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 3
第—章 经络 3
第二节 经络的内容 4
一、十二经络与脏府表里关系 4
二、十二经脉概括分布 4
三、十二经脉命名 4
四、十二经脉重要性 4
一、生理方面 5
二、病理方面 5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 6
三、诊断方面 6
四、治疗方面 6
第二章 刺法 8
第一节 针具的种类 8
一、毫针 8
第二节 毫针刺法 9
五、火针 9
一、针具选择 9
三、皮肤针 9
二、三棱针 9
四、皮内针 9
二、练针 10
三、体位选择 10
四、针刺前程序(定穴、消毒、押手、进针角度、深度;感应 10
五、常用几种针刺手法 12
六、异常现象的处理 14
一、三棱针 15
二、皮肤针 15
第三节 其它针刺法 15
七、针刺禁忌及注意事项 16
三、皮内针 16
四、火针 16
第三章 灸法 17
第一节 常用灸法 17
一、直接灸 17
二、间接灸 18
三、艾条灸 18
四、温针 18
第二节 灸的适应与禁忌 18
附:拨火罐 18
一、十四经穴 21
二、经外奇穴 21
第四章 穴位概说 21
第一节 穴位分类 21
三、阿是穴 22
第二节 穴位取法 22
一、骨度取法 22
二、中指同身寸取法 25
三、体表自然标志取法 25
—、手太阴肺经 26
四、简便取法 26
第三节 特定穴的含义和作用 26
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郗穴、下台穴 26
第一节 十四经穴 26
第五章 俞穴各论 29
附肺经其他穴 30
二、手阳明大肠经 33
附大肠经其它穴 34
三、足阳明胃经 37
附胃经其它穴 40
四、足太阴脾经 45
附脾经其它穴 45
五、手少阴心经 48
六、手太阳小肠经 51
附小肠经其它穴 53
七、足太阳膀胱经 54
附膀胱经其它穴 57
附心经其它穴 59
八、足少阴肾经 64
附肾经其它穴 64
九、手厥阴心包经 67
附心包经其它穴 69
十、手少阳三焦经 70
附三焦经其它穴 72
十一、足少阳胆经 74
附胆经其它穴 75
十二、足厥阴肝经 81
附肝经其它穴 82
十三、督脉 83
附督脉其它穴 84
十四、任脉 88
附任脉其它穴 91
经穴主治概说 94
经穴各部总图 95
第二节 奇穴 102
附其它奇穴 105
第三节 新穴 107
头颈部新穴 107
腰背部新穴 110
腹部新穴 110
上肢新穴 111
下肢新穴 113
附新穴图 115
第六章 针灸治疗 120
治疗总编 120
第一节 针灸治疗准则 120
六、不实不虚以经取之 121
五、苑陈则除之 121
四、寒则温之 121
三、热则疾之 121
二、虚则补之 121
一、实刚泻之 121
第二节 针灸处方规律 122
一、本经处方规律 122
二、本经与它经处方规律 122
三、俞募配穴处方 123
治疗各论 124
急救病症 124
惊风 124
昏迷 126
休克 127
中暑 128
内科病症 129
感冒 129
哮喘 131
头痛 133
腹痛 135
胃豢(咐呃逆、胃下垂) 136
胸胁痛 139
胆道蛔虫症 140
风湿病 141
腰痛 143
坐骨神经痛 144
腹泻 145
痢疾 147
遗尿、尿闭 149
遗精、阳痿 150
面神经麻痹 151
面神经痉挛 153
神经衰弱 153
癔病 155
精神病 157
癇症 158
中风 159
心律失常,附心绞痛 162
大骨节病 163
脱肛 163
外科病症 165
扭伤,附落枕 165
肠痈 167
淋巴脾结核 169
荨麻疹 170
神经性皮炎 171
淋巴管炎 172
牛皮癣 172
儿科病症 173
小儿麻痹 173
疳疾 175
妇科病症 176
痛经 176
月经失调 178
宫缩无力(滞产) 179
子宫脱垂 181
乳汁缺乏(附:回乳) 181
五官科病症 182
结膜炎 182
近视眼 183
咽喉肿痛 184
耳聋耳鸣 185
聋哑 186
牙痛 187
鼻炎、鼻窦炎 188
角膜白斑 189
白内障 190
第七章 新疗法简介 192
一、新针疗法 192
二、经络综合疗法 193
三、耳针疗法 197
四、鼻针疗法 210
五、穴位刺激结扎疗法 214
六、穴位埋植疗法 221
七、割治疗法 225
八、刺激淋巴结疗法 227
九、挑治疗法 229
十、水针疗法 231
附篇 235
一、谈谈经络 235
二、谈谈针灸治病机制 240
附:穴位治疗参考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