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植物免疫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重要性 1
二、植物免疫学的性质 1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2
四、我国植物免疫工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3
第二章 植物免疫性的概念和分类 5
一、植物免疫性的概念 5
二、植物免疫性的分类 6
(一)植物免疫性的分类目的 6
(二)植物免疫性的分类 6
第三章 植物免疫性的机制 9
一、植物病原物的侵入化学 9
(一)酶 9
(二)毒素 10
(三)激素 15
二、感染植物的生理病变和生化反应 19
(一)感染植物的生理病变 19
(二)感染植物的生物化学反应 24
三、植物免疫性的机制 26
(一)避病 26
(二)抗侵入 27
(三)抗扩展 31
(四)耐病性 36
(五)抗再侵染 37
第四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及其变异 38
一、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38
(一)植物病原物的寄生类型 38
(二)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39
二、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 53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变异的意义 53
(二)植物病原物的变异类型 53
(三)植物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53
第五章 抗病性的遗传 58
一、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毒性遗传 58
(一)植物抗病性的遗传 58
(二)病原菌毒性的遗传 62
(三)基因时基因学说及其作用 64
(四)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基因对基因关系 68
(五)分子水平的基因对基因关系 69
二、抗病性和致病性的群体遗传 70
(一)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 70
(二)垂直抗性育种过程中水平抗性的丧失 71
(三)寄主—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变动 71
第六章 植物免疫性的变异 74
一、寄主本身的变异影响免疫性的丧失 74
(一)作物品种群体免疫性的分化 74
(二)生活力与免疫性分化的关系 75
(三)个体发育龄期的变化与免疫性的分化关系 75
二、病原物毒性的改变对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影响 76
(一)新的生理小种的产生 76
(二)原有小种内潜在致病型(生物型)的发展 76
(三)病原物群体内优势小种的变化 77
三、环境条件对植物免疫性的影响 80
(一)温度 81
(二)湿度 81
(三)光照 81
(四)养分 82
(五)微生物因素 85
(六)化学药剂 86
第七章 生物间遗传学 87
一、近代生物间遗传学的概念 87
(一)一般概念 87
(二)第Ⅲ类基因相互作用 88
(三)第Ⅳ类基因相互作用 90
二、不通过杂交而根据表现型进行遗传分析 92
三、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 96
(一)毒力频率 96
(二)联合致病性分析 96
第八章 植物的抗病育种 100
一、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 100
(一)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 100
(二)植物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1
二、抗病育种与其它基础研究的关系 102
三、植物抗病育种的程序 102
(一)抗源材料的搜集、鉴定和保存 102
(二)原始材料收集的现状 103
(三)抗病育种的途径 106
(四)抗病性的鉴定 121
(五)抗病性的记载和分级 127
(六)水平抗病性的评定方法 130
四、解决品种抗病性丧失途径的探讨 131
(一)以往的教训 131
(二)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解决途径 131
五、抗病育种工作的方向 135
第九章 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诱导抗性 136
一、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诱导抗性研究概况 136
二、植物保卫素 136
(一)植物保卫素的定义和性质 136
(二)植物保卫素的发现范围和化学结构 137
(三)植物保卫素的诱发和它的生物合成 137
(四)植物保卫素的降解 145
(五)植物保卫素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145
(六)植物保卫素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148
(七)植物保卫素的应用前景 149
三、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诱导抗性 150
(一)诱导抗性的优点 150
(二)诱导抗性的实例 150
(三)诱导抗性机制 164
主要参考资料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