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庆榕,李权时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218017886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之兴起 2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在大陆兴起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

二、广东率先发动研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原因 4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对象 7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内容 7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概念 10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征 12

一、理论意义 15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意义 15

二、实践意义 17

第四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方法 19

一、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19

二、吸收现代新鲜的科学方法 21

三、运用相关学科的科学方法 23

第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 27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地理环境 28

一、半封闭型的内陆与安土重迁思想的发轫 28

二、天赐厚土与农耕文明的迅速崛起 30

三、水,促使华夏各族凝聚的纽带 33

一、在部落联盟的刀剑声中,华夏族应运而生 36

第二节 从部落联盟到民族雏形 36

二、语言文字、中原文化的辐射与共同文化意识的雏形 38

三、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 41

第三节 国家与民族的交织发展 43

一、画家的出现和民族意识的加强 43

二、大国争霸与“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45

三、分与合的斗争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48

四、秦王朝的短暂统一及其久远的影响 49

第四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初步体现 53

一、华夏文化强大的渗透力和华夏范围的逐步扩大 53

二、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不断增强 57

三、作为凝聚核心的汉民族的初步形成 59

第三章 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发展 61

第一节 汉唐--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62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62

二、各族政治统一的共同愿望和心理定势 64

三、重视群体凝聚和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66

第二节 汉唐--封建社会前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迅速发展 70

一、汉魏以降各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民族融合 70

二、汉唐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加强 73

第三节 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 76

一、两宋以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6

二、在反分裂的斗争中国家领土完整得到维护 78

三、深刻的文化交融、空前的民族整合 81

四、宗族共同体的发展与道德规范和亲情意识的加强 84

五、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87

第四章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发展 9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革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凝聚力量 92

一、“民心可用”团结御敌与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 92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加强民族团结的紧迫感 97

三、太平天国起义,在平均平等旗帜下人民群众的革命凝聚力量 100

第二节 戊戌维新与义和团的反帝斗争--革新内政与抗拒外敌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 104

一、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凝聚御敌的严峻考验 104

二、在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中,人民渴望革新的凝聚力量 106

三、义和团在反帝斗争中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民族团结精神 110

第三节 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五族共和的实现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篇章 112

一、辛亥革命实现五族共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发展 112

二、民族团结与反帝制回流的斗争 114

三、“五四”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路向 117

第五章 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发展 121

第一节 瓣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波浪式发展 122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 122

二、大革命失败后,民族凝聚力的分化与组合 126

第二节 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131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 131

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凝聚力的新分化、新组合与新发展 136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 140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马鞍形”发展 140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度削弱 144

三、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大发展 146

第六章 社会经济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53

第一节 社会经济是中华民族生成和存在的根本前提 153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民族生存永恒的必要条件 153

二、共同经济生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根植的土壤 157

三、共同的物质利益是民族凝聚的基本动因 161

四、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民族的凝聚方式 165

一、社会经济的振兴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170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达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和独立统一的决定性要素 170

二、社会经济实力的强大是维系中华民族独立、统一的重要力量 172

三、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 176

第三节 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79

一、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79

二、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183

第七章 思想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87

第一节 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和精神作用 188

一、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 188

二、思想文化的特殊功能 191

一、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194

第二节 思想文化凝聚作用的历史表现 194

二、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 197

三、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 200

四、重和去同的伦理观念 202

五、坚韧奋进的国民品性 207

第三节 思想文化凝聚作用的当代表现 210

一、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 210

二、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 213

三、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217

四、竞争协同的伦理观念 220

五、批判、向上的国民品性 221

第八章 社会政治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225

第一节 社会政治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226

一、社会政治的一般涵义 226

二、社会政治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30

第二节 社会政治与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及其自身的特点 233

一、社会政治与经济、思想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233

二、社会政治的特点 236

第三节 社会政治的凝聚作用及影响 240

一、社会政治的凝聚作用 240

二、社会政治功能的表现方式 242

三、要正确地估量和发挥社会政治对中华民族凝聚的作用 244

一、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与中华民族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246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增加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246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最好的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组织形式 251

第九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中华民族精神 257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 258

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58

二、民族意识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合概念 259

三、民族精神不是停滞的、封闭的思想体系 261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262

一、理性凝聚作用 262

二、精神支柱作用 263

一、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 265

三、教育引导作用 265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265

二、如何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266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267

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276

一、文化、精神的相对独立性 276

二、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279

第五节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281

一、民族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 281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已具备了条件 282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285

第十章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289

第一节 民族凝聚力功能的理论概括 289

一、民族凝聚力功能的含义 289

二、民族凝聚力功能研究的理论前提 291

第二节 民族凝聚力的一般功能 292

一、反映民族感情倾向,预告一定社会动向的功能 292

二、培育、造就民族精英的功能 296

三、心理和思想文化层面的融合功能 297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特性 305

一、强大的统合力 306

二、持久与坚韧的同化力 307

三、辉煌的创造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309

第十一章 评民族离散力 311

第一节 民族离散力的表现和危害 311

一、背弃民族大义的分裂主义 311

二、断送民族前途的投降主义 315

三、流于盲目自大的沙文主义 319

四、陷于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 322

第二节 民族离散力的经济根源 325

一、生产力与离散力的辩证关系 325

二、封建社会产生民族离散力的经济根源 328

三、近代社会产生民族离散力的经济根源 331

一、“君权神授”理论与“家天下”政治 334

第三节 民族离散力的思想政治根源 334

二、“夷夏之辨”理论与“分而治之”手段 337

三、血缘、地缘、人缘的排他性 339

第四节 民族离散力的文化根源 342

一、雅文化糟粕的负面作用 342

二、俗文化渣滓的负面效应 345

三、反文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347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总趋势 351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前进性 351

第十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未来走向 351

二、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历史发展的反思 354

第二节 对未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特征述评 358

一、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升华 358

二、建设高度发达的现代强国成为基本的凝聚点 361

三、民族凝聚力的世界视野 363

四、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 365

五、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 367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未来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前提 369

一、现代化的经济是物质保障 369

二、现代化的思想文化是精神支柱 372

二、现代化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保障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