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明清启蒙学术的分期 2
二、早期启蒙学术的三大主题 7
三、中国近代学者向明清早期启蒙学术的认同 21
上篇 抗议权威 挣脱囚缚(明嘉靖--崇祯,16世纪3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 26
一、明代中晚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的内在理路 26
(一)明代中叶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萌芽的基本特征 27
(二)明代中叶社会风气的转变 38
(三)传统学术的蜕变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 48
二、自然人性论与新理欲观 67
(一)“自然之性”的新理欲观--从王艮到何心隐 68
(二)“气质之性”一元论的新理欲观--王廷相、罗钦顺、吴廷翰、吕坤论人性与理欲 79
(三)“自然真道学”的新理欲观--李贽论“各遂千万人之欲” 93
三、情感本体论与新情理观 100
(一)李贽的“童心说”和唯情论 100
(二)袁宏道的“性灵说”和“理在情内”说 107
(三)“至情说”、“情教说”与晚明唯情论 112
四、“人皆有私”说与新义利观 125
(一)李贽论“人皆有私”与“正谊即为谋利” 125
(二)“义利并重”、“义利一物”及“义在利中”说--黄绾、吴廷翰、焦竑、陈第的新义利观 131
(三)“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潮 139
五、“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的个性解放学说 150
(一)“狂者胸次”与豪杰精神--非名教所能羁络的左派王学 151
(二)李贽论人的平等和自由 162
(三)崇“真”尚“奇”的晚明文论 174
六、“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理性觉醒 189
(一)“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的怀疑论思想 189
(二)“不以先入之见锢灵府”--吕坤的“自家天趣”与陈第的知识论 197
(三)考据学之滥觞 209
七、“开发学人心灵”的科学思想 218
(一)科学精神的本土之萌蘖--李时珍、朱载堉、徐宏祖、宋应星的科学思想 219
(二)中国的笛卡儿--徐光启对传统“象数之学”方法的变革 234
(三)“因西法以求进”--李之藻、李天经、王徵对科学方法的倡导和应用 245
八、以友朋代君臣、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思想 254
中篇 深沉反思 推陈出新(南明弘光、永历--清康熙、雍正,17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 266
一、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的内在理路 266
(一)清初的经济和政治 267
(二)道德礼教下移运动与士林风气 281
(三)学术的多维透视与思想的内在理路 289
二、以人的“自然权利”为出发点的政治哲学 300
(一)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黄宗羲的《明夷待记录》 300
(二)“各得自私自为”的“众治”论--顾炎武论“三代之治” 309
(三)“顺天下之意”的“抑尊”说--唐甄的政治哲学 315
(四)“必循天下之公”的“自畛其类”说--王夫之的政治哲学 324
(五)吕留良、刘献廷论“天下之公” 329
(六)李光地论“合众人之公” 334
三、以提倡“公欲”为特征的新理欲观 344
(一)王夫之论“人欲之大公” 345
(二)唐甄论“血气”与“心智”相参 349
(三)陈确的“两欲相参”说 354
(四)陆世仪论“气质之性”与颜元“唤迷途” 360
(五)李光地“人欲非恶”说和费密论“欲不可禁” 367
四、清初新情理观的发展 373
(一)傅山、傅眉的纯情观 374
(二)黄宗羲、王夫之、刘献廷的情理观 379
(三)清初学者对“礼教”的批判 390
五、清初新义利观的发展 397
(一)傅山的明确划分群己权界的新义利观 398
(二)唐甄论“利”为检验“义”之标准 402
(三)陈确论“学者以治生为本”和归庄的功利主义道德观 408
(四)颜元论“正其谊以谋其利” 413
六、批判奴性的个性解放学说 418
(一)“将奴俗龌龊意见打扫干净”--傅山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419
(二)反对“禁防束缚”,倡导豪杰精神--顾炎武的个性解放思想 428
(三)“我者,大公之理所凝也”--王夫之对“明日之吾”的呼唤 437
(四)“不以庸妄者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对学界奴性的批判 447
(五)“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堪留百代之奇”的石涛画论 453
七、“质测之学”研究中的知性精神 459
(一)方以智论“质测即藏通几” 459
(二)王夫之、黄宗羲论新兴“质测之学” 470
(三)王锡阐、梅文鼎、李光地、刘献廷的“质测之学”研究 477
八、经、史、子学研究中的知性精神 491
(一)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学研究及其方法论 492
(二)黄宗羲的学术史观 510
(三)“不许人瞒过”--傅山的子学研究及其真理观 531
(四)唐甄的崇智论与颜元的格物新解及其他 544
九、总结和终结宋明道学的王夫之哲学 564
(一)絪缊生化的自然史观 565
(二)理势相成的人类史观 578
(三)认识论的辩证法 604
下篇 执著追求 潜心开拓(乾隆--道光二十年,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 628
一、清代中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的内在理路 628
(一)清代中期的经济和政治 629
(二)清代中期社会风尚的新变化 637
(三)学派分野与学术变迁之大势 643
二、学术研究中的知性精神 652
(一)戴震论“去蔽”与“察分理” 653
(二)袁枚论“废道统之说”和学术独立 664
(三)章学诚论“因史以明道” 683
三、自然人性论与新理欲观 697
(一)戴震的“血气心知”说与新理欲观 697
(二)焦循对戴震理欲观的继承和发挥 707
(三)洪榜、凌廷堪、阮元的理欲观 713
四、新情理观和对“吃人礼教”的批判 726
(一)袁枚的唯情主义 727
(二)戴震、焦循的情理观 737
(三)汪中、俞正燮、李汝珍对“吃人礼教”的批判 742
五、“货殖者,天人古今之大会也”--清代中期的新义利观 755
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中期个性解放的学说 766
跋语 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