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
南越故事 3
(一)凿渠筑路,秦皇平岭南 3
(二)绝道断关,赵佗始称王 5
(三)二次出使,汉越重修好 6
(四)和集百越,南疆渐兴盛 8
(五)入朝为质,婴齐种祸根 12
(六)反对内属,吕嘉兴刀兵 14
(七)五路出击,汉武灭南越 17
南越王墓 23
墓葬的发现 23
墓葬的发掘 23
墓葬的位置 25
墓葬的形制 26
墓葬的结构 27
墓葬的材料 29
墓葬的损坏 30
墓葬的保护 31
墓葬的特点 32
墓葬的价值 34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 37
(一)主室瑰宝 37
墓主之谜 37
龙钮“文帝行玺”金印 38
中国已发现的汉代金印一览表 38
龙钮“文帝行玺”金印的特点和价值 39
“赵眜”玉印和“眜”字封泥 39
南越王身上随葬的玺印一览表 40
“泰子”金印 40
秦汉印玺制度 41
“帝印”玉印 42
墓主的棺椁 43
铜铺首 43
古代的棺椁制度 43
美玉裹身 44
中国古代玉器 44
南越王墓出土玉器 44
丝缕玉衣 45
丝缕玉衣的价值 46
中国出土汉代完整玉衣一览表 47
承盘高足杯 48
墓主头骨和牙齿等遗骸 49
墓主组玉佩 49
墓主组玉佩上四件大的玉饰 50
古代的组玉佩饰 51
玉衣上面的玉璧 51
玉衣内的十四块玉璧 52
墓主随葬的玉璧 52
说璧 52
玉? 53
珠襦组带 53
金花泡 54
覆面上的金片 54
珍珠枕 54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55
透雕游龙涡纹璧 56
凤纹牌形佩 56
兽首衔璧玉佩 56
金钩扣玉龙 57
汉代的治玉技术 58
汉代玉器的纹饰 58
玉璧和玉璜 59
玉衣两侧的十把铁剑 59
银盒 60
南越国的海外交往 61
椁内头箱 62
汉代的玉制容器 62
角形玉杯 63
铜框玉盖杯 64
玉盒 64
八节铁芯玉带钩 65
错金嵌绿松石铜带钩 65
龙虎并体玉带钩 66
龙形玉带钩 66
说带钩 66
璧王 67
金兽 67
漆木屏风 67
屏风的朱雀顶饰 68
双面兽首顶饰 69
人操蛇托座 69
蛇纹铜托座 70
蟠龙托座 70
(二)墓中殉人 71
人殉制度 71
南越国人殉制度 71
南越王墓的殉人 71
墓道卫士 72
鎏金仪仗顶饰及铜镦 72
外藏椁陶器 73
墓道陶器 73
南越国的制陶工艺 73
南越王墓陶器 74
南越王墓陶器纹饰的施制方法 74
前室景巷令 75
“景巷令印”铜印 75
“景巷令”组玉佩 76
东耳室乐师 76
东耳室组玉佩 76
玉环 77
龙纹银带钩和雁首鎏金铜带钩 77
四山纹镜 77
龙纹连弧纹镜 78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镜 78
单体铜熏炉 78
铜瓿 79
陶瓿 79
陶罐 79
彩绘陶盒和陶碗 79
西侧室奴仆 80
西侧室模型 80
龟形和雁首鎏金铜带钩 81
“泰官”封泥和“厨丞之印”封泥 81
铜框玉卮 81
素地连弧纹铜镜 82
方连龙纹铜镜 83
缠绕式龙纹镜 83
铜镜各部位及名称 83
东侧室夫人 84
“右夫人玺”金印 84
“赵蓝”象牙印和右夫人的其它印章 85
素地连弧纹铜镜 85
十字形龙凤纹铜镜 85
右夫人组玉佩(A组) 86
右夫人组玉佩(B组) 87
“左夫人印”鎏金铜印 88
左夫人组玉佩 88
连弧纹铜镜 89
缠绕式龙纹铜镜 89
“泰夫人印”鎏金铜印 89
泰夫人组玉佩 89
三龙纹铜镜 90
素地宽弦纹铜镜 90
十字形龙凤纹铜镜 90
“□夫人印”鎏金铜印 90
□夫人组玉佩 91
缠绕式龙纹铜镜 91
方连四龙纹铜镜 92
鎏金铜牌饰 92
凤首牌饰 92
金泡 92
玻璃珠串 93
蛇首与龟形铜带钩 93
雁首银带钩 93
七星纹银带钩 93
(三)御库藏珍 94
兵器 94
铜剑铁剑和磨剑石 95
错金铁矛和铜镦 95
说剑 96
剑各部位的专有名称 96
铁甲 96
错金铭文虎节 97
戈 98
矛 98
戟 98
鎏金铜弩机及发射图 98
铜箭镞和箭杆 99
铅弹丸 100
工具 100
西耳室的铁工具 100
铁镰刀 102
铁鱼钩 102
陶网坠 103
日用品和饰物 103
连弧纹铜镜 103
带托铜镜 103
绘画铜镜 104
雁首金带钩 105
漆杯金座足 105
骨雕天鹅 105
金扣象牙卮 106
蓝色玻璃牌饰 107
铜灯 108
四连体铜熏炉 109
六博棋子 109
玉剑饰 111
墨丸和石砚 112
药具和药物 113
杵和臼 113
羚羊角 113
五色药石 114
丝织物和印花板模 114
印花铜板模 115
丝织物的残存 116
陶制器皿 116
彩绘陶器 116
几何印纹陶的纹饰 117
车马饰件 118
马衔和马镳 118
络管饰 118
铜节约 118
铜泡钉 119
带扣 119
当卢 119
车?及马车构件 121
汉代车马复原图 121
(四)钟鸣鼎食 123
宴饮器具 123
铁鼎钩 124
说鼎 124
楚式铜鼎 124
越式大铜鼎 125
越式大铁鼎 126
汉式“蕃禺”铜鼎 126
“蕃禺”铭文 127
“少内”铭文 128
南越国的度量衡 128
南越王墓出土记量器物实测表 129
庖厨图 130
越式铜鼎 131
釜和甑 131
鍪 132
铁支架 132
铜挂钩 132
姜礤 132
铜勺 133
滑石烤炉 133
铜煎炉 133
铜烤炉 134
铁链铁钎铁叉 134
烧烤图 135
南越王墓铜器的制造法 135
说酒 135
鎏金技术 135
铜瓿 136
铜壶 136
铜钫 136
铜盉 136
异形壶 137
? 137
铜盆 138
铜鋗 138
铜鉴 138
青铜提筒 139
船纹提筒 140
乐器 141
琴 141
琴轸和琴匙 141
瑟 142
瑟枘 142
钟 144
铜甬钟 145
铜钮钟 146
句鑃 146
“文帝九年”句鑃 146
乐府 147
磬 147
石编磬 149
汉代舞蹈 149
墓中出土玉舞人舞姿表 149
南越国的舞蹈 150
圆雕玉舞人 150
铎 150
南越王墓出土的铎 151
陶响器 151
结语 152
南越王墓及出土文物综述 155
文帝的王陵 155
意外的发现 155
神秘的墓主 157
南越王的冥宫 159
面世的珍宝 161
玉器与金银器 161
青铜器与铁器 165
陶器与漆器 170
纺织品与印章 172
翻开的历史 176
南越国的丧葬文化 177
南越国的社会经济 179
南越国的时代特征 185
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 191
(一)捐赠者的故事 191
(二)枕及陶瓷枕的源流 193
(三)各时代的陶瓷枕 193
陶与瓷的区别 194
陶瓷枕分类 194
唐代陶瓷枕 194
长沙窑及其工艺 195
长沙窑褐绿彩花卉长方形枕 195
河南巩县窑及工艺 196
巩县窑唐三彩印花扁方形枕 196
巩县窑黄釉绞胎扁方形枕 196
巩县窑黄釉绞胎菱花纹长方形枕 197
巩县窑黄釉绞胎朵花纹长方形枕 197
巩县窑绿釉绞胎朵花纹长方形枕 198
巩县窑黄釉绞胎印花如意形枕 198
巩县窑绿釉绞胎印花如意形枕 198
巩县窑绿釉素面椭圆形兔座枕 199
寿州窑及其工艺 199
寿州窑褐彩剪纸花纹长方形枕 200
寿州窑黑釉长方形枕 200
宋代瓷枕 200
定窑及其工艺特色 201
定窑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 201
定窑白地剔银锭纹腰形枕 202
定窑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 202
定窑褐地剔牡丹蔓草纹腰形枕 202
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 203
定窑褐地剔花元宝形枕 203
定窑的印花工艺 203
定窑白地印花划狮子纹元宝形枕 204
定窑白地印花元宝形枕 204
定窑白地印花划动物纹枕 204
定窑珍珠地划动物纹海棠形枕 205
珍珠地划花枕 205
定窑珍珠地婴孩纹腰形枕 205
河南新安城关窑及其工艺 206
河南新安城关窑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枕 206
河南新安城关窑珍珠地印朵花纹腰形枕 206
河南新安城关窑珍珠地海棠形枕 207
河南新安城关窑珍珠地划双凤纹元宝形枕 207
河南鲁山段店窑珍珠地划双凫纹腰形枕 207
河南新安城关窑珍珠地开光诗文腰形枕 208
河南郏县黄道窑瓷枕 208
珍珠地划花枕 208
汝窑天青釉如意形枕 208
磁州窑等白地划花枕 209
白地剔花枕 210
白地填黑剔花八角形枕 211
磁州窑及其工艺 211
磁州窑白地黑花持荷娃娃腰形枕 212
白地黑花鱼藻纹腰形枕 212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鸟纹枕 213
河南鹤壁集窑白地黑花枕 213
河南鹤壁集窑白地黑花词文八角形枕 214
磁州窑白地黑花如意形枕 214
磁州窑花卉纹枕 215
磁州窑诗文腰形枕 215
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长方形枕 216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长方形枕 217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腰形枕 218
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人物长方形枕 219
江西吉州窑及其工艺 220
吉州窑白地褐彩花卉诗文束腰枕 220
吉州窑绿釉八角形枕 223
山西长治窑虎形枕 223
绿、褐釉陶瓷枕 224
宋三彩枕 226
金三彩 227
山西晋南金三彩枕 227
北京龙泉务窑辽三彩枕 228
河南诸窑和磁州窑金三彩枕 228
黑釉瓷枕 229
陕西耀州窑及其瓷枕 230
江西景德镇窑瓷枕 231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及建筑 235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235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建筑 239
古墓区 240
主体陈列楼 241
综合陈列楼 242
附录 246
南越国大事年表 246
南越王墓考古大事纪要 248
主要参考书目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