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TCP/IP综述 3
1.1 互连网络模型 3
1.1.1 大型虚拟网 3
第一部分 TCP/IP体系结构 3
1.1.2 数据报 4
1.2 协议的演变 4
1.2.1 早期的政府和科学用户 4
1.2.2 过渡到TCP/IP协议 5
1.2.3 美国的Internet 5
1.2.4 管理与RFC处理 6
1.2.5 目前和将来的使用 7
1.3.1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 8
1.3.2 分层模型 8
1.3 功能的划分 8
1.3.3 高层协议 10
1.3.4 灵活的IP路由 10
1.4 网络特征 10
1.4.1 连接主机 11
1.4.2 典型的链路层协议 12
1.4.3 网桥、路由器和网关 12
1.5 数据格式与寻址 13
1.5.1 数据段、数据报和帧 13
1.6 传输层协议的使用 14
1.6.1 应用的访问 14
1.7 TCP/IP实现的特点 15
1.7.1 UNIX的根源 15
1.8.1 NIC注册服务 16
1.8 网络管理 16
1.7.2 客户/服务器模式 16
1.7.3 基本服务 16
1.8.2 规划与产品配置 17
1.8.3 支持 17
第二章 网络寻址与路由 19
2.1 数据报头 19
2.1.1 版本、协议、长度及检验和 20
2.1.2 IP寻址 21
2.1.3 服务类型和生存时间 21
2.1.4 数据报分片(Fragmentation) 21
2.2 IP地址空间 22
2.2.1 网络地址和本地地址 22
2.1.5 附加选项 22
2.2.2 IP地址分类 23
2.2.3 网际网地址的分配 23
2.2.4 子网(subnetwork) 24
2.2.5 广播地址和回送地址 24
2.3 基本路由选择 25
2.3.1 数据报的流动 25
2.3.2 路由表 25
2.3.3 子网的考虑 26
2.3.4 路由协议的类型 27
2.4 硬件寻址 27
2.5 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 28
2.4.3 引导协议 28
2.4.2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28
2.4.1 地址解析协议 28
2.5.1 向量-距离算法与链接-状态算法 29
2.5.2 路由信息协议 29
2.5.3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31
2.6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32
2.6.1 ICMP报文传输 33
2.7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34
第三章 传输层 35
3.1 数据流、端口与套接字 35
3.1.1 传输层的应用接口 35
3.1.2 套接字连接 36
3.1.3 服务器和客户进程 36
3.2.1 UDP报头 37
3.1.4 保留的和动态端口号 37
3.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7
3.2.2 基本操作 38
3.3 传输控制协议(TCP) 38
3.3.1 与UDP的区别 38
3.3.2 TCP的基本接口 39
3.3.3 有限状态机概念 39
3.4 TCP报头 40
3.4.1 标志(Flags) 41
3.4.2 最大报文段尺寸 41
3.5 连接的建立和中止 41
3.5.1 三次握手法 41
3.5.2 传输控制块 42
3.6 通过TCP发送应用数据 43
3.6.1 从字节流到报文段 43
3.6.2 检验和的计算 43
3.5.3 中止连接 43
3.7 TCP的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 44
3.7.1 全双工操作 44
3.7.2 重发机制 45
3.7.3 滑动窗口 46
3.7.4 拥塞和改变窗口大小 46
第四章 应用和服务 48
4.1 域名系统 48
4.1.1 层次性域名树 48
4.1.3 名字解析过程 50
4.1.2 描述域的信息 50
4.2 远程登录 51
4.2.1 TELNET连接 51
4.2.2 网络虚拟终端(NVT) 51
4.2.3 TELNET 3270 53
4.3 邮件交换 53
4.3.1 SMTP操作 53
4.4 文件传输 54
4.4.1 文件传输协议(F1P) 54
4.5 远程过程调用(RPC) 55
4.5.1 RPC的组成 56
4.5.2 Sun公司的RPC 57
4.6 远程文件访问 58
4.6.1 操作系统集成 58
4.5.3 分布式处理的基础 58
4.6.2 核心中的RPC 59
4.6.3 网络文件系统(NFS) 59
4.7 安全性 60
4.7.1 Kerberos 60
4.8 X Window System 60
4.8.1 反向客户/服务器模型 61
4.8.2 XLIB、实现风格和工具箱 62
4.9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62
4.9.1 操作组成 62
4.9.2 MIB定义和注册 64
4.9.3 版本2的增强 66
5.1 客户/服务器计算 69
第二部分 IBM网络环境 69
第五章 TCP/IP的发展 69
5.1.1 功能的划分 70
5.1.2 基本模型 70
5.1.3 与TCP/IP的关系 71
5.2 使用TCP/IP 72
5.2.1 应用程序 72
5.2.2 数据传输与IP路由 72
5.3 与SNA相比较 72
5.3.1 传统的SNA中心 73
5.3.2 NAU、会话和节点 73
5.3.3 路径控制路由 75
5.3.5 APPC模型 76
5.3.4 SNA网络互连 76
5.3.6 APPN网络互连 77
5.3.7 网络管理 77
5.4 平台的实现 78
5.4.1 大型系统 78
5.4.2 中型系统 79
5.4.3 台式平台 79
5.5 硬件支持 79
5.5.1 路由节点 79
5.5.2 链路层协议 80
5.6 共存与集成 80
5.6.1 编程模型 81
5.6.2 传输方案 81
6.1.1 VM概述 84
第六章 平台实现 84
6.1 VM和MVS的公共基础 84
6.1.2 最早的VM实现 85
6.1.3 用户间通信工具(IUCV) 85
6.1.4 基本实现的不同 87
6.1.5 配置主要的TCP/IP进程 87
6.1.6 TCP/IP系统参数 89
6.1.7 公共应用支持 90
6.1.8 公共的网络支持 90
6.2 TCP/IP for VM 91
6.2.1 虚拟机器 91
6.2.2 PROFILE EXEC功能 92
6.2.3 邮件(Mail) 92
6.2.4 远程执行协议 93
6.3 TCP/IP for MVS 94
6.3.1 连到工业中心 95
6.3.2 多地址空间 95
6.3.3 域名服务器(DNS) 96
6.3.4 FTP服务器 98
6.4 TCP/IP for OS/2 99
6.4.1 功能选择和安装 99
6.4.2 Base Kit的配置 101
6.4.3 网络选项 101
6.4.4 使用PM 102
6.4.5 邮件服务 102
6.5.1 安装 103
6.5 TCP/IP for DOS 103
6.5.2 DOS应用程序 104
6.5.3 Windows的支持 104
6.5.4 网络连接 105
6.5.5 邮件客户 106
6.6 TCP/IP for AIX on the RS/6000 107
6.6.1 本机应用支持 107
6.6.2 网络接口 108
6.6.3 动态路由 109
6.7 TCP/IP for AS/400 110
6.7.1 执行环境 110
6.7.2 配置菜单 110
6.7.3 操作QTCP子系统 111
6.7.5 File Server Surport/400 112
6.7.4 TELNET服务器实现 112
6.8 主机资源MIB 113
6.8.1 System(系统)组 114
6.8.2 Storage(存储)组 114
6.8.3 Device(设备)组 114
6.8.4 Running Software(运行软件)组 115
6.8.5 Running Software Performance(行软件性能)组 115
6.8.6 Installed Software(已安装的软件)组 115
第七章 主机集成 116
7.1 3745通信控制器 116
7.1.1 功能的发展 116
7.1.2 NCP作为IP路由器 116
7.1.4 数据链路层集成 118
7.1.3 定义概述 118
7.1.5 NCP的无连接SNA传输 119
7.1.6 静态IP路由 121
7.1.7 RIP支持 121
7.1.8 动态IP路由 121
7.2 SNALINK应用支持 122
7.2.1 配置选项 123
7.2.2 基本的MVS支持 123
7.2.3 MVS LU 6.2连接 124
7.2.4 NCP定义 125
7.2.5 OS/2的增强 125
7.3 3174建立控制器(EC) 126
7.3.1 TCP/IP TELNET功能 126
7.4 3172互连控制器(IC) 126
7.4.1 功能概述 127
7.4.2 互连控制器程序(ICP) 128
7.4.3 Offload Facility(下装工具) 130
7.4.4 管理3172 131
7.4.5 SNMP子代理支持 131
7.5 RS/6000的连接 132
7.6 其它连接选项 133
第八章 IBM 6611网络处理机 134
8.1 操作概述 134
8.1.1 连网功能 134
8.1.2 网桥功能 135
8.1.3 路由器功能 137
8.2 功能特点 137
8.2.2 适配器的连接 138
8.2.1 6611的型号 138
8.2.3 多协议网络程序(MPNP) 139
8.3 TCP/IP支持 140
8.3.1 应用支持 140
8.3.2 TCP/IP传输 141
8.4 基本安装和配置 141
8.4.1 关于6611适配器 141
8.4.2 规划和功能选择 142
8.4.3 配置程序(CP) 142
8.5 数据报传输 144
8.5.1 IP操作 144
8.5.2 路由协议支持 144
8.5.3 过滤器 145
8.6.1 功能概述 146
8.5.4 其它流量控制 146
8.6 数据链路交换(DLSw) 146
8.6.2 本地交换 147
8.6.3 远程交换 148
8.6.4 SSP结构 148
8.6.5 DLSw的优点 149
8.7 网络管理问题 150
8.7.1 MIB组 150
8.7.2 SNMP支持 151
8.8 系统管理器(SM) 152
8.8.1 访问的类型 152
8.9.1 RXR/2 V1.0 153
8.9 RouteXpander/2 153
8.8.2 主菜单 153
8.9.2 RXR/2产品系列 154
第九章 网络蓝图 155
9.1 目标与好处 155
9.1.1 网络蓝图的提出 155
9.1.2 从网络中分离应用 156
9.1.3 减少协议数量 157
9.2 分层的网络模型 157
9.2.1 应用与提供者层 157
9.2.2 应用支持层 158
9.2.3 传输网络层 158
9.3 多协议传输网络(MPIN)体系 159
9.3.1 公共传输语义 159
9.2.4 子网层 159
9.2.5 系统管理 159
9.3.2 功能分布 160
9.3.3 MPIN服务 160
9.3.4 MPTN数据格式 161
9.4 MPIN节点的类型 162
9.4.1 公共元素和结构 162
9.4.2 访问节点 162
9.4.3 传输网关 163
9.5.1 本机网络访问 164
9.5.2 非本机网络访问 164
9.5 使用概述 164
9.4.4 地址映射器 164
9.5.3 网关中的协议转换 165
9.6 MPTN的实现 165
9.6.1 AnyNet for MVS/ESA 165
9.6.2 AnyNet for OS/2 166
9.6.3 未来的方向 167
9.7 AnyNet/MVS Sockets Over SNA 167
9.7.1 实现概述 167
9.7.2 启动与使用 169
9.7.3 Internet-LU表 169
第三部分 实现与管理 173
第十章 应用开发选项 173
10.1 原语接口 173
10.1.1 Pascal API 173
10.2 套接字支持 175
10.1.2 独立于语言的接口 175
10.2.1 Windows套接字API 176
10.2.2 CICS套接字接口 176
10.3 远程过程调用(RPC) 178
10.4 图形用户界面(GUI) 179
10.4.1 X Windows的作用 179
10.4.2 X客户应用 179
10.4.3 与GDDM的集成 180
10.5 文件传输 180
10.6 SNMP分布式编程接口 181
10.6.1 功能概述 182
10.6.2 操作组成 182
10.6.3 应用接口 183
10.7.1 DCE的组成 184
10.6.4 版本2.0的更新 184
10.7 分布式计算环境(DCE) 184
10.7.2 以RPC为基础 185
第十一章 OS/2的套接字接口 186
11.1 历史与发展 186
11.1.1 与UNIX的连系 186
11.1.2 套接字抽象 187
11.1.3 访问TCP/IP传输网络 188
11.2 处理模型 189
11.2.1 客户/服务器应用 189
11.2.2 TCP与UDP 189
11.2.3 TCP接口 190
11.2.4 异种平台上的分布式应用 190
11.3.2 安装和使用 191
11.3.1 处理环境 191
11.3 OS/2中的套接字实现 191
11.3.3 配置库 192
11.4 按功能分类的API调用 192
11.4.1 套接字设置 192
11.4.2 套接字管理 193
11.4.3 域名服务器(DNS) 194
11.4.4 访问配置文件 195
11.4.5 网际网地址管理 196
11.4.6 交换数据 196
11.4.7 操作信息 197
11.4.8 数据操纵 197
11.5.2 客户建立连接 198
11.5.3 请求-应答过程 198
11.5 编程举例 198
11.5.1 服务器设置 198
11.6 BSD套接字的不同 199
第十二章 网络支持与性能 201
12.1 管理和控制原语 201
12.1.1 网络状态和连接信息 201
12.1.2 其它命令 203
12.2 远程命令执行 203
12.2.1 REXEC协议 203
12.3 调试IP路由问题 204
12.3.2 远程主机情况 205
12.4 性能测量的概念 205
12.3.1 本地主机情况 205
12.4.1 MIB数据类型 206
12.4.2 测量的类型 206
12.5 MIB性能数据 207
12.5.1 MIB-Ⅱ标准 207
12.5.2 其它RFC规范 207
12.5.3 TCP MIB数据 208
12.5.4 IP MIB数据 208
12.5.5 采集和处理性能数据的技术 209
第十三章 NetView/6000 210
13.1 运行环境 211
13.1.1 产品的使用 211
13.1.2 网络管理框架 211
13.1.4 内部组成 212
13.1.3 AIX处理 212
13.1.5 MIB支持 213
13.2 安装和配置 213
13.2.1 安装概述 214
13.2.2 需要深入定制的方面 214
13.3 用户界面 214
13.3.1 窗口基础 214
13.3.2 访问网络管理数据 215
13.3.3 系统启动 215
13.4 数据组织 216
13.4.1 各种数据库 217
13.4.2 开放拓扑MIB 217
13.5.1 进程管理 218
13.5.2 拓扑发现和数据库操作 218
13.5 后台守护程序进程 218
13.5.3 事件和陷阱处理 219
13.5.4 主机连接 220
13.6 前台应用程序 220
13.6.1 主GUI 220
13.6.2 网络图显示 220
13.6.3 事件显示 221
13.6.4 菜单操作 221
13.6.5 对话框管理 222
13.7 事件管理 222
13.7.1 事件类型和特征 223
13.7.2 事件过滤 223
13.8.1 一般特征 224
13.8 应用程序开发 224
13.8.2 应用程序分类 225
13.8.3 编程接口 225
13.8.4 最终用户界面风格 226
13.8.5 注册文件 227
13.9 Trouble Ticket/6000 227
第十四章 分布式系统管理 228
14.1 System Monitor 228
14.1.1 功能概述 228
14.1.2 MIB数据 229
14.1.3 定制选项 230
14.2 NetView/6000管理应用程序 231
14.2.1 Hub Management Progran/6000 231
14.2.3 RMONster/6000 232
14.2.2 Router and Bridge/6000 232
14.3.1 物理介质的管理 233
14.3 LAN Network Manager 233
14.3.2 扩充网络管理 234
14.4 LAN NetView 234
14.4.1 产品组成 234
14.4.2 使用国际标准 235
14.4.3 SNMP支持 235
14.5 主机管理集成 236
14.5.1 NetView的SNA代理 236
14.5.2 NetView/390作为SNMP管理器 237
14.5.3 使用NetView/6000进行主机管理 238
14.5.4 APPN MIB 238
14.6.1 目标与任务 239
14.6 台式管理接口(DMI) 239
14.6.2 DMI结构的组成 240
附录 245
附录A RFC文档 245
附录B 数据链路协议概述 248
B.1 Ethexnet(以太网) 248
B.2 IEEE 802系列 249
B.3 分组交换 250
B.4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DLC) 250
附录C IBM平台上的TPC/IP应用软件 251
附录D IBM平台上的TPC/IP API 254
附录E 缩略语 256
附录F 参考文献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