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地理 第1卷 先秦-东汉民族与建置的分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进己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7012039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

序 谭其骧 1

绪论 1

第一章 东北历史地理的内容及意义 3

第二章 东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史 7

第三章 关于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论 15

一 要慎重地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5

二 正确运用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 17

三 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每一个结论,不强作定论 19

四 通过考察全局来解决局部问题 21

五 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完整 23

六 要分段研究每个时期的每个民族或建置之所在 25

第四章 今后开展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的设想 28

第一编 东北地区原始时代的人群分布 33

第一章 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37

第一节 辽宁省及赤峰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39

一 辽宁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39

(一) 营口金牛山遗址 39

(二) 海城小孤山洞穴遗址 40

(三) 本溪庙后山遗址 40

(五) 东沟前阳洞穴遗址 41

(四) 瓦房店古龙山洞穴遗址 41

二 辽宁西部及赤峰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2

(一) 喀左水泉鸽子洞遗址 42

(二) 锦县沈家台遗址 42

(三) 凌源八间房遗址 42

(四) 建平南地沟遗址 42

(五) 翁牛特上窑遗址 43

第二节 吉林省及哲里木盟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3

一 吉林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3

(一) 榆树周家油房遗址 43

(一) 前郭尔罗斯查干泡遗址 44

(二) 安图明月沟遗址 44

二 吉林西部及哲里木盟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4

(二) 奈曼蚂蚁河遗址 45

第三节 黑龙江省及呼伦贝尔盟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5

一 黑龙江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5

(一) 哈尔滨阎家岗遗址 45

(二) 哈尔滨顾乡屯遗址 46

(三) 哈尔滨黄山遗址 46

(四) 哈尔滨附近各县的遗址 46

(一) 齐齐哈尔大兴屯遗址 47

二 黑龙江西部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7

(五) 五常学田遗址 47

(二) 龙江缸窑遗址 48

(三) 讷河清河屯遗址 48

三 黑龙江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8

(一) 呼玛十八站遗址 48

(二) 谟河老沟河遗址 49

四 黑龙江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49

(一) 饶河小南山遗址 49

(二) 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其他遗址 49

(二) 鄂伦春嘎仙洞遗址 50

第四节 黑龙江左岸及滨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0

五 呼伦贝尔盟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0

(一) 扎贲诺尔蘑菇山遗址 50

一 黑龙江左岸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1

(一) 费里莫斯卡遗址 51

(二) 乌斯季图遗址 51

(三) 坦布夫卡遗址 51

(四) 塞尼米斯遗址 51

(五) 谢列姆卡遗址 51

(二) 库马拉二号遗址 52

(一) 库马拉一号遗址 52

(三) 鲍戈罗茨科耶遗址 52

(七) 久克台洞穴 52

(六) 奥西波夫卡遗址 52

二 滨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2

(四) 奥西诺夫卡遗址 53

(五) 纳霍德卡遗址 53

(六) 乌西季诺夫卡遗址 53

(七) 苏沃洛沃三号遗址 53

(十一) 格沃兹杰沃遗址 54

(一) 阿多蒂莫沃遗址 54

三 库页岛、楚克奇半岛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4

(十) 泽尔卡纳亚河畔台地遗址 54

(九) 格尔巴托卡三号遗址上层 54

(八) 伊利斯达雅一号遗址 54

(二) 库页岛诸遗址 55

(三) 乌尔呼姆河下游遗址 55

(四) 乌尔呼姆河遗址 55

(五) 约尼湖十号遗址 56

(六) 约尼维耶姆七号遗址 56

(七) 库鲁普卡一号遗址 56

第二章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7

第一节 辽宁省及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9

一 辽宁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59

(一) 潘阳新乐遗址 59

(二) 新民偏堡遗址 60

(三) 新民东高台山遗址 61

二 辽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61

(一) 长海小珠山遗址 61

(二) 长海广鹿岛等遗址 63

(一) 东沟后洼遗址 64

三 辽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64

(二) 岫严北沟遗址 65

(三) 本溪东崴子遗址 66

(四) 本溪谢家崴子水洞遗址 66

四 辽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67

(一) 康平沙金遗址 67

(二) 法库叶茂台遗址 67

(三) 康平北坨子遗址 68

(四) 康平马架子山遗址 68

(五) 康平敖力营子遗址 68

(八) 法库一统沟遗址 69

(七) 法库李贝堡遗址 69

(六) 康平后岗遗址 69

五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70

(一) 建平牛河梁遗址 70

(二) 喀左东山嘴遗址 70

(三) 阜新胡头沟墓地 71

(四) 阜新查海遗址 71

(五) 绥中大台山遗址 72

六 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73

(一) 敖汉兴隆洼遗址 73

(七) 锦县山神庙遗址 73

(六) 兴城黄山遗址 73

(二) 敖汉小山遗址 75

(三) 林西沙窝子遗址 76

(四) 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 76

(五) 赤峰红山遗址 77

(六) 敖汉小河沿遗址 78

第二节 吉林省及哲里木盟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79

一 长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79

(一) 长春杨家沟遗址 79

(二) 农安左家山遗址 80

(四) 德惠大青嘴遗址 81

(三) 农安元宝沟遗址 81

(五) 九台偏脸城遗址 82

(六) 双阳杂木沟遗址 82

二 四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83

(一) 梨树陈家屯遗址 83

(二) 东丰西断梁山遗址 83

(三) 双辽西山湾子遗址 84

三 吉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84

(一) 吉林七家子西山遗址 84

(四) 永吉星星哨遗址 85

(三) 吉林虎头砬子遗址 85

(二) 吉林三道岭子遗址 85

(五) 桦甸三道通遗址 86

(六) 桦甸狼头山遗址 86

四 延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87

(一) 延吉砖瓦厂遗址 87

(二) 图们歧新遗址 87

(三) 和龙兴城遗址 88

(四) 汪清复兴参场遗址 88

(五) 珲春大六道沟(南团山)遗址 88

(六) 龙井金谷早期遗址 89

(一) 通化江南遗址 90

(二) 通化江口遗址 90

五 通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90

(三) 靖宇小南山遗址 91

(四) 抚松南岗遗址 91

(五) 长白孤山子遗址 91

(六) 浑江苇沙河遗址 92

(七) 集安荒葳子遗址 92

(八) 柳河宝善遗址 92

(一) 长岭腰井子遗址 93

(九) 辉南永丰遗址 93

六 白城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93

(二) 前郭腰浩特忙遗址 94

(三) 乾安傅字井遗址 94

(四) 通榆敖包山遗址 95

(五) 大安长新遗址 96

(六) 洮安双塔遗址 96

(七) 白城靶山遗址 97

(八) 镇贲二井子遗址 97

(一) 奈曼满德图遗址 98

七 哲里木盟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98

(三) 扎鲁特南勿呼井遗址 99

(四) 奈曼大沁他拉遗址 99

(二) 科右中旗贝子府等遗址 99

第三节 黑龙江省及呼伦贝尔盟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0

一 哈尔滨及邻近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0

(一) 哈尔滨黄山遗址 100

(二) 安达青肯泡遗址 101

二 齐齐哈尔及邻近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1

(一) 昂昂溪滕家岗遗址 101

(三) 昂昂溪其它遗址 102

(二) 昂昂溪胜利一号遗址 102

(四) 依安大桥屯遗址 103

三 尚志、五常等地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3

(一) 尚志亚布力遗址 103

(二) 五常南土城遗址 104

(三) 五常亚力山遗址 104

(四) 五常安家兴九十三公里站遗物点 104

四 牡丹江流域及其以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4

(一) 宁安莺歌岭遗址下层 104

(四) 依兰无风浪遗址 105

(二) 鸡西永台遗址 105

(三) 东宁大杏树遗址 105

(五) 双鸭山滚兔岭等遗址 106

(六) 桦川万里霍通遗址 106

(七) 鹤岗安民等遗址 107

五 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7

(一) 密山新开流遗址 107

(四) 饶河五林洞小东山遗址 108

(六) 抚远亮子油库遗址 108

(五) 饶河珍宝岛西南遗址 108

(三) 饶河石场遗址 108

(二) 饶河小南山遗址 108

六、呼伦贝尔盟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09

(一) 新巴尔虎左旗铜钵好贲遗址 109

(二) 新巴尔虎旗勒巴诺尔遗址 109

第四节 黑龙江左岸及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0

一 石勒喀河附近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0

二 黑龙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0

(一) 诺沃彼得罗夫卡遗址 110

(四) 格罗马图哈河口遗址 111

(二) 奥西诺沃耶湖畔遗址 111

(三) 谢尔盖耶夫卡遗址 111

(五) 新彼得罗夫卡遗址 112

三 黑龙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2

(一) 孔东村遗址 112

(二) 苏丘岛遗址 112

(三) 马雷舍沃遗址 112

(四) 戈尔巴特卡三号遗址 113

(三) 格拉德卡亚河河口遗址 113

(二) 奥西诺夫卡遗址 113

(一) 捷秋赫(野猪河)河口遗址 113

四 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3

(五) 季莫维耶夫一号遗址 114

(六) 勃鲁杰罗夫卡亚遗址 114

(七) 波沃罗特遗址 114

(八) 沃多拉兹杰尔那亚遗址下层 114

(九) 谢维尔那遗址 114

(二) 季阿诺夫斯克等遗址 115

五 库页岛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5

(一) 诺格利基区伊姆钦十二号遗址 115

(十) 基耶夫卡遗址 115

(十一) 瓦连京湾遗址 115

六 楚克奇半岛及堪察加半岛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布 116

(一) 楚克奇半岛诸遗址 116

(二) 堪察加半岛诺的塔里亚遗址 116

第二编 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17

第一章 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包括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群分布 119

一 辽宁中部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20

(一) 潘阳新乐遗址上层 120

第一节 辽宁省及赤峰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20

(二) 潘阳郑家洼子墓葬 121

(三) 辽阳接官厅墓葬 121

(四) 辽阳二道河子墓葬 122

二 辽南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22

(一) 旅顺于家遗址下层 122

(二) 旅顺于家遗址上层 123

(三) 长海上马石遗址上层 123

(四) 新金石棚沟石棚 124

(五) 新金乔屯石盖墓 124

(二) 抚顺施家东山遗址 125

(三) 抚顺孤家子遗址 125

三 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25

(一) 抚顺望花遗址 125

(四) 抚顺小青岛遗址 126

(五) 抚顺其他青铜时代遗址 126

(六) 本溪庙后山遗址及洞穴墓 127

(七) 本溪梁家村青铜短剑墓 127

(八) 丹东小娘娘山遗址 127

四 辽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28

(一) 康平顺山屯遗址 128

(二) 法库大山屯遗址 128

(一) 北票丰下遗址 129

(三) 法库湾柳街遗址 129

五 辽西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29

(二) 建平喀喇沁遗址 130

(三) 朝阳木头城子铜鼎 130

(四) 朝阳魏营子遗址及墓葬 131

(五) 喀左小转山遗址 131

(六) 喀左青铜器窖藏 131

(七) 义县花尔楼青铜器窖藏 132

(八) 彰武平安堡遗址 132

(十) 锦西乌金塘青铜短剑墓 133

(九) 朝阳十二嘉营子青铜短剑墓 133

六 赤峰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34

(一) 赤峰夏家店遗址 134

(二) 赤峰药王庙遗址 135

(三) 敖汉大甸子遗址与墓葬 135

(四) 克旗天宝同青铜器窖藏 136

(五) 林西大井古铜矿址 136

(六) 宁城南山根遗址 137

(二) 农安田家坨子遗址 138

(一) 长春东?草遗址 138

一 长春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38

第二节 吉林省及哲里木盟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38

(三) 农安王公坨子遗址 139

(四) 农安后香坊遗址 139

(五) 德惠大青嘴遗址 140

(六) 德惠亮子沟遗址 140

(七) 榆树老河深遗址 141

(八) 榆树狼烟台遗址 141

(九) 九台北山遗址 141

(二) 辽源水源地遗址 142

(一) 四平赵家屯遗址 142

二 四平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42

(十) 双阳李家街遗址 142

(三) 东丰龙头山遗址 143

(四) 双辽大金山遗址 143

(五) 梨树陈家屯遗址 144

(六) 怀德大青山遗址 144

(七) 怀德大青山墓葬 145

三、吉林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45

(一) 吉林西团山遗址 145

(三) 吉林猴石山遗址 146

(二) 吉林长蛇山遗址 146

(四) 吉林两半山遗址 147

(五) 吉林狼头山遗址 148

(六) 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 148

(七) 永吉黄家楼遗址 149

(八) 舒兰滚免岭遗址 149

(九) 蛟河八垧地遗址 150

(十) 桦甸西崴子遗址 150

(十一) 盘石余富遗址 150

(三) 安图大砬子遗址 151

(二) 敦化大山嘴子遗址 151

四 延边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51

(一) 延吉长东遗址 151

(四) 图们东兴遗址 152

(五) 汪清百草沟遗址 152

(六) 珲春一松亭遗址 153

(七) 龙井金谷晚期遗址 153

五 通化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54

(一) 通化龙岗遗址 154

(二) 靖宇三道沟遗址 154

(三) 抚松中心街遗址 154

(六) 柳河王家屯遗址 155

(四) 长白门坎子遗址 155

(五) 集安大朱仙沟遗址 155

(七) 海龙靳家沟遗址 156

(八) 辉南富民堡遗址 156

六 白城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57

(一) 长岭五十四号屯遗址 157

(二) 前郭红石砬子遗址 157

(三) 扶馀老方家地遗址 158

(四) 乾安操字井遗址 158

(六) 镇贲那其海遗址 159

七 哲里木盟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59

(五) 大安汉书遗址 159

(一) 奈曼西城子地遗址 160

(二) 库伦卧力吐墓葬 160

(三) 奈曼南横沟等地墓葬 160

(四) 扎鲁特沙尔呼热青铜器窖藏 160

(五) 通辽保安墓葬 161

第三节 黑龙江省及呼伦贝尔盟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1

一 肇源、肇东、兰西等地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2

(一) 肇源白金宝遗址 162

(四) 肇源狼坨子遗址 163

(五) 肇源西南低根墓葬 163

(二) 肇源卧龙遗址 163

(三) 肇源小拉哈遗址 163

(六) 肇源乌拉尔基遗址 164

(七) 肇源望海屯遗址 164

(八) 肇东东八里墓葬 164

(九) 肇东后七棵树遗址 164

(一) 杜尔伯特官地遗址 165

二 杜尔伯特、泰来、林甸等地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5

(十二) 兰西河口遗址 165

(十) 肇东前七棵树遗址 165

(十一) 肇东前七道屯等遗址 165

(二) 泰来平洋墓葬 166

(三) 林甸牛尾巴岗墓葬 166

三 富裕、讷河等地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6

(一) 富裕小登科墓葬 166

(一) 双城彭家窝棚遗址 167

(三) 双城沙坨子遗址 167

(二) 双城三家子遗址 167

四 双城、宾县等地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7

(二) 讷河二克浅墓葬 167

(四) 宾县老山头遗址 168

五 牡丹江流域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8

(一) 宁安莺歌岭遗址上层 168

(二) 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址 168

(三) 抚远海青遗址 169

六 呼伦贝尔盟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69

(一) 新巴尔虎右旗哈乌拉石板墓 169

(二) 杜兰村遗址 170

一 外贝加尔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0

(一) 福法诺沃遗址 170

(二) 加格达奇大子杨山青铜剑出土地 170

第四节 黑龙江左岸及滨海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0

(三) 卡姆雷沟遗址 171

(四) 巴彦扎克遗址 171

(五) 卡拉苏克遗址 171

(六) 绍努伊等遗址 171

二 石勒喀河流域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1

(一) 伊沙汉河口二号遗址 171

(一) 安哥河口遗址 172

(三) 孔东村遗址 172

(二) 萨尔戈勒多遗址 172

三 黑龙江左岸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2

(三) 希别尔图伊谷等遗址 172

(二) 伊利姆卡谷台地遗址 172

(四) 酒厂遗址 173

(五) 马尔梅日遗址 173

(六) 尼古拉耶夫斯克西郊遗址 173

四 滨海地区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3

(一) 普松湾遗址 173

(二) 哈林山遗址 173

(七) 基耶夫卡遗址 174

(六) 格沃兹杰沃遗址 174

(三) 基洛夫镇遗址 174

(四) 季莫费耶夫克村遗址 174

(五) 拉特宁斯卡亚遗址 174

(八) 勃拉戈达诺耶三号遗址 175

(九) 先基纳帽遗址 175

(十) 阿穆尔湾和乌苏里湾贝丘遗址 175

五 库页岛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5

(二) 乌斯基别拉亚墓地 176

(三) 别拉亚河等遗址 176

(一) 艾昂岛和阿姆吉埃马河遗址 176

六 楚克奇半岛青铜时代的人群分布 176

第二章 文献中夏商周时期东北诸族群的分布 178

第一节 东北夷及燕人 179

一 孤竹 180

二 令支 181

三 屠何 182

四 俞人 182

五 青丘 183

六 周头 183

七 燕人在东北的分布 183

八 秦人在东北的分布 184

第二节 山戎和东胡 185

一 山戎 186

二 东胡 187

第三节 秽和貊 191

一 秽 192

二 貊 193

(一) 北发 194

(二) 貊国 195

(三) 白民 195

一 古肃慎 196

(四) 高夷 196

第四节 古肃慎和真番 196

二 真番 201

第五节 东北地区其他各族 201

一 玄丘之民、大幽之国、赤胫之民 202

二 钉灵之国 202

三 玄股之国、毛民之国 202

第三章 辨九州、十二州为东北最早建置说 204

第一节 东北地区建置形成时间被提早的原因 204

第二节 『州』制建置考辨 207

第三节 东北建置起源考实 212

第四章 东北最早的封国 216

第一节 孤竹国及海滨诸侯 216

第二节 箕氏朝鲜 217

第三节 燕国及东胡国 221

第五章 燕秦东北的郡县及考古遗迹 223

第一节 燕秦的辽东郡 224

一 襄平 225

三 铁岭新台子城址 226

二 新金花儿山城址 226

第二节 燕秦的辽西郡 227

一 朝阳十二台营子遗址 227

二 建昌巴什罕城址 228

三 锦西小荒地城址 229

四 奈曼沙巴营子城址 230

五 奈曼土城子城址 231

第三节 燕秦的右北平郡 232

一 宁城黑城城址 233

二 赤峰三眼井城址 234

三 建平达拉甲城址 235

五 喀左山嘴子城址 236

四 建平巴达营子城址 236

六 喀左黄道营子城址 237

第四节 燕秦的辽东外徼 237

一 集安县集发镇古城址 238

二 梨树二龙湖城址 239

第三编 前汉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分布与行政建置 241

第一章 前汉时期东北的民族分布 243

第一节 前汉东北汉族的分布 243

第二节 前汉时期的匈奴左地、乌桓、鲜卑及拓跋 246

一 匈奴左地 247

二 乌桓(附乌桓校尉) 249

三 鲜卑 252

四 拓跋部 254

第三节 前流时期的橐离、夫余、高句骊、沃沮、真番 256

一 橐离 256

二 夫余 257

三 前汉初的高句丽部及沸流部 260

四 卒本夫余及朱蒙所建之高句驯 262

(四) 梁貊 264

(三) 北沃沮 264

(二) 荇人部 264

(一) 沸流部 264

五 高句骊兼并的前汉秽貊诸部 264

(五) 盖马 265

(六) 句茶 266

(七) 沃沮 266

(八) 海头王(附曷思) 266

(九) 藻那 266

(十) 朱那 267

六、沃沮、北沃沮 267

七 秽貊 268

八 真番 269

第二章 前汉时期东北的行政建置 274

第一节 前汉的辽东郡 275

一 襄平 276

二 新昌 276

三 无虑 277

四 望平 278

五 房 280

六 侯城 281

七 辽队 283

八 辽阳 284

九 险渎 286

十 居就 287

十一 高显 288

十二 安市 289

十三 武次 292

十四 平郭 293

十五 西安平 294

十六 文 295

十七 番汗 296

十八 沓氏 297

第二节 前汉的辽西郡 299

一 且虑 300

二 海阳 301

三 新安平 302

四 柳城 304

五 令支 304

六 肥如 305

七 宾从(宾徒) 306

八 交黎 306

九 阳乐 307

十 孤苏 307

十一 徒河 308

十二 文成 309

十三 临渝 310

十四 ? 311

第三节 前汉的右北平郡 312

一 平刚 312

二 无终 314

三 石成 314

四 廷陵 315

五 俊靡 316

六 贲 317

七 字 318

八 土垠 319

九 白狼 319

十 广成 320

第三章 前汉时期东北的民族建置 321

第一节 前汉的苍海郡 322

第二节 前汉的玄菟郡 323

一 前流早期玄菟郡的管辖范围及郡治第一址--沃沮县 324

二 前流晚期玄菟郡的管辖范围及郡治第二址--高句骊县 325

三 上殷台 326

四 西盖马 328

第三节 前汉的乐浪郡 329

一 朝鲜 330

二 ?邯 331

三 浿水 331

四 含资 333

五 黏蝉 334

六 遂成 334

七 增地 335

八 带方 335

九 驷望 335

十二 长岑 336

十 海冥 336

十一 列口 336

十三 屯有 337

十四 昭明 337

十五 镂方 337

十六 提奚 338

十七 浑弥 338

十八 吞列 338

二二 华丽 339

二一 蚕台 339

二○ 不而 339

十九 东? 339

二三 邪头昧 340

二四 前莫 340

二五 夫租 340

第四节 前汉的临屯郡 341

一 东? 342

二 不而 343

三 华丽、蚕台、前莫、牙头昧 344

第五节 前汉的真番郡 346

第四编 后汉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分布与行政建置 349

第一章 后汉时期东北的民族分布 351

第一节 后汉东北汉族的分布 351

第二节 后汉时期乌桓、鲜卑在东北的居住区 354

一 后汉时期乌桓在东北的居住区 354

二 后汉时期鲜卑在东北的居住区 355

(一) 后汉前期鲜卑的居住区 355

(二) 后汉中期鲜卑的居住区 356

(三) 后汉后期鲜卑在东北的居住区 357

第三节 后汉夫余族的迁徒和分布 358

第四节 后汉高句骊族及其五部的分布地域 362

一 梁貊 367

第五节 后汉时期高句骊所统属部的分布区 367

二 小水貊 368

三 北沃沮 369

四 沃沮 371

五 夫余 372

第六节 秽貊 372

第七节 挹娄 374

第二章 后汉时期东北的行政建置 376

一 襄平 377

第一节 后汉的辽东郡 377

二 新昌 378

三 望平 378

四 安市 378

五 平郭 379

六 西安平 379

七 汶 379

八 番汗 379

十 辽队 380

十一 丰 380

九 沓氏 380

第二节 后汉的辽东属国 381

一 昌辽 382

二 宾徒 383

三 徒河 383

四 无虑 384

五 险渎 385

六 房 385

第三节 后汉的辽西郡 386

一 阳乐 386

四 肥如 387

二 海阳 387

三 令支 387

五 临渝 388

第四节 后汉的右北平郡 388

一 土垠 389

二 徐无 389

三 俊靡 390

四 无终 390

第五节 后汉的玄菟郡 391

一 玄菟郡第三治址和高句丽县第二治址 392

二 西盖马 394

四 高显 395

五 侯城 395

三 上殷台 395

六 辽阳 396

第六节 后汉的乐浪郡 396

一 朝鲜 397

四 含资 398

六 遂城 398

五 黏蝉 398

三 浿水 398

二 ?邯 398

七 增地 399

八 带方 399

九 驷望 399

十 海冥 399

十一 列口 399

十二 长岑 399

十八 乐都 400

十七 浑弥 400

十六 提奚 400

十五 镂方 400

十四 昭明 400

十三 屯有 400

第三章 后汉时期东北的民族建置 401

第一节 后汉时期的乌桓和鲜卑诸王 401

一 乌桓校尉和乌桓率众王 401

二 后汉初期的鲜卑诸率众王 402

三 后汉后期的鲜卑国 402

第二节 后汉时期的夫余王国及其疆域 404

一 高句骊王国及其管辖范围 405

第三节 后汉时期的高句骊王国及其都城 405

二 后汉高句骊王国的国内地区 407

三 后汉高句骊王国之都城--尉那岩城 409

四 后汉高句骊王国除国内地区外所辖的几个主要地区 412

(一) 卒本 412

(二) 梁貊 412

(三) 扶馀 412

(四) 栅城 413

第四节 后汉时期的不耐等侯国 415

一 沃沮 415

二 不耐 415

三 华丽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