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谬称训 1
(一)治国如治心 1
(二)诚而不败可以得人 2
(三)有认辨之能可以别善恶 4
(四)善用物则物尽其用 5
(五)得求人之力非为求报 6
(六)以德服人不言而人服 8
(七)人心自中而出非由外入 10
(八)同实异事 11
(九)得道而名利随之 12
(十)美根本始足茂枝业 13
(十一)祟而为之必能羣 14
(十二)赏罚宜则功立 15
(十三)知微知著知名知实 17
(十四)善恶毁誉非一时而成 18
(十五)四时四用 19
(十六)圣人可以制物而用之 21
卷第十一齐俗讯 23
(一)道德可以救末世 23
(二)礼义生伪慝之儒 24
(三)不适物情不能与言化 25
(四)明者通於理 28
(五)適性者安违性者危 29
(六)万物齐一各有所长 30
(七)不分贤愚上下各适其用 31
(八)性芜秽不清者垛蒙? 33
(九)得性者不惑 36
(十)氟和神清可以致正 36
(十一)一为天下之至贵 36
(十二)礼俗不同所致则一 40
(十三)入境随俗则天下可行 42
(十四)道与仁用宜则天下治 43
(十五)悲哀合情性则诽?不生 44
(十六)侈奢宜合度 45
(十七)礼烦乐淫是以圣人不用礼乐 46
(十八)用一法而反聚俗则不通 47
(十九)合道则砚听言行真 48
(二十)得道者可以全事 49
(二十一)当时者贵巳用则贱 50
(二十二)圣人因应时变而作恰当的措施 51
(二十三)不法成法而法所以为法 52
(二十四)可贵者不可以随观听形 53
(二十五)做其貌者不得其神 54
(二十六)失其神得其貌不能治天下 56
(二十七)识慧小者不可以论至道 57
(二十八)所为虽异得道则一 58
(二十九)法多而道同 59
(三十)得中理者不伤器 60
(三一)不停的才是精意 61
(三十二)是非不曲於一隅 62
(三十三)一件事情两种看法 63
(三十四)看法不同结果相异 64
(三十五)事本於一而亩窥致异 65
(三十六)不适於道终身不定 66
(三十七)人昼其才事得其宜 67
(三十八)治世用常而不用变 68
卷第十二道应讯 69
(一)不知道者为精 69
(二)至言不言 71
(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72
(四)万事万物皆不及道 73
(五)锐必折 74
(六)知雄守雌可以胜天下 75
(七)神来德附的方法 76
(八)冲虚必能成功 77
(九)火勇不言勇 78
(十)不必代大匠斫 80
(十一)全大道可以小用 81
(十二)廉不可以破良法 82
(十三)功成名就避身退天之道 84
(十四)用长勿求全 85
(十五)重身爱驱可以托天下 86
(十六)重生轻利以复光明 87
(十七)身为围之本 88
(十八)圣人遗书乃其糟粕 90
卷第十三氾论训 90
(一)上古重德轻文 92
(二)适时为用先王之法可更 93
(三)礼乐制度可因时而变 95
(四)三代之兴不沿旧法 97
(五)法制礼义仅为治国之具 98
(六)不验之言圣王不听 100
(七)御人必以术 103
(八)器各异用不能相发 106
(九)能全观者可以通万力 108
(十)国家存亡不在大小 111
(十一)唯圣人能够知权 114
(十二)智者必须因时用权 115
(一)贵贱而贱贵可与言至论 118
卷第十四诠言训 118
(二)德必求於己 121
(三)为治之本在于安民 122
(四)圣人以柔胜 124
(五)顺势而为不为物累 125
(六)不治而为大治 126
(七)虚者无訾议 127
(八)循自然可近於道 127
(九)禍福不在於己 128
(十)福在无禍利在不丧 130
(十一)名与道不可两显 132
(十二)无心无欲胜於有心有欲 134
卷第十五兵略讯 136
(一)用兵平乱除害 136
(二)自古就有战争 138
(三)用兵在於禁暴讨乱 139
(四)霸王之兵如旱求雨如渴求饮 142
(五)自为之兵衆去之 142
(六)用兵以庙战神化为高 144
(七)得道的人须法天地顺自然 145
(八)善用兵者使民自愿为用 146
(九)用兵的三要 148
(十)佐胜之具和必胜之本 151
(十一)历史的证明 152
(十二)善用兵者弱敌而后战 155
(十三)善用兵的人必先庙算 156
(十四)兵贵神速 158
(十五)用兵的方法 160
(十六)三势二权 161
(十七)无形可制有形 163
(十八)同心一志的力量 165
(十九)用兵与天地时人 167
(二十)用兵以无原无形为高 168
(二一)三牧将领用兵不同 169
(二二)天数池利人事 171
(二三)兵强在民 173
(二四)民有二积三望 175
(二五)将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 176
(二六)善用兵者瘵措合宜 177
(二七)用兵八善 180
(二八)将必有独见独知和善用虚实 181
(二九)兵所贵为虚赏之氯 182
(三十)将军受命与战胜归来 184
(一)以一世为法者如刻舟求剑 187
卷第十七说林训 187
(二)得偏者败得全者行 188
(三)爱者自趋不用者必? 189
(四)能有长短 190
(五)凡得道者德随之 191
(六)重外则内拙 192
(七)相僧非不善相爱非必善 194
(八)圣人於道如葵向日 196
(九)形虽同而爱有别 197
(十)不去?瑕可全球玉 200
卷第十九修务训 202
(一)古之圣人有为而不懈 203
(二)所谓自然一定要顺势而为 205
(三)行止不同安国则一 208
(四)同事异方终归一致 210
(五)不可因饱绝食因跌废走 210
(六)凡走极端者失公论 214
(七)名随衆生 215
(八)无圣贤之异者不可不学 216
(九)人须就学然后能成 217
(十)贤智之不足不如愚凡之有余 218
(十一)智谋可以制强力 219
(十二)不学者智必寡 221
(十三)事有所传学不可以巳 222
(十四)盲者熟习可以致巧 223
(十五)弓可正王可镂心意可改 224
(十六)学当勉力而求 225
(十七)功名可以勉而成 227
(十八)申包胥勉力建功 228
(十九)知事可为自强而成 229
(二十)人各有任务不力不成 230
(二十一)唯不达者贵古而贱今 232
(二十二)凡事先识者为真识 234
(二十三)美人不洁人压之而况下者乎 237
(一)天不言应物圣人法天化人 240
卷第二十泰族训 240
(二)大巧非善作能致 242
(三)合天德者如神化 243
(四)自然非为物生而物各得以宁 244
(五)至诚能化 245
(六)推诚心则内顺而外宁 248
(七)唯诚可以勤天下 249
(八)顺势举借可以无敌于天下 250
(九)顺人之性以教化 252
(十)顺性而行民皆听令 254
(十一)五帝三王治天下用参五之法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