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文杰,封国林,韦志刚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93930X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回顾大尺度海陆差异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亚洲季风系统影响基础上,利用最新资料,通过理论研究,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对东亚季风区海-陆热差异的特征及其对季风环流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东西方向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大西洋和太平洋大陆尺度的加热特征对夏季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南北方向亚洲大陆和北印度洋的热力对比对季风爆发的作用,并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共同作用影响东来季风气候和年际变化的规律及相关的物理机制,还借用数值试验揭示了不同的海-陆分布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第一章 外场观测试验 1

1.1吉林通榆观测站 1

1.1.1吉林通榆半干旱地区“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1

1.1.2观测结果与分析 4

1.2塔克拉玛干观测实验站 13

1.2.1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地理概况 13

1.2.2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实验站 14

1.2.3肖塘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 14

1.2.4塔中、肖塘气候特征对比 15

1.3卫星资料、气候资料、生态模式 18

1.3.1新疆现代气候变化 18

1.3.2应用卫星资料分析天山中部植被盖度变化 36

1.3.3新疆树木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4

1.3.4气候变化对新疆粮、棉生产的影响 58

参考文献 66

第二章 模式发展 68

2.1 AVIM和GOALS模式的双向全耦合和陆面模式的发展 68

2.1.1实现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与IAP/LASG L9R15的耦合,实现植被-大气双向耦合 68

2.1.2在大气-生物圈双向耦合模式中进行陆-气相互作用的季、年及年代际变化研究 71

2.2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植被退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89

2.2.1新的观测事实 90

2.2.2模式和方案 91

2.2.3模拟结果分析 92

2.2.4结论和讨论 93

2.3 RIEMS模式的改进 96

2.3.1地表特征的卫星识别和综合有效粗糙高度计算 96

2.3.2数值模式网格中有效粗糙高度的计算方法 98

2.3.3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区域性气候效应 104

2.3.4西部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的区域性气候效应 112

2.4冻土模型 124

2.4.1冻土物理 125

2.4.2冰点水势方程 125

2.4.3土壤含冰量、未冻水含量 126

2.4.4土壤导水率 127

2.4.5冻土模式 128

2.4.6土壤表面水分和能量平衡 131

2.4.7冻土模式模拟检验 135

参考文献 144

第三章 陆-气相互作用特征 148

3.1近50年来我国气候带的变动 148

3.1.1数据来源及方法说明 148

3.1.2近50年我国气候带变动 148

3.1.3近50年我国气候带每10年分布 149

3.1.4近50年我国气候带变动及温度变化分析 149

3.1.5我国气候带边界变动及每10年温度变化分析 154

3.1.6近50年我国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159

3.1.7本节小结 162

3.2 2035~2044年我国气候特征分析及气候带、气候学季节等的未来趋势研究 163

3.2.1引言 163

3.2.2模式简单介绍及实验说明 163

3.2.3未来(2035 ~2044年)我国气候特征分析 170

3.2.4我国气候带、气候学季节、黄河凌汛期的未来趋势研究 173

3.2.5小结 184

3.3中国植被覆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NDVI和气候数据的统计分析 185

3.3.1数据和方法 185

3.3.2结果 186

3.3.3结论 187

3.4干旱化的时空分布 188

3.4.1干旱的定义 189

3.4.2干旱气候区 192

3.4.3中国的干旱发展趋势 192

3.5探讨我国北方干旱化的若干原因和机理 194

3.5.1引言 194

3.5.2结果分析 195

3.5.3小结及讨论 199

3.6水文汇流模式及其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199

3.6.1引言 200

3.6.2水文汇流模式 200

3.6.3模式应用 201

3.6.4对SSiB模式水文过程的检验 203

3.6.5我国大河流流量的未来变化 205

3.7我国华北重大干旱气候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209

3.7.1干旱气候特征的表征方法 210

3.7.2我国华北地区干旱气候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219

3.7.3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在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初步应用 228

参考文献 230

第四章 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238

4.1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特征 238

4.1.1引言 238

4.1.2青藏高原积雪的年变化特征 239

4.1.3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空间分布 243

4.1.4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245

4.1.5小结 247

4.2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 248

4.2.1引言 248

4.2.2资料和数学分析方法 248

4.2.3代表站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及趋势 252

4.2.4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深度的变化周期 253

4.2.5青藏高原最大冻土深度序列的建立及其对北半球气温的响应 253

4.2.6小结 255

4.3高原积雪、冻土与气候变化 256

4.3.1引言 256

4.3.2高原积雪、冻土、气温和降水序列的建立 256

4.3.3高原冻土对积雪、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257

4.3.4青藏高原冻土与积雪的关系 259

4.3.5积雪对冻土的保温作用 259

4.3.6小结 262

4.4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262

4.4.1引言 262

4.4.2高原冬春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263

4.4.3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温度场的变化 264

4.4.4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变化 265

4.4.5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垂直环流和经、纬圈环流的变化 269

4.4.6小结 272

4.5青藏高原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273

4.5.1引言 273

4.5.2青藏高原冻土季节性冻融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274

4.5.3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279

4.5.4小结 280

4.6青藏高原冻土解冻日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281

4.6.1引言 281

4.6.2春末青藏高原冻土解冻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281

4.6.3春末青藏高原冻土解冻早晚年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282

4.6.4小结 284

4.7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数值模拟 287

4.7.1引言 287

4.7.2模式简介和模拟方案 288

4.7.3高原冬春积雪影响的模拟结果分析 289

4.7.4小结 294

4.8冻土影响的数值模拟 295

4.8.1引言 295

4.8.2改进后的冻融参数化方案 298

4.8.3结果分析 299

4.8.4小结和讨论 303

参考文献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