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万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30232441
  • 页数:8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回顾和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界所做的重要工作和理性思考,主要侧重于解放思想、体制创新、重要关键技术、重要成果、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基础科学研究、科技对外开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等方面。

序 1

导论—从科学的春天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1

一、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1

二、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4

三、科技发展与改革取得辉煌成就 10

四、科技发展与改革的基本经验 16

五、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8

第一章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23

第一节 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23

一、改革的时代呼唤 23

二、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6

三、科研能力基本恢复,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 33

第二节 以“面向、依靠”为指针,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37

一、经济发展要求科技进步 37

二、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贯彻“面向、依靠”方针 40

三、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科技管理及研发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46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科技发展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 51

一、科技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推动力 52

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5

三、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58

第四节 确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3

一、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63

二、实施《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69

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75

第二章 科技体制改革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82

第一节 3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82

一、第一阶段,改革酝酿(1978—1984年) 84

二、第二阶段,改革全面启动(1985—1994年) 87

三、第三阶段,深化及试点(1995—1998年) 96

四、第四阶段,系统结构调整(1999—2005年) 99

五、第五阶段,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6年至今) 106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108

一、3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109

二、3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16

第三节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8

第三章 科技政策与法去制建设 123

第一节 科技政策发展的历程 123

一、第一阶段,科学春天(1978—1985年) 124

二、第二阶段,以深化改革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1985—1992年) 126

三、第三阶段,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2—1999年) 129

四、第四阶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999至今) 132

第二节 科技政策成为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34

一、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 134

二、各项政策确保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平稳顺利进行 136

三、各项政策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37

四、各项政策促进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141

五、相关政策推动科技奖励和评价制度不断完善 144

六、地方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出现新局面 145

第三节 制定和实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构建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150

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过程 151

二、《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51

三、《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的初步落实情况 153

第四节 科技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156

一、科技法制建设的历程 156

二、《科学技术进步法》奠定了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制度基础 161

三、科技专项法律法规为相关科技工作提供行为规范和制度保障 163

四、国家相关立法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170

五、地方科技立法活跃和多样化 172

第四章 基础开究 175

第一节 基础研究主要发展历程 175

一、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共识逐步深化 175

二、求真探源的创新环境建设不断加强 180

第二节 基础研究计划布局 186

一、坚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 187

二、体现国家目标,攻克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科学问题 189

三、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和运行制度 193

第三节 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195

一、国家研究实验基地体系初步形成 195

二、部门和地方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204

第四节 人才计划与基础研究队伍建设 206

一、基础研究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 206

二、加强对后备青年人才的扶持与培养 207

三、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209

四、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基础研究队伍 211

第五节 学科布局与发展 212

一、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 213

二、促进传统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15

三、推动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快速成长 216

四、推动学科交叉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218

第六节 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广泛开展 221

一、基础研究重大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222

二、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合作与交流体系 227

第七节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 230

一、基础研究论文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231

二、在国际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232

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242

五、积累、收集、整理科学数据,为认识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251

第八节 经验与展望 254

第五章 前沿技术 258

第一节 瞄准高技术前沿积极跟踪,占有一席之地 258

一、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适时启动863计划 258

二、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前沿高技术研究领域的战略布局 260

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积极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265

四、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树起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270

第二节 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实现创新跨越 281

一、加强所选前沿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十五期间863计划的发展战略的突出特点 281

二、突出国家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落实十五期间863计划战略部署 284

三、从重点跟踪到突出跨越—揭开新世纪我国前沿高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289

第三节《规划纲要》超前部署,引领未来发展 295

一、《规划纲要》超前部署,863计划全面落实 295

二、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发展思路—加强原始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297

三、十一五期间863计划战略部署及重点任务 300

四、十一五期间863计划总体进展 303

第四节 前沿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和重大成果 315

一、高性能计算机 315

二、数字程控交换机 319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 320

四、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322

五、智能化农业 324

六、超级杂交稻 325

七、转基因抗虫棉 326

八、节水农业技术 327

九、功能基因组研究 328

十、创新药物研究 330

十一、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 335

十二、高性能结构材料 336

十三、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技术 338

十四、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 339

十五、基于以太网的现场控制系统与设备(EPA) 341

十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 342

十七、高温气冷堆 343

十八、电动汽车 345

十九、煤液化技术 347

二十、水污染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 348

二十一、水下机器人 350

二十二、大洋矿产资源勘察系列装备和技术系统 351

二十三、海水养殖种子工程 352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 355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 355

一、信息 355

二、能源 361

三、交通 366

四、先进制造 368

五、材料 378

六、地球观测与导航 381

七、生物高技术产业发展 385

八、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 387

第二节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 390

一、历史沿革 390

二、成就和经验 391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 394

一、生产力促进中心 394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 397

三、国家大学科技园 401

四、技术市场 406

第四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412

一、火炬计划 412

二、重点新产品计划 418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425

第七章 农农村科技进步 432

第一节 综述 432

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 432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435

三、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与启示 440

第二节 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与产品 443

一、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与产品 443

二、食品加工与农产品物流技术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食品产业发展 447

三、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448

四、高效农用物质装备技术 451

五、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技术 453

第三节 农村发展关键技术 456

一、农村新兴产业技术 456

二、乡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技术 459

第四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 463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463

二、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468

三、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471

四、星火产业带 472

第五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474

一、科技成果转化 474

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478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479

四、科技特派员制度 480

五、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普及 484

第六节 促进农村发展科技行动 487

一、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 487

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488

三、科技兴县(市)工作 491

四、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 494

五、科技扶贫 498

第八章 科技支撑社社会会发展 501

第一节 资源 501

一、水资源合理调配与开发利用 502

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504

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 506

四、土地资源监测与利用 510

第二节 生态环境 511

一、环境监测 512

二、生态整治与恢复 513

三、水污染控制 514

四、大气污染控制 515

五、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517

六、新型污染物控制 518

七、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519

八、全球环境问题 520

第三节 海洋技术 521

一、海洋环境监测 522

二、海洋油气开发 523

三、深海探测与作业 524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525

五、海水淡化利用 527

第四节 生物技术 528

一、3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总体变化 528

二、基因操作与蛋白质工程 529

三、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533

四、医药生物技术 536

五、工业生物技术 538

第五节 人口与健康 540

一、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542

二、疾病防治 545

三、新药创制 548

四、医疗器械 553

五、中医药现代化 556

第六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560

一、城市区域规划 561

二、城市交通 562

三、城市建筑 565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 566

五、城市综合信息平台 568

六、城镇化发展技术 569

第七节 公共安全 571

一、生产安全 571

二、食品安全 573

三、社会安全 578

第八节 防灾减灾 581

一、灾害与气象 581

二、地震、地质灾害 585

第九节 可持续发展试验与示范 596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历程 596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主要成就 598

第十节 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603

一、体育科技 603

二、民政科技 607

三、文物保护科技 609

第九章 科技人才队五建设 617

第一节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历程 617

一、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1984年) 617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85—1991年) 619

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条件下的经济转轨时期(1992—1998年) 621

四、依靠创新、依靠人才的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624

第二节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630

一、科技人才总量 631

二、科技人才结构 632

三、科技人才发展水平 635

四、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比较 645

五、专利发展情况 647

第三节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 648

一、培养政策 649

二、使用与激励政策 650

三、引进政策 652

第四节 30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654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优先发展科技 654

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开发的效益 655

三、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 655

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人才成长环境 656

五、坚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656

六、坚持培养与引进两手抓,迅速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657

七、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58

八、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659

第五节 新时期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 660

一、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660

二、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660

三、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661

四、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661

五、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661

第十章 科学技术普及 664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发展的简要历程 664

一、解放思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4年) 664

二、开拓创新,系统推进阶段(1995—2005年) 666

三、统筹规划,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668

第二节 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668

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668

二、管理体制不断健全 670

第三节 科普场所不断发展 671

一、科技场馆 671

二、农村科普场地和设施 673

三、科普画廊 673

第四节 大众媒体科普宣传丰富多彩 674

一、科普图书 675

二、科普期刊 677

三、科普报纸 677

四、科普广播影视及音像制品 678

五、网络科普 678

第五节 科普人员不断壮大 680

一、科普专职人员 680

二、科普兼职人员 681

三、科普志愿者 682

四、在企业和农村等开展科普活动的人员队伍 683

第六节 科普活动广泛开展 684

一、综合性科普活动 685

二、专项科普活动 691

三、国际科普合作与交流活动 694

第十一章 科技投入 699

第一节 国家科技投入体制改革30年发展回顾 699

一、新时期财政科技投入制度逐步建立 699

二、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形成 710

三、新时期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718

四、科技投入制度的法律保障 724

第二节 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 728

一、科技投入规模快速扩展 728

二、科技投入结构不断优化 731

三、科技投入产出能力明显提高 735

第三节 新时期科技投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737

一、推动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738

二、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模式 741

三、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工作 743

四、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 746

五、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750

第十二章 科研条件 753

第一节 科研条件发展主要历程 753

一、国家发展科研条件工作的重要部署 753

二、我国科研条件工作的重大举措及重要成效 754

三、30年科研条件事业的主要经验 757

第二节 科研基地建设 758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758

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764

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67

四、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与分析测试中心 772

第三节 自主研发科研条件 779

一、科学仪器设备 779

二、实验动物 783

三、科研用试剂 788

四、计量基标准 790

第四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793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794

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 806

第十三章 区域域科技发展和地地方科技工作 809

第一节 30年来区域科技发展沿革 809

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1990年) 809

二、科技自身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1991—2000年) 810

三、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的地方科技发展新时期(2001年以来) 811

第二节 30年来区域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和经验 813

一、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日趋优化 813

二、重大区域科技专项有力地增强了地方科技实力 814

三、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极大支撑了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816

四、加强了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区域科技合作与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818

五、深入推进的部省会商机制成为当前区域科技工作的重要举措 821

第三节 新时期区域科技工作的展望 822

一、营造区域科技合作的创新环境,鼓励跨区域、跨部门的科技合作 823

二、配合国家战略,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824

三、进一步加强国家与地方科技工作的联动和协调 824

四、加强科技支撑和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824

第十四章 国际科技合作 826

第一节 30年国际科技合作历程 826

一、开启国际科技合作新征程(1978—1985年) 826

二、加强和推进国际科技合作(1985—2000年) 829

三、全面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至今) 832

第二节 全方位、多形式、广领域、高水平的科技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836

一、全方位 836

二、多形式 838

三、广领域 840

四、高水平 844

第三节 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846

一、中美科技合作 846

二、中欧科技合作 847

三、中俄科技合作 850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 852

五、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854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857

一、服务国家总体外交 857

二、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858

三、助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