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绪言 1
第一章 劳动过程对机体的影响 7
第一节 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7
一、体力劳动时的能消耗及劳动强度分级 7
二、体力劳动时力的来源与运用 11
三、体力劳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调节和适应 13
四、脑力劳动与神经系统紧张作业时的生理变动特点 15
第二节 作业能力 16
一、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 16
二、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7
三、提高作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9
第三节 强制体位与个别器官系统过度紧张 22
一、强制体位 22
二、个别器官系统紧张 24
三、预防措施 26
第二章 工业毒理基础 27
第一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27
一、毒物的吸收 28
二、毒物的分布 30
三、毒物的排出 31
一、代谢转化方式 33
第二节 毒物的代谢转化 33
二、药物代谢酶 35
三、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影响因素 35
四、代谢转化的两重性 36
第三节 毒作用方式 37
一、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 37
二、阻止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37
三、抑制酶系统的活性 38
四、改变机体免疫功能 38
一、致突变作用 39
第四节 毒物的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39
五、其它 39
二、致癌作用 40
三、致畸作用 42
第五节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44
一、毒物因素 44
二、机体因素 45
三、环境因素 46
第六节 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与毒性指标 47
一、剂量-反应关系 47
二、毒性指标 47
三、毒性分级 48
第七节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50
一、最高容许浓度的概念 50
二、制订最高容许浓度的原则及方法 50
三、制订最高容许浓度的简易快速法 52
四、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用 52
五、最高生物容许浓度 53
第三章 职业中毒概述 54
第一节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54
第二节 职业中毒的诊断 58
二、解毒和排毒 59
一、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体内 59
第三节 职业中毒的治疗 59
三、对症治疗 62
第四节 职业中毒的预防 64
一、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 64
二、控制毒物进入机体的剂量 64
三、卫生保健措施 69
四、预防性卫生监督 70
第四章 金属与类金属 72
第一节 铅和四乙铅 72
第二节 汞 80
第三节 锰 83
第四节 铍 87
第五节 镉 92
第六节 铬 94
第七节 锌 97
第八节 砷及砷化氢 99
第九节 磷及磷化氢 103
附表 其他金属及类金属 107
第五章 有机溶剂 109
第一节 苯 109
第二节 甲苯 114
第三节 二甲苯 115
第四节 二硫化碳 116
第五节 四氯化碳 118
第六节 甲醇 120
第七节 汽油 122
附表 其他有机溶剂中毒的防治 124
第六章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127
第一节 概述 127
第二节 苯胺 129
第三节 三硝基甲苯 131
第四节 预防措施 135
二、毒作用 136
一、刺激性气体的种类 136
第一节 概述 136
第七章 刺激性气体 136
三、临床表现 137
四、化学性肺水肿 137
五、急救与治疗 138
第二节 氯 140
第三节 氮氧化物 141
第四节 预防措施 142
附表 其他刺激性气体中毒的防治 144
第八章 窒息性气体 145
第一节 一氧化碳 149
第二节 氰化物 151
第三节 硫化氢 154
第九章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157
第一节 概述 157
第二节 丙烯腈 158
第三节 氯乙烯 159
第四节 苯乙烯 162
第五节 氯丁二烯 164
第六节 含氟塑料 165
第七节 甲苯二异氰酸酯 168
附表 高分子物质生产中的其它常见毒物 169
第一节 概述 172
第十章 农药 172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 173
第三节 有机氯农药 183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185
第五节 杀虫脒 186
第六节 预防措施 187
附表 其他农药 189
第一节 概述 196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 196
第十一章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196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197
三、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99
四、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 201
第二节 预防措施 202
一、组织措施 202
二、技术措施 203
三、卫生保健措施 207
第十二章 矽肺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一、可能发生矽肺的作业 209
二、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 209
一、病理改变 210
第二节 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 210
二、发病机理 212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214
一、临床表现 214
二、并发症 217
三、诊断 219
四、鉴别诊断 220
第四节 治疗与处理 221
一、治疗 221
二、劳动能力鉴定与处理 223
第一节 石棉肺 225
第十三章 硅酸盐肺 225
第二节 滑石肺 229
第三节 云母肺 231
第四节 水泥肺 232
第十四章 其他尘肺 234
第一节 煤肺 234
第二节 煤矽肺 235
第三节 碳素尘肺 240
一、石墨尘肺 240
二、炭黑尘肺 241
第四节 电焊工尘肺 242
三、活性炭尘肺 242
第五节 铸工尘肺 244
第六节 磨工尘肺 245
第十五章 高温作业与中暑 247
第一节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 247
一、气温 247
二、气湿 247
三、气流 247
四、热辐射 247
一、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248
二、高温、高湿作业 248
第二节 高温作业的类型 248
三、夏季露天作业 249
第三节 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249
一、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249
二、热适应 251
第四节 中暑 252
一、致病因素 252
二、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253
三、治疗 254
第五节 高温作业的卫生标准 255
第六节 防暑降温措施 256
一、技术措施 256
二、保健措施 262
三、组织措施 263
第十六章 高、低气压及其危害 265
第一节 高气压 265
一、高气压下进行的作业 265
二、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265
三、减压病 266
第二节 低气压 269
一、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性变化 270
二、高山病 270
三、高山病的预防 27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74
第十七章 生产性噪声及其危害 274
第二节 生产性噪声 277
第三节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278
第四节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281
第五节 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281
第十八章 振动和振动病 285
第一节 产生振动的主要工具和作业 285
第二节 振动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286
一、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286
二、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287
第三节 影响振动不良作用的因素 288
第四节 振动病 289
第五节 预防措施 292
第十九章 非电离辐射 293
第一节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 294
一、接触机会 295
二、临床表现 295
三、作用机理 296
四、防治措施 296
第二节 红外辐射 298
第三节 紫外辐射 299
第四节 激光 300
一、皮肤癌 303
第一节 职业性肿瘤 303
第二十章 职业与肿瘤 303
二、膀胱癌 304
三、呼吸道肿瘤 304
四、其它部位肿瘤 305
第二节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 306
第二十一章 采煤工业的劳动卫生 308
一、采煤的基本生产过程 308
二、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 309
三、预防措施 311
第二十二章 钢铁工业的劳动卫生 316
一、烧结厂 316
二、炼铁厂 317
三、炼钢厂 319
四、轧钢厂 323
五、焦化厂 323
六、耐火材料厂 324
第二十三章 机械制造工业的劳动卫生 325
一、铸造车间 325
二、煅造车间 327
三、热处理车间 328
四、机械加工车间 328
五、装配车间 329
二、化学工业的基本操作及其卫生学特点 331
一、化学工业生产的劳动卫生特点 331
第二十四章 化学工业的劳动卫生 331
三、几种代表性化学工业生产的劳动卫生 332
四、化学工业中预防中毒的措施 336
第二十五章 纺织工业的劳动卫生 337
一、棉纺织工业的劳动卫生 337
二、其他纺织工业特有的生产性有害因素及其预防 343
第二十六章 农业劳动卫生 345
一、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卫生问题 345
二、农业劳动卫生工作方法 349
一、调查方式 350
第一节 调查的方式和步骤 350
第一章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调查 350
第二部分 监测与检查方法 350
二、调查步骤 351
第二节 不同作业的卫生调查 352
一、接触有毒物质作业的卫生调查 352
二、粉尘作业的卫生调查 352
三、高温作业的卫生调查 353
四、生产性噪声的卫生调查 353
五、生产性振动的卫生调查 353
六、高频电磁场和微波的卫生调查 353
第三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标 354
一、气象条件的测定 356
第二章 生产环境物理因素及其危害的检查 356
第一节 高温作业的检查 356
二、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反应的检查 368
第二节 噪声作业的检查 372
一、作业环境噪声的测量 372
二、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测定 375
第三节 振动作业的检查 379
一、振动的测量 379
二、振动作业工人主要体检项目的检查 382
一、高频电磁场场强的测量--RJ-2 型电磁场场强仪 384
第四节 高频电磁场及微波作业的检查 384
二、微波作业辐射强度的测量--微波漏能测试仪 385
第三章 生产环境空气中化学性有害物质的测定 387
第一节 有害物质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 387
一、气体和蒸气 387
二、气溶胶 387
第二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388
一、浓缩法(滤过法或抽气法) 388
二、集气法 391
一、采集管 392
第三节 常用采样仪器 392
二、采气动力 394
三、流量计 395
四、专有采样器 397
第四节 最适采气量的意义和计算 397
第五节 采样原则与采样前后的注意事项 399
一、采样原则 399
二、采样前后应注意的操作事项 399
第六节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表示方法与换算 400
一、采气体积的换算 400
二、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 401
一、铅 402
第七节 空气中化学性有害物质的测定 402
二、汞 407
三、锰 412
四、三氧化铬 414
五、苯、甲苯、二甲苯共存时的分别测定 415
六、三硝基甲苯 422
七、对硫磷(1605) 423
八、敌敌畏(DDVP) 428
九、氯乙烯 431
十、氟化氢及氟化物 432
十一、氰化氢 436
十二、氮氧化物 441
十三、一氧化碳 442
第四章 职业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445
第一节 意义及内容 445
第二节 样品的收集及处理 445
一、样品的收集 446
二、样品的处理 447
第三节 常见职业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448
一、尿中铅的测定 448
二、尿中汞的测定 451
三、尿中砷的测定 454
四、尿中无机氟及有机氟的测定 457
五、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的测定 461
六、尿中粪卟啉的测定 463
七、尿中对硝基酚的测定 463
八、尿中酚的测定 465
九、尿中马尿酸的测定 468
十、尿中甲基马尿酸(在马尿酸共存时)的测定 469
十一、血中铅的测定 471
十二、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473
十三、血中高铁血红蛋白的测定 478
十四、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 480
十五、点彩红细胞的检查 481
十六、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482
十七、变性珠蛋白小体的检查 483
第五章 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 485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485
二、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486
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488
第六章 生产性毒物毒性实验 492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准备 492
一、动物的选择 492
二、动物的分组 493
三、实验动物的标记 493
一、经呼吸道染毒 494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染毒方法 494
二、经消化道染毒 496
三、经皮肤染毒 498
第三节 LD50的测定 499
一、确定染毒剂量的范围 499
二、确定实验分组 499
三、染毒和观察 500
四、LD50的计算方法 501
第四节 慢性毒性实验 504
第七章 职业病临床检查(提纲) 505
一、病史采集 505
二、体格检查 506
〔附〕神经系统检查法(提纲) 507
三、感觉检查 508
四、运动检查 508
五、常用植物神经检查法 509
附录一 国际原子量表 511
附录二 有关检验部分的说明 512
附录三 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系数 513
附录四 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516
附录五 常用计量单位的符号及其换算表 518
附录六 常用对数表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