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感性学引论 2
第一章 审美文化的偏颇 2
第一节 埃斯代蒂克溯源 3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感性学特点 7
第三节 正本清源的课题 10
第二章 审美文化的贵族化倾向--兼谈审美情结 14
第一节 中西古风简说 14
第二节 西方近代美文化点评 19
第三节 审美情结中的西方哲人 23
第三章 审丑近乎勇 27
第一节 审丑思潮的兴起 28
第二节 审丑《狂想曲》 31
第三节 审丑是难的 36
第四章 异化的人生 39
第一节 现实的写照 40
第二节 在命运的显隐纸前 43
第三节 审丑与嗜丑 48
第二部分 感性学流变 54
第五章 正题:美学百年(1750-1850年) 54
第一节 美学百年举要 55
第二节 美学背景考辨 60
第三节 美学品格拾遗 65
第六章 反题:丑学百年(1850-1950年) 72
第一节 异化现象的大膨胀 73
第二节 文艺领域的反潮流 75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大转折 77
第七章 合题:感性学百年(1950-2050年) 84
第一节 合题中的感性学 85
第二节 升华中的感性学 91
第三节 大道中的感性学 99
第三部分 感性学发凡 110
第八章 哲学的传统规范 110
第一节 感觉主义及其操作机制 110
第二节 理性主义及其运作功能 112
第三节 实践主义及其转化作用 115
第九章 新感性的向度 121
第一节 新感性的脉动 121
第二节 潜意识的释放 125
第三节 感知世界的奥秘 128
第十章 新感性的震荡 132
第一节 新感性的冲击 132
第二节 曲径通幽处 135
第三节 神与物游 139
第十一章 新神话的寓意 142
第一节 新神话思维样态概说 142
第二节 新神话的真谛 152
第三节 新神话的灵气 159
第四部分 感性学寻绎 170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的两栖机制 170
第一节 两栖机制的缘构 171
第二节 两栖机制的运演 173
第三节 两栖机制的二重性 175
第四节 两栖机制的更新 178
第十三章 字问 181
第一问 汉字何“能”? 182
第二问 汉字何“道”? 184
第三问 汉字何“德”? 189
第四问 汉字何“通”? 195
第十四章 体道感性学界说---试论未来哲学、美学、文艺学的新坐标 200
第一节 体道感性学的是与非 200
第二节 体道感性学的道与理 205
第三节 体道感性学的神与智 210
第四节 体道感性学的道与器 212
第五节 体道感性学的学与术 215
第六节 体道感性学的化与合 218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