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我国事业单位的概况 1
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相关政策规定(摘录) 1
三、军转安置工作程序 2
第一篇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 4
第一章 数量关系 4
第一节 数字推理部分 4
第二节 数学运算 17
第二章 言语理解 50
第一节 选词填空 51
第二节 片段阅读 56
第三节 词语理解题 61
第四节 语句衔接题 63
第五节 主旨题 64
第六节 作者观点题 68
第七节 其他题型 70
第八节 语句表达 71
第九节 文章阅读 77
第三章 判断推理 81
第一节 图形推理 81
第二节 定义判断 89
第三节 类比推理 91
第四节 演绎推理 92
第四章 资料分析 126
第一节 文字资料分析 126
第二节 统计图分析 129
第三节 统计表分析 136
第四节 综合统计题目分析 139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4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6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14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本质特征 147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49
第一节 物质 149
第二节 运动 149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150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53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15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153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154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155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5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5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157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158
第一节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58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59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62
第一节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162
第二节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63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6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64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65
第八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66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66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66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7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68
第五节 现象与本质 168
第九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17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70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0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171
第十章 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173
第一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3
第二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75
第十一章 认识的真理性 177
第一节 真理 177
第二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9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80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80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80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182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82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83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185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 18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结构 186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功能 186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8
第三节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189
第十六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90
第一节 人的本质 190
第二节 人的价值 190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191
第三篇 邓小平理论 192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19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92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涵义 1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9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196
第一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196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
第五章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99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199
第二节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199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200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00
第二节 分配制度 200
第七章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201
第八章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0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革 202
第二节 对外开放 20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203
第一节 四项基本原则 203
第二节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03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205
第十二章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206
第四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7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7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07
第三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10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21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11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 212
第四节 建设节约型社会 213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214
第五篇 法律 215
第一章 宪法 215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215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 216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18
第四节 国家机构 219
第二章 行政法 223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223
第二节 行政行为 224
第三节 行政诉讼 232
第四节 行政赔偿 236
第三章 刑法 239
第一节 刑法的概述 239
第二节 犯罪 240
第三节 刑罚 245
第四节 常见的犯罪与刑罚 249
第四章 民法 251
第一节 民法概述 251
第二节 民事主体 252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253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255
第五节 债权 256
第六节 知识产权 258
第七节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 259
第八节 诉讼时效 261
第五章 经济法 263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 263
第二节 经济法分论 264
第六篇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270
第一章 行政职能 270
第一节 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270
第二节 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270
第三节 政府的基本职能 271
第四节 行政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272
第二章 行政组织 275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含义和设置 275
第二节 我国的行政组织体系 277
第三章 行政领导 279
第一节 行政领导的含义和方式 279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权责和能力 280
第四章 行政决策 282
第一节 行政决策的含义、作用和原则 282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的基本类型 283
第三节 行政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284
第五章 行政执行 286
第一节 行政执行的含义和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286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过程 287
第三节 依法行政 288
第四节 行政方法 290
第六章 行政监督 294
第一节 行政监督的含义和类型 294
第二节 行政监督体系、范围和程序 294
第七章 公务员制度 297
第一节 人事行政的含义 297
第二节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内容 297
第七篇 公文写作 302
第一章 规范性行政公文写作 302
第一节 命令 302
第二节 决定 304
第三节 公告 304
第四节 通告 305
第五节 通知 306
第六节 通报 308
第七节 议案 308
第八节 报告 309
第九节 请示 311
第十节 批复 313
第十一节 意见 314
第十二节 函 315
第十三节 会议纪要 315
第二章 事务性行政公文写作 317
第一节 讲话稿 317
第二节 计划 318
第三节 总结 319
第四节 会议记录 321
第五节 调查报告 321
第六节 简报 323
第七节 述职报告 325
第八节 启事 326
第九节 信件类公文 326
第八篇 基本常识 328
第一章 经济常识 328
第二章 文学常识 335
第一节 中外主要作家及作品 335
第二节 文学体裁与史书体例 345
第三章 现代科技 347
附录 351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