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贵春,成素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28307
  • 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原始资料,讨论了当前热门的科学哲学问题。

第一章 当代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当代数学哲学发展趋势研究 1

第一节 引言 1

第二节 哥德尔的柏拉图主义概念实在论与抽象直觉 4

一、哥德尔概念实在论的核心假定 4

二、诉诸直觉论证和不可或缺性论证为概念实在论辩护 6

三、现象学方法有利于概念意义的澄清 8

四、哥德尔概念实在论遗留的问题 11

第三节 奎因的实用主义实在论与不可或缺性论证 14

一、不可或缺性论证——质疑与辩护的概述 14

二、前提(1):抽象数学对象的不可或缺性 18

三、前提(2):整体主义确证论 29

四、前提(3)、前提(4):本体论承诺原则与奎因的自然主义 45

五、结论 49

第二章 当代物理学哲学问题研究 50

第一节 物理学哲学的研究概况 50

第二节 绝对性与相对性 55

第三节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59

第四节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64

第五节 定域性与非定域性 70

第六节 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75

第七节 实体性和关系性 82

第八节 未来物理学哲学的研究重点 90

第三章 生命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92

第一节 生命科学哲学研究概述 92

一、生命科学哲学的兴起 92

二、生命科学哲学中的两种理论倾向 93

三、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94

四、当代若干生命科学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96

第二节 功能解释与生物学的自主性 99

一、生物学中的功能解释和功能规律 99

二、定向组织系统与功能规律的还原 105

三、生物系统的复杂性与还原的困难 109

四、决定论、自然有限论与生物学的自主性 111

第三节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价值和社会伦理问题 113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 113

二、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的价值 116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涉及的主要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118

四、基因密码的归属权 120

第四节 关于克隆人的哲学思考 122

一、克隆人引起的恐慌和担忧 122

二、为什么人们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 124

三、生命伦理原则与生殖性克隆人 127

四、生命伦理原则与人类治疗性克隆 129

五、人类治疗性克隆的伦理规范 130

六、进一步的思考 131

第五节 数字生命的哲学 134

一、数字生命研究的主要内容 134

二、数字生命研究的意义 141

三、数字生命的真实性 143

四、数字生命实在性的理论论证 144

五、哥德尔定理与数字生命 146

第四章 复杂系统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第二节 系统突现动力学的探索 151

一、系统整体突现的基本特征及英国突现主义对它的静态分析 151

二、突现的微观动力学 155

三、突现的宏观动力学 161

四、结论 166

第三节 论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和认知能力的界限 167

一、论信息的不确定性 167

二、论信息的不完备性 169

三、论计算的极限性 173

第四节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对突现的推理 176

一、突现 176

二、模拟与通过模拟推出突现 178

三、在生命游戏中模拟推出“生命有机体”的突现 179

四、蚂蚁修建的公路 183

五、生命的自我复制 185

六、突现的模拟可推导性的性质与条件 187

第五节 系统科学研究社会合作的几种进路 189

一、协同Z学进路 190

二、结构功能主义进路 192

三、博弈论进路 198

四、复杂系统科学哲学的未来展望 201

第五章 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203

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意义 204

第二节 历史上的认知:从认知哲学谈起 210

第三节 从思辨到实验:认知的哲学 219

第四节 认知科学模型及其哲学意蕴 223

一、符号主义模型 223

二、联结主义模型 227

三、涉身心灵:从身体哲学到交互隐喻 230

第五节 小结与反思 233

第六章 心理学哲学问题研究 235

第一节 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235

一、“心理转向”的动因 236

二、“心理转向”的本质特征 240

三、“心理转向”的意义 243

第二节 心理学的自主性 246

一、自主论与还原论 247

二、心理学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及其理论依据 248

三、围绕心理学自主性问题展开的几点争论 253

第三节 意向心理现象的自然化说明 256

一、基于物理主义的意向性说明及其理论困境 258

二、基于生物学的意向性说明及其理论意义 265

三、意向内容自然化的生物目的论方案 270

第四节 意向解释的内涵及特征 279

一、意向解释是比物理解释更高一层次的解释策略 280

二、意向解释的过程要诉诸一定的意向法则 281

三、意向解释是一种“给出理由的解释” 282

四、对意向系统的合理性预设是进行意向解释的一个基本前提 282

五、意向解释的作用是在与语境的相互关联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的 283

第七章 科学隐喻 286

第一节 引言:科学隐喻的凸显 286

一、科学隐喻:从遮蔽到凸显 286

二、科学隐喻研究的滥觞 290

三、科学隐喻研究的兴盛 291

四、科学隐喻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292

五、隐喻分析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294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案例 295

一、数学隐喻 296

二、物理学隐喻 298

三、化学隐喻 301

四、生物学隐喻 303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本质 305

一、科学隐喻产生的根本原因 306

二、科学隐喻产生的形式表现 307

第四节 科学隐喻的内涵 310

一、“科学隐喻”的提法 310

二、科学隐喻、文学隐喻与哲学隐喻 311

三、科学隐喻的特质 313

四、科学隐喻的类型 315

第五节 科学隐喻的运作机制 316

第六节 科学隐喻的关联 319

一、科学隐喻与科学类比 319

二、科学隐喻与科学模型 323

第八章 自然主义与自然化认识论 328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中自然主义与自然化认识论的演化与嬗变 328

一、历史语境中的自然与自然主义 328

二、自然主义的源起与嬗变 330

三、自然化认识论的缘起与发展 334

四、小结 337

第二节 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理论旨趣与存在的问题 338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理论旨趣 338

二、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存在的困境与矛盾 340

三、自然化认识论的替代命题的终结与出路 346

四、小结 349

第三节 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与存在的问题 350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 350

二、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存在的困境与矛盾 354

三、小结 358

第四节 协同与回归: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纲领的重建 358

一、自然化认识论的转换命题的终结与出路 358

二、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拓展与约束 361

三、协同与回归:自然化认识论发展的可能之维 362

四、结语 365

第九章 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的冲突及其出路——自然、社会与实践 367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建构 368

一、社会建构主义 368

二、科学的社会建构 371

第二节 两极相通——从科学哲学到社会建构 373

一、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373

二、后实证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主义 375

第三节 社会建构对科学哲学的挑战 379

一、以对称性取代合理性 380

二、以自然主义取代规范主义 384

三、以发现的语境取代辩护的逻辑 386

四、以社会磋商取代实证划界 388

第四节 走向综合——消除自然与社会的两分 390

一、双方误解的根源——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 390

二、走向综合——消除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 392

第五节 结束语 408

第十章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 411

第一节 导言 411

一、Gender取代Sex 412

二、女性主义的科学观 415

第二节 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 420

一、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主张 420

二、从“弱客观性”到“强客观性” 425

三、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对知识的构想 428

四、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429

第三节 女性主义经验论科学哲学 433

一、女性主义经验论对“坏科学”的批判 433

二、情境经验论 435

三、女性主义经验论对“好科学”的构想 445

四、女性主义经验论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447

第四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 449

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契合 450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 451

三、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455

第五节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评价 457

一、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三个流派的异同 457

二、女性主义科学观与传统科学观的异同 459

三、科学的客观性与普适性存在吗? 460

四、女性主义科学存在吗? 462

第六节 结论 462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元伦理问题 465

第一节 关于科技的元伦理 465

一、什么是科技元伦理学,为什么需要? 465

二、科技的“善恶” 467

三、科技的“责任” 468

四、科技的“公正” 474

五、科技的“代价” 478

第二节 从元伦理看科技的善恶 479

一、技术的种种善恶含义 480

二、技术善恶的性质 483

三、如何评价技术的善恶? 485

四、人的善恶与技术手段之间 488

第三节 两种技术善之间的伦理选择 491

一、技术的两种善:避苦与增福 492

二、实现技术善:避苦重于增福 493

三、选择的复杂性 500

第四节 两种“主义”在科技伦理代价上的张力 503

一、对待科技伦理代价问题上的两种立场 503

二、选择的困境及其根源 506

三、两种视域对代价的整合性分析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