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107115960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

原序 1

第一章 教学论的概念与教学的意义及课题 1

第一节 教学论的确立 1

一 教学论的起源 1

(一)拉特克 2

(二)夸美纽斯 3

1.直观原理 4

2.活动原理 6

3.兴趣与自发原理 6

二 近代前期教学论的发展 7

(一)卢梭 7

1.顺应自然的教育学 7

2.出生至5岁的教育 8

3.5岁至12岁的教育 9

4.12岁至15岁的教育 9

(二)裴斯泰洛齐 10

1.居室教育学 12

2.基础教养的方法 13

(1)思考力的教养 13

(2)技术力的教养 14

(3)情操力的教养 14

3.教育、教学的原理 15

(1)自我活动原理 15

(2)直观原理 16

三 向现代教学论迈进——近代后期的教学论 18

(一)形式训练说的主观主义、方法主义的克服 18

1.新人文主义 18

2.赫尔巴特 19

(1)教育目的论 19

(2)教育方法论 21

3.第斯多惠 24

(1)教育目标 24

(2)教学方法的原则 24

4.奥托·维尔曼 25

(1)教养的本质与课题 25

(2)教养内容的结构与组织 27

(3)教学过程组织化的原理 29

(二)教育性教学论的发展 30

1.赫尔巴特 30

2.戚勒 31

3.第斯多惠 32

第二节 教学论的概念与课题 33

一 教学论的概念与对象 33

二 教学论的课题 37

第三节 教学的意义与课题 39

一 教育的意义 39

二 教学的意义 41

三 教学的课题 43

第二章 教学内容 50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概念 50

第二节 学科的确立 52

一 传统学科的起源 52

(一)古希腊罗马的学科 52

(二)中世纪的学科 56

二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课程 58

(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及其教学内容 58

(二)德意志人文主义的教养理想与教学内容 61

三 人文主义课程的衰落 64

(一)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 65

(二)近代母国语的发展 65

(三)古典语与母国语的竞争 68

四 机械技术、自然科学的引进而导致的课程改造 73

(一)机械技术的引进 73

(二)数学的引进 78

1.数学、力学的异常发展与对数学、力学的狂热 78

2.数学学科引进论 80

(三)描述性自然科学的引进 83

五 现代人文科课程的出现 86

(一)母国语与现代外国语的出现 86

(二)历史学科的出现 89

1.人文主义时代的历史教育论 89

2.启蒙主义的实学主义时代的历史教育论 91

3.现代历史教育观的发展 94

(三)地理学科的出现 97

1.地理学的谱系 98

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与顺应自然的实学主义地理教育论 100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现代地理教育观的确立 103

六 宗教、道德科的确立与公民科、社会科的出现 105

(一)宗教、道德科的确立 105

(二)对宗教、道德科的批判与新道德教育论 110

(三)公民科、社会科的出现与公民教育运动 112

七 体育的充实 116

(一)近代身体训练说的发展 117

(二)近代体操理论及体系的发展 119

八 作业在课程中的新作用与手工科的确立 122

(一)卢梭的手工教学论 123

(二)裴斯泰洛齐的身体技术训练说 124

1.身体训练的概念 124

2.身体技术训练的方法 127

(三)作业及手工学科的确立 130

九 艺术学科(音乐、图画)的复活 131

(一)从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到恢复艺术学科的要求 133

(二)现代艺术学科的确立 135

十 今日学科课程论的若干问题 136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 138

一 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 139

(一)有益于实际生活的课程 140

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判定标准 140

2.美国的活动分析及社会功能法 140

3.活动分析及社会功能法的意义与局限 143

(二)儿童中心课程 144

1.儿童中心主义的源流 144

2.乡土教育思潮 147

3.德国的合科教学 151

4.美国的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155

(1)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谱系 155

(2)帕克的“新起点” 156

(3)杜威的“从做中学” 157

(4)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159

(5)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161

(6)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的意义与局限 162

(三)制约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因素 166

二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社会制约因素 168

(一)科学革新、技术革新 168

(二)人的异化现象 170

三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逻辑的、心理的制约因素 172

(一)学科内容与科学 172

(二)儿童的心理条件 174

第四节 教学内容、教材的组织化 177

一 夸美纽斯的古典见解 177

二 教学内容(教材)的组织化、系统化原则 178

三 学科课程的编制 180

四 学科课程中教材排列的系统性 181

(一)科学的体系与教材排列的系统性 181

(二)直线式系统性与同心圆系统性的结合(螺旋型排列) 183

五 教学体系的计划与学习问题、学习课题系列的确定 185

第三章 教学过程 200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200

一 教与学的统一 200

二 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203

三 认识过程与知识掌握过程 206

(一)掌握知识的概念 206

(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的认识过程 207

(三)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归纳途程与演绎途程 209

(四)直接的知识掌握与间接的知识掌握 210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 211

一 形式阶段说 212

二 问题解决学习 214

三 学习课题系列学习 216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阶段 219

一 唤起学习兴趣 219

(一)学习兴趣对掌握知识、技能的意义 219

(二)诱发学习兴趣的原理 220

(三)唤起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 222

(四)对战后的经验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中诱发学习兴趣的方法的批判 224

二 客体的认知与正确表象的形成 225

三 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抽象思维 227

(一)概念的形成 228

(二)判断的形成 231

四 知识的巩固 233

(一)复习的方式 233

(二)有效地巩固知识的条件 234

第四章 教学方法 241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本质 241

一 方法的哲学概念 241

二 教学方法的本质——教学中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 243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 246

第三节 提示型教学方法 247

一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功能 247

二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形式 249

(一)示范 249

(二)呈示及展示 250

(三)口述 251

第四节 自主型教学方法 252

一 自主型学习方法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252

二 自主型学习方法对于学业成绩及学习态度的影响 255

三 组织自主型学习活动的方法上的几个问题 256

第五节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259

一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的概念、功能、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259

二 教学对话的历史源流——苏格拉底对话法 260

三 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对话、课堂讨论)的性质 264

四 引导教学对话的手段 266

(一)发问 266

(二)刺激 268

五 课堂讨论的模式 269

第五章 教学中的教育 276

第一节 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276

一 何谓正确的世界观 276

二 当代青少年应有的世界观 277

三 形成世界观的途径 280

(一)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的发展 280

(二)情感、情绪的发展及其条件 282

(三)信念的发展及其条件 285

(四)长远规划与严密指导的必要性 290

第三节 学习活动与教育的模式 294

一 应有怎样的学习集体 294

二 形成学习集体的途径 298

(一)学习集体的组织化 298

1.作为基础集体的班组的编制 298

2.集体组织化的阶段 299

3.提高教学效果的集体舆论的形成 303

(二)以自主、团结、协作为原理的学习活动的组织 305

1.以集体讨论、集体思维为基础的共同学习的组织 306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07

第六章 教学组织 314

第一节 班级授课组织 314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314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特点 319

三 班级授课组织的改革运动 320

四 班级授课组织的再认识 323

五 班级授课组织的本质及意义 326

第二节 教学中班级的组织构造 327

一 同步学习 328

(一)提示型的同步学习 328

(二)师生共同解决型的同步学习 329

(三)同步学习的意义 331

二 分组学习 332

(一)分组 333

(二)课题的设定 334

(三)分组学习的意义 336

三 个别学习 337

(一)个别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337

(二)个别学习的意义 338

四 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交替运用 339

第三节 教学的个别化 341

一 问题的所在 341

二 可供考虑的对策及其问题 343

三 问题解决学习的新尝试——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个别差异的学习过程个别化的强化 346

[附录]《教学论原理》内容说明 353

译后记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