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舆论与舆论学 1
第一节 舆论概念的历史嬗变 1
第二节 林林总总的舆论界说 7
第三节 分析几组舆论案例 14
第四节 给舆论下定义 20
第五节 舆论学的研究视野 24
第二章 舆论现象的源流 31
第一节 舆论的源头 31
第二节 中国古代舆论形态 37
一 完备的舆论体制 37
二 丰富的舆论形式 41
三 多种多样的舆论形成方式 44
四 严密的舆论控制 48
第三节 西方舆论的演化 52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 52
二 中世纪 57
三 现代 63
第三章 舆论思想的发展 74
第一节 中国古代舆论思想 74
一 民本主义的舆论观 74
二 轻言主义的舆论观 82
第二节 西方古典舆论思想 85
第三节 舆论学的创立与发展 96
第四章 舆论的本质与形态特征 105
第一节 舆论的精神内核--群体意识 105
第二节 舆论的现象外观--议论形态 110
一 特殊的、具体的指向 113
第三节 舆论的形态特征 113
二 公开的表达和传播 115
三 评价判断的组合 116
四 强烈的倾向与偏好 117
五 实践意向和诉诸行动 118
六 “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119
七 活动易变、结构松散的形体 121
第五章 舆论的内部要素与结构 123
第一节 舆论活动三要素 123
一 公共事务 124
二 公众 128
三 意见 132
一 见解--舆论的认知要素 139
第二节 舆论意识三要素 139
二 偏好--舆论的情感要素 146
三 意向--舆论的意志要素 150
第三节 舆论的表达方式 152
第四节 舆论活动的双向结构 153
一 价值关系结构 155
二 意见调节结构 157
第六章 舆论流程 159
第一节 引入耗散结构与涨落理论 159
一 从“贝纳特花样”谈起 159
二 意见涨落的特点 163
三 舆论形成的标志 165
四 涨落中的自发与自觉、偶然与必然 169
第二节 舆论形成与意见整合 171
一、简要的理论回顾 175
第三节 舆论的形成模式 175
二、几种主要的形成模式 178
1.会议模式 180
2.媒介模式 180
3.人际模式 182
4.人际--媒介互动模式 184
5.制造--操纵模式 186
6.表决--公意模式 186
7.测量--综合模式 188
8.征询--反映模式 189
9.沉默的螺旋模式 191
10.舆论宣传模式 192
第四节 舆论的惯性运动 194
第五节 舆论整合与舆论的结局 197
第七章 舆论规律 205
第一节 舆论的价值决定规律 205
一 舆论价值的客观性 205
二 舆论的价值决定 207
三 舆论价值三要素 210
四 价值规律的要求 211
五 价值规律的作用 212
第二节 舆论的流布量规律 215
一 价值系数及其修正作用 215
二 议论程度 216
三 舆论的流量与布量规律 216
第一节 宣传的一般概念与原理 218
一 宣传的性质 218
第八章 舆论与宣传 218
二 宣传的特点 220
三 宣传的功能 221
四 宣传的法则 223
第二节 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230
第三节 宣传性舆论的一般概念 233
一 舆论声势 233
二 舆论环境 236
三 舆论环境的要素 238
四 舆论环境的结构 239
五 舆论的导向与运作 241
六 舆论控制 243
第一节 重视舆论调查和舆论分析 250
第九章 如何做好舆论宣传 250
第二节 疏导舆论 组织舆论 252
第三节 反映舆论 引导舆论 256
第四节 因势利导 正确发挥舆论作用 259
一 社会调节作用 259
二 意识中介作用 260
三 上下沟通作用 261
四 社会教育作用 261
五 限制舆论的消极作用 262
第十章 舆论与社会意识 26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 26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中间层次 265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态 268
第四节 社会意识的转化中介 273
第五节 社会意识的现实活动形态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