府 287

洪宪帝制政府 287

张勋复辟政府 288

北京临时执政府 288

北京军政府 289

北京政府摄政内阁 289

中国社会党 290

中华民国工党 290

国民协会 290

民社 290

统一党 291

中华民国自由党 291

国民共进会 291

共和建设讨论会 291

统一共和党 292

共和党 292

国民党 292

民主党 293

进步党 293

公民党 293

民宪党 294

筹安会 294

宪政商榷会 294

宪法研究会 294

政学会 295

安福俱乐部 295

督军团 295

临时大总统 295

中华民国大总统 296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296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297

北京政府历届国家元首 297

北京政府历届政府首脑 298

国务员 300

总长 300

次长 300

驻藏办事长官 300

巡阅使 300

督军 301

督办(督理) 301

护军使 301

都督 301

镇守使 302

民政长 302

巡按使 302

省长 302

京兆尹(顺天府尹) 303

都统 303

青海办事长官 303

东省特别行政长官 303

库伦办事大员 303

阿尔泰办事长官 304

参战督办(边防督办) 304

观察使 304

道尹 304

知事 304

库、乌、科、唐镇抚使 30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04

国务院官制 305

各部官制通则 306

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 306

参议院议员选举法 307

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308

省议会议员选举法 309

划一现行中央直属特别行政官厅组织令 309

现行都督府组织令 310

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310

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310

省议会暂行法 311

议院法 312

大总统选举法 313

天坛宪法草案 314

中华民国约法 315

省官制 316

道官制 316

县官制 316

官吏犯赃治罪条例 317

文官官秩令 317

地方自治试行条例 317

政府组织令 318

县自治法 318

市自治制 319

乡自治制 320

浙江省宪法 320

三色宪法草案 322

湖南省宪法 322

广东省宪法草案 323

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323

四川省宪法草案 324

中华民国宪法 32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 325

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 325

临时政府公报 326

政府公报 326

共和与君主论 326

君宪救国论 326

超然内阁 327

第一流人才内阁 327

王芝祥改委事件 327

宋教仁被刺案 328

善后大借款 328

非法解散国会事件 329

洪宪帝制 329

新旧约法之争 330

府院之争 330

张勋复辟 331

联省自治运动 331

废督裁兵 332

好人政府主义 332

好人内阁 332

曹锟贿选 333

北京政变 333

宋教仁 333

猪仔议员 333

袁世凯 334

汤化龙 335

冯国璋 335

伍廷芳 336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337

黎元洪 337

赵尔巽 337

张作霖 338

王家襄 338

段祺瑞 339

曹锟 340

徐世昌 340

唐绍仪 341

吴景濂 342

张国淦 342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部分 343

中国国民党党旗 343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体制 343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部分 343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 344

军务院的组织制度 345

护法军政府的组织制度 345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346

广州国民政府法官考试制度 346

广州国民政府官吏惩治制度 347

广州国民政府的地方政府机构 348

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改革 348

参审陪审制 349

两级两审制 349

训政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350

以党治国 350

总裁制 35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党政体制 351

“以党统政”的中央体制 351

省、特别市党政联席会议 351

县级“融党与政” 351

省级主任委员制 352

县级书记长制 352

区以下书记长制 352

中国国民党各级党部工作人员的奖励制度 352

二级制国民政府 353

三级制国民政府 353

中国国民党各级党部工作人员的惩戒制度 353

五院制 354

国民政府的考试制度 354

铨叙 354

审计制度 354

弹劾 355

公务员惩戒制度 355

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 356

行政三联制 356

国民革命军的兵役制度 356

国民革命军的军衔制 356

训政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 357

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 357

保甲制 357

防区制 357

村本政治 358

集团部落制 358

六法全书 358

国民政府的司法体制 358

国民政府的审级制度 359

国民政府的检察制度 359

大学区制 359

会考制度 359

国民教育制度 359

中国同盟会国内机构 360

中国同盟会国外机构 360

中国同盟会本部 360

谋略处 361

湖北军政府 361

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各部 361

国会非常会议 362

中华民国政府 363

大元帅府 363

广州国民政府最高执行机构 363

广州国民政府行政机构 364

广州国民政府监察机构 364

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365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 365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365

广州国民政府司法机构 365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366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 366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政治分会 367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政治分会 367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政治分会 367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开封政治分会 368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政治分会 368

国民党中央清党委员会 368

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 369

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 369

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 369

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370

中国国民党中央海外部 370

中国国民党地方党部 370

中华民族复兴社 371

中央俱乐部 371

中统 372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通讯局 372

国民政府行政院 372

国民政府立法院 372

国民政府司法院 373

国民政府考试院 373

国民政府监察院 373

国民政府国务会议 373

行政院政务会议 374

行政院直属各部会署 374

最高法院 375

行政法院 375

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375

考选委员会 375

铨叙部 376

审计部 376

蒙藏委员会 376

资源委员会 376

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 377

国防委员会 377

国防最高会议 377

国防最高委员会 378

中央设计局 378

国防参议会 379

国民参政会 379

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 379

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会 380

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 380

国民政府主计处 380

国民政府参军处 380

国民政府文官处 380

省政府 380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381

市政府 381

国民政府特别市 382

行政院直辖市 382

省辖市 382

县政府 382

区公所(公署) 382

乡(镇)公所 382

保甲组织 383

设治局 383

盟 383

旗 383

宗 384

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384

精神总动员会 384

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 384

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 384

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 385

北平反蒋派国民政府 385

广州反蒋派国民政府 385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385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386

军事参议院 387

参谋本部 387

行营 387

编遣委员会 387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 388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 388

南昌行营参谋团 388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 388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石家庄行营 389

委员长侍从室 389

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 389

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 389

军事委员会直属机构 390

军令部 390

军政部 390

政治部 390

行辕 391

剿总 391

绥靖区 391

绥靖公署 391

中国远征军 391

中国驻印军 392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392

军调部 393

国民政府国防部 393

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 393

黄埔军官学校 393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394

庐山军官训练团 394

军统 394

东北行政委员会 394

伪满洲国 395

伪满洲国宫内府 395

伪满洲国尚书府 395

伪满洲国参议府 396

伪满洲国侍从武官处 396

伪满洲国帝室大典委员会 396

协和会 396

地方维持会 396

晋北自治政府 397

蒙古自治军政府 397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397

察南自治政府 397

蒙古自治邦政府 398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398

蒙疆联合委员会 398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399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399

中华民国联合委员会 400

汪伪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400

汪伪国民政府 400

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 401

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 401

华北政府委员会 401

和平救国军 402

皇协军 402

抚军 403

抚军长 403

都督 403

协理 403

参议 404

理事 404

理事长 404

总理 404

大元帅 404

元帅 405

总裁 405

政务官 405

事务官 405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405

国民政府主席 406

中华民国总统 406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406

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407

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 407

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407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407

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408

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408

国民政府监察委员 408

部长 408

省政府主席 409

省长 409

行政督察专员 409

区长 410

保长 410

甲长 410

伪满洲国执政 410

县长 410

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 410

三民主义 410

建国方略 411

革命程序说 412

权能分治说 412

五权宪法 412

建国大纲 413

军政府暂行条例 413

鄂州约法 41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414

江夏临时审判所暂行条例 414

国民党宣言 415

军务院组织条例 415

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 415

修正军政府组织大纲 416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 416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416

中国国民党总章 417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418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法 418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 418

省政府、地方政府及省民会议、县民会议议决案 418

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 419

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 419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 420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 420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 421

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421

中央监察委员会组织法 421

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 422

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 422

完成县自治案 423

训政时期党务进行计划案 423

治权行使之规律案 423

修正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条例案 424

戒严法 424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 425

出版法 425

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426

国民会议组织法 426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426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427

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第三十七条条文案 428

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第三十条及第四十八条案 428

学位授予法 428

实施宪政程序暨政治制度改革案 428

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大纲 429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430

五五宪草 431

中央常会取消主席制仍复常务委员制案 431

帝位继承法 431

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 431

组织非常时期国民参政会以统一国民意志增加抗战力量案 432

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要旨 432

为达成长期抗战之目的,必须一致努力推行兵役制度案 432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 433

县各级组织纲要 433

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 433

汪伪国民党六大整理党务案 434

汪伪国民政府政纲 434

中央政治委员会组织条例 435

恢复省县党部选举制度案 435

改选常务委员案 435

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 435

确立中央与地方行政之关系案 436

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大纲修正要点 436

中华民国宪法 437

国民大会组织法 438

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 439

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 439

立法委员选举罢免法 440

监察委员选举罢免法 440

统一中央党部团部组织案 441

中国国民党当前组织纲领 441

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 442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制定 442

国民政府训政结束程序法 442

政治改革案 443

本党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 444

兴中会 444

科学补习所 445

光复会 445

华兴会 445

中国同盟会 446

日知会 446

共进会 446

中华革命党 447

文学社 447

中国国民党 448

国家主义派 450

中国青年党 450

西山会议派 450

中国致公党 451

中国国民党再造派 451

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451

中国国民党护党革命大同盟 452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452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 452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452

国民会议 453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 453

国难会议 453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454

生产人民党 454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454

中国国家社会党 454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454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455

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 455

新民会 455

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 455

大民会 456

三民主义青年团 456

统一建国同志会 456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457

民主宪政促进会 457

中国民主同盟 457

中国民主建国会 457

中国民主促进会 458

中国民主社会党 458

九三学社 458

中国农工民主党 459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459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459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59

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一中全会 460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460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一中全会 460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及各省区联席会议 461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 461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 461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五中全会 462

国民政府编遣会议 462

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62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二中全会 463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三中全会 463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一中全会 463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四中全会 464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五中全会 464

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委会第一次临时全会 464

上海和平统一会议 465

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65

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一中全会 466

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二中全会 466

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三中全会 466

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五中全会 467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467

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四中全会 467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一中全会 468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二中全会 468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三中全会 468

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469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四中全会 469

南岳军事会议 469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五中全会 470

汪伪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470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六中全会 470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七中全会 471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八中全会 471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九中全会 471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十中全会 471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十二中全会 472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472

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十一中全会 472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一中全会 473

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473

政治协商会议 473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二中全会 474

制宪国大 474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三中全会 475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四中全会 475

行宪国大 475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临时全体会议 476

东北易帜 476

蒋胡约法之争 476

国民党推行新县政 477

孙中山 477

蒋介石 478

黄兴 478

汪精卫 480

胡汉民 480

林森 481

戴季陶 481

张继 482

吴稚晖 482

王宠惠 483

王揖唐 484

革命根据地部分 484

苏维埃中央政权体制 484

革命根据地部分 484

苏维埃选举制度 485

苏维埃检察制度 486

四级两审制 487

审检合一制 487

地方苏维埃政权制度 488

代表主任制度 488

三三制 489

抗日民主政权议会制度 489

邻闾制 490

抗日根据地地方行政制度 490

抗日根据地人权保障制度 491

抗日根据地司法审级制度 491

抗日根据地公审制度 491

抗日根据地辩护制度 492

抗日根据地人民审陪员制度 492

抗日根据地上诉制度 493

抗日根据地司法复核制度 493

抗日民主政府狱政制度 493

抗日根据地调解制度 494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制度 495

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 49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96

军事管制制度 496

中国共产党 497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499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500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500

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 500

农民协会 501

中华全国总工会 501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502

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 502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502

中华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 503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503

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 504

西北青年救国会 504

中国济难会 504

中国革命互济会 504

苏区互济总会 505

自由大同盟 505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505

牺盟会 506

中共中央局 506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506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507

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 507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508

中共中央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508

中共中央书记处 508

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 508

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 509

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 509

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 510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510

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 510

中共中央军委教育委员会 510

中共中央研究局 510

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 511

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 511

中共中央组织委员会 511

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 512

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 512

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 512

中共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 512

中共前敌委员会 513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 513

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 513

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 513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 514

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 514

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 514

中共中央重庆工作委员会 515

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 515

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 515

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 515

中共苏区中央局 516

中共中央北方局 516

中共中央华北局 516

中共中央华东局 517

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 517

中共中央华中局 517

中共中央西北局 517

中共中央长江局 517

中共中央南方局 518

中共中央中原局 518

中共中央上海局 518

中共中央东北局 519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 519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 519

中共中央太行分局 519

中共中央江西分局 520

中共中央华南分局 520

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 520

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520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520

中共东北地区委员会 521

沪局与北局派驻陕北苏区代表团 521

革命委员会 521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522

广州公社 522

苏维埃 523

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5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5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5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 5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5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察委员会 52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52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 52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委员会 52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裁判部 52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委员会 52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 52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 528

省苏维埃政府 528

中央苏区 528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529

陕甘宁边区 529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530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委员会 530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 530

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 531

晋察冀边区参议会 531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会 531

晋察冀边区参议会驻会参议员办事处 532

晋西北边区参议会 532

冀太联办 532

内蒙古临时参议会 532

陕甘宁边区政府 533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 533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分庭 534

陕甘宁边区县司法处 534

陕甘宁边区审判委员会 534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534

山东省行政委员会 535

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 535

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委员会 535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535

华北人民政府 536

内蒙古自治政府 536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 536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 537

东北行政委员会 537

东北人民政府 537

军事管制委员会 538

行政公署 538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538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539

工农革命军 539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54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540

红军独立师 540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541

中国工农红军总前敌委员会 541

少共国际师 541

红军前敌指挥部 542

中国抗日红军总司令部 542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 542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542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 543

中共中央局军委会 543

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 544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华中分会 544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华北分会 544

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 544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 544

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 544

陕甘支队 545

八路军 545

八路军总指挥部 546

八路军前方指挥部 546

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 546

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 546

陕甘宁保安司令部 547

新四军 547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547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548

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 548

东北人民革命军 548

抗敌决死队 549

东北抗日联军 54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550

华北人民解放军 550

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 550

晋察冀人民解放军 550

中原人民野战军 55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55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55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55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552

军事调处执行部 553

省军区 553

中央军区 553

西北军区 554

华东军区 554

华中军区 554

晋绥军区 555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555

东北军区 555

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 556

中国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556

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556

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556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 557

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中央执行局 557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557

中共中央党校 558

中央马列学院 559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559

新华通讯社 559

中共中央主席 560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560

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560

八路军总司令 560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561

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61

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 561

中共前委书记 561

中共省委书记 562

中共特委书记 562

中共中央特派员 562

中华全国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562

中华全国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 562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 563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563

参议会议长 563

参议员 564

专员(抗日根据地) 564

区长(抗日根据地) 564

区助理员 564

乡长(抗日根据地) 565

镇长(抗日根据地) 565

村长(杭日根据地) 565

闾邻长 565

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566

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 566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 566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566

新四军军长 567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司令员 567

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政纲 567

闽西苏维埃政府裁判条例 568

闽西苏维埃政府组织法 568

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纲 568

江西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政纲 569

反帝大同盟章程 569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57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 570

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 57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571

川陕省雇农工会章程 572

川陕省军区指挥部条例(草案) 572

川陕苏维埃组织法 572

川陕省妇女斗争纲领 573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肃反执行条例 573

川陕省革命法庭条例草案 574

赤色民警条例草案 57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 574

抗日救国六大纲领 575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576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576

八一宣言 576

晋察冀边区政治主任公署组织法 577

晋察冀边区县政府组织大纲 577

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 577

晋察冀边区县佐公署组织章程 578

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 578

晋察冀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大纲 578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579

对于巩固与建设晋西北的施政纲领 579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580

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 580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条例 581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 581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组织条例 582

晋察冀边区县区村组织条例 582

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组织条例 583

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 583

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组织条例 584

修正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 584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585

东北各省市(特别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纲领 585

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 585

东北各级司法机关暂行组织条例 586

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 586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587

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 587

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 588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组织大纲 588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588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589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589

中共中央西湖会议 590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590

三湾改编 590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591

新泉整训 591

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592

汀州整编 592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593

宁都会议 593

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 593

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 594

洛川会议 594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 595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届会议 595

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 596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596

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 596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5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 597

中国共产党党旗 5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 597

民主集中制 598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 598

党委会制 598

双重组织生活 599

党委民主生活会 599

例会制度 599

三会一课制度 599

一人一票表决制 599

联系群众的制度 600

请示汇报制度 600

民主生活会制度 600

党的纪律处分 600

一元化领导 600

党组织创议制 601

党政分开 601

政企分开 601

简政放权 602

多党合作制 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603

政治协商制度 603

集体元首制 60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04

最高国务会议 604

议行合一制 60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 60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 60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60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 60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 60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组会议 60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会议 60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60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 60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 60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外事工作 607

人民代秀大会选举制度区域选举制 60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 608

居住区与单位结合选区制 609

等额选举制 609

差额选举制 609

间接选举制 610

直接选举制 610

普遍选举制 611

平等选举制度 6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决定和罢免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基本程序 612

预选 612

无记名投票 612

议案 6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案 6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案 614

质询 6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质询案 6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结合立法制 616

授权立法制 616

单一立法制 616

中央和地方结合立法制 616

国家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 617

国务院常务会议 617

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617

国务院全体会议 617

总理负责制 618

部长、主任负责制 618

厂长负责制 618

党管司法制度 619

人民司法体制 619

人民法院审判制度 619

审级制度 620

两审终审制 620

上诉制度 620

死刑复核制 620

公开审判制度 621

陪审制度 621

调解制度 622

合议制度 622

巡回审判就地审判制度 622

辩护制度 622

律师制度 623

回避制度 624

申诉制度 624

审判监督制度 625

检察委员会制 625

法纪检察制度 625

劳动教养制度 626

劳动改造制度 626

审计监督制度 627

人事制度 627

国家公务员制度 628

党管干部制度 629

分部分级干部管理制 630

干部任免制度 630

任免干部报批手续 630

干部考核制度 631

干部交流制度 631

干部任用制度 632

委任制 632

干部鉴定制度 632

选任制 632

聘任制 633

考任制 633

干部离休制 633

干部教育工作制度 634

干部培训制度 635

干部轮流调换制度 635

干部的监督检查制度 635

干部岗位责任制 635

职称制度 636

顾问制度 636

建立干部工资级别登记制度 637

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后备名单制度 637

干部的调配 637

干部档案的管理 637

干部分类管理 638

干部业务职称的规定 638

干部自我检讨 639

干部结构 639

重要企业干部任免制度 639

乡镇干部选聘合同制 640

专业技术干部的招聘 640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640

专业技术干部的流动 640

落选干部的安排 641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励 641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惩罚 641

干部退职的处理 642

“二五制”领导方法 642

干部参加劳动制 642

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 643

机要译电人员的条件 643

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643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条件 644

新时期干部教育的基本任务 644

职位分类 644

学位制度 645

留学生制度 645

职权 646

提职 64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646

免职 646

降职 647

罢免 647

停职 647

知识分子干部 648

民族干部 648

辞职 648

妇女干部 648

撤职 648

后备干部 649

德才兼备 649

非党干部 649

任人唯亲 649

荐贤举能 649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650

任人唯贤 650

家长制 650

“三结合” 650

大行政区制 650

知人善任 65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651

行省制 651

经济特区 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652

民族自治地方 653

报告制度 6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种类 653

决定 654

指令 654

决议 654

指示 654

批示 654

命令 654

垂直领导 655

户口登记制度 655

双重领导 655

居民身份证制度 655

批复 655

人民来信来访制度 656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656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657

党管军队制 657

大军区制 658

义务兵役制 658

志愿兵制 658

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 658

军队文职干部制度 65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659

民兵 660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660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 66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661

中共中央书记处 661

中共中央政治局 661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66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661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662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66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66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663

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