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中医对心血管系统的认识 1
第一节 形态及功能描述 1
第二节 病因、病机及症候 3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10
第一节 中西医理论的探讨 10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1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展望 18
第三章 心脏的生理 20
第一节 氧自由基与心脏功能 20
第二节 钙离子对心脏功能的作用 22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组织结构 27
第一节 心脏 27
第二节 血管 30
第五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 40
第一节 遗传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40
第二节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45
第三节 心肌梗塞的血清酶学诊断 47
第四节 几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药物的作用机理 48
第六章 血小板生化及其功能 52
第一节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特点 52
第二节 血小板质膜 54
第三节 血小板的功能 55
第四节 血小板的脂类代谢 57
第五节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58
第六节 中药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58
第七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60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假说 60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64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行 65
第四节 其它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66
第五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66
第六节 有待解决的问题 67
第八章 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 69
第一节 血脂 69
第二节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70
第三节 脂蛋白的结构 71
第四节 载脂蛋白 72
第五节 脂蛋白代谢 73
第六节 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75
第七节 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 76
第二节 纤溶酶原的激活物 78
第一节 纤溶酶原与纤溶酶 78
第九章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78
第三节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与纤溶酶抑制剂 79
第四节 纤溶酶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 80
第五节 血栓与纤溶系统 81
第六节 药物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81
第十章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85
第一节 凝血因子 85
第二节 血浆凝血因子与冠心病 86
第三节 凝血因子与高脂血症和糖尿病 86
第四节 纤维蛋白与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 87
第五节 纤维蛋白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 88
第十一章 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 91
第一节 与流变学有关的力学概述 91
第二节 血液的流变特性 94
第三节 影响血液流变特性的因素及意义 96
第一节 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疾病 100
第十二章 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00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生理病理 101
第十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107
第一节 速率过程(动力学过程) 107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分析 110
第三节 剂量设计和调整 120
第十四章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123
第一节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123
第二节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依据和范围 124
第三节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125
第一节 冠心病心绞痛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第二篇 临床辨治 133
第二节 中医证治 141
第三节 方药治疗 147
第四节 针灸治疗 168
第五节 推拿治疗 189
第二章 心肌梗塞 208
第一节 概述 208
第二节 中医证治 215
第三节 临床研究 220
第三章 袁氏心复康系列方药的研究 233
第一节 概述 233
第二节 证治 237
第三节 临床研究 240
第四章 心力衰竭 257
第一节 概述 257
第二节 中医证治 264
第三节 毛冬青甲素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270
第三篇 实验研究 285
第一章 消退斑块方药的实验研究 285
第一节 概述 285
第二节 痰浊瘀血与动脉粥样硬化 289
第三节 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292
第四节 实验性心肌缺血家兔心电图 311
第二章 泽泻的实验研究 319
第一节 泽泻的降血脂作用 320
第二节 泽泻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 320
第三节 泽泻降低高血脂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323
第四节 泽泻抗血栓形成作用 324
第五节 泽泻有促进纤溶活性的作用 327
第六节 泽泻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释放反应 328
第七节 泽泻可降低血栓素B2(TXB2)含量,升高6-酮-PGF-la/TXB2比值作用 330
第八节 泽泻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异常的作用 333
第九节 泽泻可调节血管壁血清微量元素的异常水平 334
第十节 泽泻对钙通道具有拮抗作用 334
第十一节 泽泻可使血清自由脂肪酸含量及组成保持正常状态 336
第三章 参芦冠心合剂的药理学研究 340
第一节 参芦冠心合剂的药理试验 340
第二节 参芦冠心合剂的毒理试验 347
第四章 毛冬青甲素的实验研究 352
第一节 毛冬青甲素的心血管效应 352
第二节 毛冬青甲素活血强心、保护心肌的超微结构研究 358
第三节 毛冬青甲素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的影响 362
第四节 毛冬青甲素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胶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366
第五节 毛冬青甲素对心血管组织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372
第六节 毛冬青甲素对钠--钾--ATP酶的影响 375
第五章 参芎冲剂的实验研究 380
第一节 参芎冲剂对犬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380
第二节 参芎冲剂对犬侧支循环的影响 383
第三节 参芎冲剂对犬心肌组织内氧分压的影响 385
第四节 参芎冲剂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流的影响 389
第五节 参芎冲剂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45Ca内流的影响 392
第六节 参芎冲剂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耗氧量及缺氧缺糖性损伤的影响 395
第七节 参芎冲剂对培养心肌细胞氧矛盾的影响 400
第八节 参芎冲剂对家兔呼吸的影响 402
第九节 参芎冲剂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403
第十节 参芎冲剂急性及长期毒性实验 404
第六章 复方血竭的实验研究 411
第一节 复方血竭改善兔实验性血瘀模型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411
第二节 复方血竭影响小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6-keto-PGI2和TXB2水平 416
第三节 复方血竭液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19
第四节 血竭对豚鼠离体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425
第七章 袁氏心复康系列方药的实验研究 432
第一节 袁氏心复康Ⅰ号口服液 432
第二节 袁氏心复康Ⅱ号口服液 436
第三节 袁氏心复康Ⅲ号口服液 438
第四节 袁氏心复康Ⅳ号口服液 438
第五节 袁氏心复康Ⅴ号胶囊 443
第八章 核磁共振高技术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447
第一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和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449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中蛋白质的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 455
第三节 血细胞和心肌细胞组织的研究 457
第四节 心脏代谢的研究 458
第五节 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的研究 460
第六节 中国人血清的研究 461
第七节 心肌梗塞患者血清的研究 462
第八节 益气活血中药对患者血清谱峰的效应 462
第九节 患者血清中辅酶的色谱波谱检测 463
第十节 患者血清的脉冲电泳谱与波谱 465
第十一节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介 467
第十二节 中国人心血管的核磁共振成像 472
第十三节 心肌梗塞患者心血管的核磁共振成像 473
第十四节 冠心病的核磁共振成像及其彩色图像处理 474
第十五节 心脑血管疾病核磁共振研究的展望 475
第九章 针刺治疗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479
第一节 电针改善实验性心肌梗塞犬心外膜心电图的作用 479
第二节 电针改善实验性心绞痛犬心泵功能的效应 480
第三节 电针后心肌缺血犬等容收缩相心肌收缩性能的变化 481
第四节 实验性心绞痛及电针前后心肌收缩性的改变 482
第五节 电针后心肌缺血犬不同区域心肌节段张力的改变 484
第六节 心肌缺血心绞痛时心脏氧代谢和冠脉循环血气变化及其电针效应 485
第七节 心肌缺血过程中心脏葡萄糖及游离脂肪酸代谢的变化及其电针效应 486
第八节 电针缩小心肌梗塞面积的形态学观察 487
第九节 电针改善实验性心肌梗塞犬冠脉侧支循环功能的研究 489
第十节 电针后心肌缺血犬冠脉窦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变化 490
第十一节 电针降低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冠脉窦血SOD水平的作用 491
第十二节 电针、硝酸甘油、心得安及酚妥拉明对心肌缺血作用的比较 492
第十三节 电针对实验性心肌缺血不同层次心肌损伤范围的影响 494
第十四节 电针后心肌梗塞犬心肌组织化学的改变 496
第四篇 实验方法 501
第一章 模型的制备 501
第二节 家兔快速性高脂血症模型的制备 503
第三节 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 505
第四节 实验性犬心绞痛模型的制备 506
第五节 实验性犬心肌梗塞及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507
第六节 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制备 509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510
第七节 实验性体外血栓形成的制备 510
第八节 自身肺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 511
第九节 心律失常模型的制备 512
第十节 实验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制备 516
第十一节 血瘀模型的制备 518
第十二节 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520
第二章 新实验技术 525
第一节 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 525
第二节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527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528
第四节 多功能脉冲电泳技术 529
第五节 急性心肌梗塞的超声心动 530
第六节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536
第七节 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539
第八节 放射薄层层析自显影法 543
第三章 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 546
第一节 血清甘油三酯的测定 546
第二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 547
第三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 548
第四节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549
第五节 血清自由脂肪酸的测定 550
第六节 血液纤溶活性的测定--纤维蛋白平板法 552
第七节 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的测定 552
第八节 血液凝固与纤溶动态的测定 554
第九节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556
第十节 血小板ATP释放功能的测定 557
第十一节 β血小板球蛋白的测定 558
第十二节 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561
第十三节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562
第十四节 6-酮-前列腺素Fla放射免疫分析 563
第十五节 血栓素B2的放射免疫分析 565
第十六节 心钠素的测定 567
第十七节 磷酸肌酸激酶的测定 570
第十八节 载脂蛋白的测定 572
第十九节 急性心肌缺血的组织化学方法 574
第二十节 血清及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577
第四章 生理指标的测定 579
第一节 全血表观粘度及血浆粘度的测定 579
第二节 红细胞聚集性的测定 580
第四节 红细胞压积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 582
第三节 红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582
第五节 组织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583
第六节 药物对钙通道效应的测定 585
第七节 心脏等容收缩相心肌收缩性能指标的测定 586
第八节 心脏泵血功能的测定 591
第九节 心肌氧耗量的测定 593
第十节 冠脉侧支循环功能指标的测定 596
第十一节 微循环功能的测定 598
第十二节 心肌节段张力的测定 606
第十三节 心肌节段长度的测定 610
第十四节 EF斜率的扇超测定法 612
第十五节 腧穴--内脏性相关性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法 615
第十六节 自行车功量计分级踏车运动试验检测法 618
第十七节 心功能(阻抗)的检测法 621
第十八节 心脏舒缩功能多普勒超声与切面超声检测法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