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2107261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内率先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书中将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引入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城镇群落”的概念,探讨了城镇群落空间演化的自然规律和空间规划对策,对于提高人们对城镇和城镇密集地区的生态问题的认识有积极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和区域规划、生态学及地理学研究的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绪论 3

1绪论 3

1.1研究背景:当前“城镇群规划”热潮中的几点“冷思考” 3

1.1.1日益兴起的“城镇群规划”热潮 3

1.1.2“城镇群规划”面临的诸多“困境” 10

1.1.3“城镇群规划”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8

1.1.4本书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19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9

1.2.1城镇密集地区学术思想的萌芽 19

1.2.2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密集地区研究 22

1.2.3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中国化 32

1.2.4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40

1.3项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41

1.3.1研究目的与意义 41

1.3.2主要研究内容 42

1.3.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3

1.3.4实证分析对象 44

上篇 49

2城镇群落研究的逻辑基础 49

2.1国内外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类比思想 49

2.2类比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54

2.2.1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54

2.2.2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方法 56

2.2.3类比方法的科学价值 57

2.3城镇的生物特征 58

2.3.1生物的基本特征 59

2.3.2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城镇”进行检验 60

2.3.3城镇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生物体 61

2.4小结 66

3城镇群落概念的提出 67

3.1“城镇群落”的概念 67

3.1.1生态学研究中的“群落”思想 67

3.1.2“城镇群落”的基本概念 71

3.2城镇群落与生物群落的共性、个性及其可类比性 74

3.2.1城镇群落与生物群落的本质共性决定了二者的可类比性 74

3.2.2城镇群落的独特个性意味着从生物群落向城镇群落的类比不可简单而论 75

3.2.3城镇群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6

3.3城镇群落概念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关系 77

3.3.1对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简要梳理 77

3.3.2关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讨论 84

3.3.3城镇群落概念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关系 93

3.4提出城镇群落概念的必要性及其核心思想 93

3.4.1提出城镇群落概念的必要性 93

3.4.2城镇群落概念的核心思想——兼论与其他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区别 95

3.5小结 96

4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 97

4.1区域边界的含义及其划分意义 98

4.1.1区域边界的含义 98

4.1.2边界划分的意义 98

4.1.3城镇群落的区域范围 99

4.2国内外关于城镇密集地区范围界定的相关研究 101

4.2.1戈特曼对Megalopolis的界定及国外的相关研究 102

4.2.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03

4.2.3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105

4.2.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 106

4.3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 107

4.3.1国际视野的“大城市连绵区”范围界定 107

4.3.2国家视野的“城镇密集区”范围界定 112

4.4成渝城镇群落的范围界定 116

4.4.1相关研究中类似区域的范围界定 116

4.4.2本研究对成渝城镇群落的范围界定 121

4.4.3对几个空间范围界定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122

4.4.4成渝城镇群落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概况 126

4.5小结 129

中篇 133

5城镇群落空间环境的选择 133

5.1生境条件对生物群落发展的影响 133

5.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环境要求 137

5.2.1一般城市的要求 137

5.2.2大城市的要求 140

5.3适宜城镇群落发展的独特空间环境 142

5.3.1平原(或盆地)的地形环境 144

5.3.2近海(或大江大河)的地理区位 147

5.4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环境 152

5.4.1成渝城镇群落孕育的宏观空间环境——四川盆地 152

5.4.2成渝城镇群落的自然地形环境 153

5.4.3成渝城镇群落与长江流域的空间关系 155

5.5小结 160

6城镇群落空间要素的构成 162

6.1生物群落的结构要素 162

6.2城镇群落空间构成的两种实体空间 163

6.2.1自然生态空间 164

6.2.2城镇发展空间 166

6.2.3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的统一性 166

6.3不同城镇发展空间的营养级别 168

6.3.1生物群落营养级别的概念 168

6.3.2城镇群落城镇发展空间的营养级别 169

6.3.3不同营养级别的城镇发展空间的性质和职能变化 170

6.4城镇发展空间构成的多个层次 174

6.4.1城市郊区 174

6.4.2传统城区 175

6.4.3城市核心 175

6.5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结构 180

6.5.1不同营养级别的城镇发展空间垂直结构 180

6.5.2引领成渝城镇群落整体发展的顶位城市 181

6.5.3城镇发展空间分布的四个主要片区 185

6.5.4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的空心化现象 186

6.6小结 186

7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类型 188

7.1生物群落的形态学研究 188

7.2城镇群落的空间形态 191

7.3基于城镇建设用地组合形态的类型划分 192

7.3.1带型(冰糖葫芦型) 192

7.3.2环型(马蹄型) 194

7.3.3星月型(众星捧月型) 196

7.3.4放射型(轴向型) 198

7.3.5组团型(散点型) 199

7.4基于顶位城市数量的类型划分 200

7.4.1单核型 200

7.4.2双核型 200

7.4.3多核型 201

7.5影响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 201

7.5.1自然地形环境 202

7.5.2交通运输网络 203

7.5.3顶位城市的性质 204

7.5.4城镇间的竞合关系 204

7.5.5相似的形态背后,有各不相同的故事 204

7.6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形态 204

7.6.1成渝城镇群落的组团型空间形态特征 204

7.6.2成渝城镇群落的双核型空间形态特征 208

7.6.3成渝城镇群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制约要素 208

7.7小结 211

8城镇群落空间关系的组织 212

8.1生物群落空间关系组织的基本原理——物种共生 212

8.2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共生关系 216

8.2.1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共生关系 216

8.2.2城镇群落共生关系组织的主要动力 218

8.2.3城镇群落共生关系发育的载体 219

8.2.4城镇群落空间发展共生质的产生 222

8.3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寄生关系 223

8.3.1城镇发展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寄生 223

8.3.2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寄生 229

8.4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竞争关系 230

8.4.1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竞争与协作 231

8.4.2城镇发展空间“生态位”的形成 233

8.4.3竞争对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236

8.5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关系 239

8.5.1相对发达的区域共生关系 239

8.5.2个性突出的城镇发展生态位 240

8.5.3城镇群落共生关系发育的内在动力 241

8.5.4近年来无序竞争的不良趋向 242

8.6小结 243

9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演替 245

9.1生物群落发展的演替 245

9.2城镇群落发展的动态演替过程 247

9.2.1典型城镇群落发展过程剖析——以美国东北海岸城镇群落为例 247

9.2.2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主要特征 253

9.2.3城镇群落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 254

9.3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动因 255

9.3.1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基本动因 256

9.3.2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根本动因 261

9.4城镇群落演替的趋向 264

9.4.1城镇群落演替的趋向——演变为人类聚居的一种“顶极群落” 265

9.4.2顶极城镇群落的基本特征 267

9.5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发展与演替 269

9.5.1古代巴蜀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 270

9.5.2近代川渝地区城镇发展的繁荣 271

9.5.3新中国成立后大四川地区城镇统一建设与成渝城镇群落雏形的形成 273

9.5.4重庆直辖给成渝城镇群落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275

9.5.5未来成渝城镇群落发展的基本趋势 276

9.6小结 277

下篇 281

10城镇群落空间规划的引导 281

10.1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81

10.1.1城镇发展空间低密度蔓延,自然生态空间大量萎缩 281

10.1.2自然生态空间危机事件不断,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286

10.1.3城镇空间布局过于密集,引发气候变暖及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 290

10.1.4顶位城市空间发展恶性膨胀,城镇群落空间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293

10.1.5其他问题 296

10.2群落生态学视角下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的理想模式探讨 297

10.2.1适度的城镇发展空间用地比例,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 297

10.2.2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相耦合的空间布局关系 300

10.2.3多核心、网络化的城镇发展空间组织结构 300

10.2.4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 303

10.2.5其他方面 305

10.3城镇群落空间规划工作的应对思路 305

10.3.1明确城镇群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 305

10.3.2凝聚共赢意识,促进城乡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307

10.3.3区划控制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城镇群落生态安全格局 308

10.3.4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镇发展空间的群落式布局 312

10.3.5促进城镇群落边缘区空间的健康发展 313

10.4关于成渝城镇群落空间结构的规划设想 315

10.4.1从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看成渝城镇群落空间结构调控的必要性 315

10.4.2从“空心”到“绿心” 318

10.4.3从“双核”到“多极” 319

10.4.4从“边缘”到“中心” 321

10.4.5从“蜀道难”到“便捷高效” 321

10.4.6从“地震极重灾区”到“生态保育区” 322

10.5小结 325

11结语 326

11.1主要研究结论 326

11.1.1城镇群落的概念 326

11.1.2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 328

11.1.3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规划引导与调控 330

11.2研究的创新点 330

11.3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331

附录 335

附录A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译文) 335

附录B格迪斯、芒福德和戈特曼:关于“Megalopolis”的分歧(译文) 347

附录C区域生态移民——基于长远目标的汶川重灾区重建模式浅论 366

附录D汶川地区城镇发展历史地理考 383

参考文献 402

后记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