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南省地质矿产科技综述 1
第一节 创业期的河南省地矿科技 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1
二、1949—1978年间 1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河南省地矿科技 1
一、“六五”期间(1978—1985) 2
二、“七五”期间(1986—1990) 2
三、“八五”期间(1991—1995) 3
四、“九五”期间(1996—2000) 3
五、“十五”期间(2001—2003) 4
第二章 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 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1868—1948) 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区域地质调查(1949—2000) 5
一、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5
二、1:5万区域地质调查 6
三、全省性地质编图 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基础地质科技成果 8
一、概述 8
二、地层与古生物 9
三、构造地质 12
四、矿物岩石 14
第三章 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科学研究 17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科学研究 17
一、河南地质调查所成立以前(1868—1923) 17
二、河南地质调查所第一期工作阶段(1923—1930) 17
三、河南地质调查所第二期工作阶段(1931—1945) 18
四、河南地质调查所第三期工作阶段(1946—1949) 1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科学研究(1949—1977) 19
一、1949—1965年的固体矿产资源勘查 19
二、1966—1977年的固体矿产资源勘查 21
三、固体矿产地质科学研究 22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科学研究(1978—2002) 23
一、概述 23
二、固体矿产地质科学研究 24
三、固体矿产勘查 31
四、固体矿产开发利用研究 45
第四章 油气矿产与清洁能源矿产地质科学研究、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48
第一节 石油与天然气 48
一、概述 48
二、河南省石油普查勘探及开发简况 48
三、河南省油气勘探开发基地的发展 50
四、油气勘探开发科学技术 50
第二节 其他清洁能源矿产 53
一、煤成气和煤层气 53
二、地热 53
第五章 水文地质科学研究与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56
第三节 水文地质勘查和地下水资源勘查 57
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缺水山区找水 57
二、城市与能源、工业基地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 57
三、矿泉水调查评价 58
第四节 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科学研究 59
一、全省性水文地质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 59
二、区域性与城市、能源及工业基地水文地质研究和地下水资源评价 60
三、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浅层地下水“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62
四、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 63
第六章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 65
第一节 概述 65
第二节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 66
一、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66
二、地方病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与防治 67
三、盐碱地治理与咸水利用研究 67
第三节 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 68
一、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 68
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 70
三、矿山环境地质研究 71
第四节 农业地质研究 72
第五节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73
第七章 勘查技术方法 74
第一节 地球物理勘查 74
一、区域地球物理勘查和矿区地球物理勘探 74
二、地球物理科学研究与勘查技术方法研究 79
第二节 岩石矿物实验测试与分析技术 81
一、概述 81
二、贵金属测试技术 82
三、化探样品测试分析配套技术 83
四、环境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 83
五、其他测试分析技术 83
六、实验测试设备 84
七、计量认证、标准、质量管理和专利 84
第三节 地球化学勘查 85
一、区域地球化学测量 85
二、地球化学研究和技术方法开发 86
第四节 地质测绘技术方法 87
一、概述 87
二、地质测绘技术研究开发 88
第五节 遥感技术应用开发 88
一、概述 88
二、遥感技术应用开发 89
第六节 探矿工程与岩土工程技术 89
一、金刚石钻进 90
二、其他钻探技术 90
三、钻探设备、仪器与钻探材料 91
四、坑道掘进技术 92
五、其他探矿与岩土工程技术 92
六、矿区探矿工程技术总结 93
第七节 信息技术 93
附录一:河南省地矿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情况一览表 95
附录二:河南省地矿科技重大成果简介 99
附录三:河南省地质勘查部门机构沿革简况 114
附录四:河南省地层与构造运动创名纪事表 119
附录五:河南省地层简表 133
附录六:河南省区域地质工作简况表 135
附录七:河南省地质学会大事记(1962—2002) 143
附录八:河南省地质事业和学会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167
附录九:韩影山同志的讲话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