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3
大事记 21
第一编 建置区划 109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09
第一节 建国前建置 109
第二节 建国后建置 114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15
第一节 市政区域 115
第二节 市辖政区 115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25
第一章 地质 125
第一节 地质特征 125
第二节 地层 125
第三节 岩浆岩 132
第四节 地质构造 135
第二章 地形地貌 142
第一节 地形特征 142
第二节 地貌分区 143
第三节 山脉 143
第四节 水系 147
第三章 土壤植被 156
第一节 土壤分类 156
第二节 植被分布 163
第四章 自然资源 175
第一节 光热 175
第二节 土地 176
第三节 水 182
第四节 植物 187
第五节 动物 195
第六节 矿产 205
第五章 气候 226
第一节 气温与地温 227
第二节 降水 228
第三节 湿度与蒸发 229
第四节 云和日照 229
第五节 气压和风 230
第六节 物候 231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33
第一节 旱灾 234
第二节 水灾 228
第三节 虫灾 243
第四节 雹灾 245
第五节 风灾 249
第六节 低温灾害 250
第七节 地震 251
第八节 瘟疫 252
第三编 地名 259
第一章 地名特征 259
第二章 地名录 260
第一节 市、区地名 260
第二节 县、乡地名 261
第三章 地名考 267
第一节 市、县(市)、区名称考 267
第二节 重点乡镇地名考 268
第三节 历史地名考 274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朝阳地方组织第一章 党史简述 285
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工作 285
第二节 历次党的代表大会 294
第二章 市委机构设置 296
第一节 机构演变 296
第二节 干部配备 296
第三章 组织工作 300
第一节 党员队伍 300
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 301
第三节 干部管理 305
第四节 整党 310
第四章 宣传工作 312
第一节 社会宣传 312
第二节 理论教育 314
第三节 工作指导 316
第五章 统战工作 317
第一节 各时期统战工作 317
第二节 合作共事 318
第三节 党的民族宗教工作 321
第四节 海外统战工作 322
第五节 统战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323
第六章 纪检工作 324
第一节 组织建设 324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 325
第三节 案件检查审理 326
第四节 来信来访 330
第七章 中共朝阳市直属机关委员会 332
第一节 党员管理与教育 333
第二节 纪检与党风教育 335
第八章 档案 336
第一节 档案管理机构 336
第二节 档案管理 336
第五编 其他党派和工商联第一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朝阳市委员会 341
第二章 九三学社辽宁省朝阳市直属小组 341
第三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朝阳市支部 341
第四章 朝阳市工商业联合会 342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朝阳地方组织 342
第一节 地下组织及其活动 342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热河省党部 343
第三节 各县党部 343
第六编 群众团体 349
第一章 工人联合会 34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49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 350
第三节 组织建设 351
第四节 宣传教育 352
第五节 群众生产 354
第六节 技术协作 356
第七节 生活福利 357
第八节 民主管理 358
第九节 女工工作 359
第十节 产业工会 361
第二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371
第一节 团代会 372
第二节 组织工作 372
第三节 宣传工作 375
第四节 青农工作 376
第五节 青工工作 378
第六节 学校青少年工作 379
第七节 青教工作 381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38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85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386
第三节 宣传教育 387
第四节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388
第五节 生产活动 389
第六节 儿童、少年教育 392
第四章 其他社会团体 395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395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396
第三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97
第七编 政权政协 401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401
第一节 历届代表大会 401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 403
第二章 人民政府 40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07
第二节 政务工作 411
第三节 政绩纪略 418
第四节 外事侨务 421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424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424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426
第三节 其他工作 429
第八编 县(市)区概况第一章 双塔区 435
第二章 龙城区 436
第三章 北票市 440
第四章 朝阳县 447
第五章 建平县 454
第六章 凌源县 460
第七章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466
第八章 建昌县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