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于人本主义的选人与用人 1
一、以人为本:燕昭王求贤 2
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淳于髡荐贤 4
三、实用法则:小偷退齐兵 5
四、贤者之有才,用之而后见:萧规曹随 7
五、择人:周文王访姜尚 10
六、用人录功而略过:胥臣苦谏荐良才 12
七、以工作来考核人才:雄鸡与鸿雁 14
八、用人得当:宋憬授任 16
九、任用贤能:狄仁杰举贤 18
十、治国集贤:齐桓公用管仲 20
十一、交贤:鲁仲连谏孟尝君 22
十二、贤难:魏无知荐陈平 23
十三、相马而失马:唐太宗相“马” 24
十四、人才培养:诸葛亮的失误 26
十五、任贤与弃贤:秦穆公羊皮换贤 28
第二章 管理制度的选择与变革 30
一、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法如深涧 32
二、令在必信,法在必行:赵绰执法 33
三、任法:穰苴治军 35
四、奖励与惩罚:高仁厚明法治逃兵 37
五、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诸葛亮严法治乱世 39
六、据法倚数,以观得失:光武帝纳谏 40
七、变法之难,在去其旧染:范仲淹实行新政 42
八、得道多助,创业者不恃助: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44
九、不可因循苟且:赵武灵王变革图大业 47
十、令行禁止:申屠嘉严肃礼法 49
十一、居安不思危:南唐的亡国 50
第三章 组织协调的法则 54
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植树与当官 55
二、上下相知:良臣尹绰 57
三、虚心以待下:廉希宪礼贤下士 59
四、为官择人:朋党的争吵 60
五、君子与小人:“党锢”事件 64
六、爱而利之:张良巧献封侯计 66
七、和而不同:无过之过 69
八、并众力、用群智:刘邦论取胜之道 70
九、分治之以群工:宓子贱与巫马期 73
十、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御史台老隶 74
十一、例外法则:吴牛问喘 76
十二、要与详的关系:唐玄宗与姚崇 77
十三、君臣相安:王马共天下 79
十四、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楚庄王的宽容 82
十五、走群众路线:子产不拆毁乡校 84
十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渊赏官 86
十七、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后来居上 88
第四章 管理策略与智谋 90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范仲淹的预见 92
二、不谋而战,必为敌败:张良智破秦军 93
三、事不豫辨,不可以应卒,内无备,不可以御敌:郑公子突 95
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远虑与近忧 96
五、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牧童 98
六、远交近攻:范雎的谋略 100
七、以近知远:晏婴下棋妙谏君 102
八、以逸劳待:王翦固守败楚军 105
九、李代桃僵:李牧诱匈奴 107
十、釜底抽薪:曹操偷袭乌巢 108
十一、战略撤退:晋文公退避三舍 110
第五章 决策的法则 113
一、先知必审征表:不材之木 115
二、不舍准绳:规与矩 117
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诸葛亮安定南中 118
四、不必待众言皆合:宋太祖选押伴使 120
五、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孔子循规 122
六、一决而不犹豫:孙权破格提拔张梁 123
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世民果断进军 125
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寻找千里马 127
九、谨本详始,谨小慎微:建文帝失察失王位 129
十、深思熟虑:眼前与将来 130
第六章 信义与管理者的修养 133
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曹彬和窦仪 135
二、五常法则:乐羊的“忠心” 136
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个盐场 138
四、不诱于小利:洪承畴的“忠节” 140
五、虑天下之长利:书生丢官 141
六、司国计而知大体:为相之才 143
七、自知之明:赵普收礼 145
八、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韩信给仇人赐官 147
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华歆重信 148
十、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宋太宗的宽容 151
十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猎 152
十二、虚起心志,恭其容貌:欹器 154
十三、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历王击鼓 155
十四、身正令从:言教不如身教 157
十五、君子践行:列子问射 158
十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会吹口哨的猎人 159
十七、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郭进 161
十八、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庖丁解牛 162
十九、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管仲识人 164
二十、性随习易:习惯的力量 166
二十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纸上谈兵 168
二十二、环境的影响:染丝的联想 170
二十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 172
二十四、实践的道理:刘晏不减费用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