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侠君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2406·01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 哲学基本形态的演变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17

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4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4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 27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3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5

第一节 物质 36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36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7

第二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 39

一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两条基本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 39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和意义 42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45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6

二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0

三 信息和思维模拟 54

四 意识的能动作用 60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性 63

第一节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64

一 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64

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观 67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70

一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发展 70

二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71

三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74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75

一 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75

二 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77

三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80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82

一 规律的客观性 82

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体系 84

三 经济规律和经济决策 86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88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9

一 矛盾的同一性 89

二 矛盾的斗争性 92

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93

四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7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2

一 矛盾的普遍性 102

二 矛盾的特殊性 105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0

四 共性个性的道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 112

第三节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14

一 矛盾的不平衡性 114

二 正确掌握经济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118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122

第一节 质、量、度 122

一 质 122

二 量 126

三 度 127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131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31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3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36

一 量变质变的普遍性和形式多样性 136

二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40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4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45

一 事物是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立统一 145

二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14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53

一 事物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性质 153

二 否定之否定的基本特征 156

三 新生事物的曲折前进 160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非墓本规律 164

第一节 本质现象规律 165

一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65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66

三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168

第二节 内容形式规律 168

一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68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69

三 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71

第三节 原因结果规律 172

一 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72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74

三 掌握因果联系,预见未来,提高经济工作的自觉性 176

第四节 必然偶然规律 177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77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7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经济工作的重大意义 180

第五节 可能现实规律 180

一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180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83

三 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184

第六节 整体局部规律 184

一 整体和局部的含义 184

二 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185

三 在经济工作中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87

第八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89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0

一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90

二 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193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96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98

一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98

二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201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辩证性 206

一 社会的系统性 206

二 社会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208

三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10

第九章 社会物质生产力 214

第一节 物质生产力及其复杂结构 214

一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214

二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217

三 生产力是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223

第二节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 226

一 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26

二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228

三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31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 233

一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结构的基础 233

二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34

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236

第十章 社会生产关系 239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及其多层次结构 240

一 生产关系是多层次结构的体系 240

二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242

三 生产关系的物质性、具体性和矛盾性 244

四 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 245

第二节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47

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247

二 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 248

三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50

第三节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 254

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过程的一般特征 254

二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 25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258

第十一章 社会上层建筑 264

第一节 上层建筑是庞大的复杂的体系 265

一 上层建筑及其复杂结构 265

二 上层建筑的具体性和矛盾性 270

第二节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72

一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 272

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 275

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79

第三节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过程 282

一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过程的一般特征 282

二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 284

三 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285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 28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88

一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 288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91

三 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93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 294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94

二 道德 295

三 科学 298

四 艺术 300

五 宗教 302

六 哲学 30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性 304

一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304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05

三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变化 309

第十三章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312

第一节 社会革命 313

一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13

二 社会革命的实质、条件和类型 315

第二节 社会改革 320

一 社会改革的特征和历史作用 320

二 社会改革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323

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326

第三节 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29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作用 329

二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31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337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决定力量 338

一 在人们如何创造历史的问题上不同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338

二 人民群众范畴的历史演变 342

三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根本决定作用 34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348

一 个人与社会 348

二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 349

第三节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52

一 集体的特点及其和个人的关系 352

二 领袖、政党、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353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5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 357

一 “人的价值”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357

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 360

第十五章 认识和实践 3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63

一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64

二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 365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366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36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368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372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376

一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376

二 由实践到认识 377

三 由认识到实践 382

四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辩证发展 385

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 388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390

一 分析和综合 390

二 归纳和演绎 392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394

四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395

第十六章 真理 397

第一节 客观真理 397

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397

二 批判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00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402

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402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404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 409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09

二 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411

三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412

第四节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414

一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414

二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415

三 在改造世界中寻求真理、开拓前进 417

四 党的思想路线和新时期的总任务 418

第十七章 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 421

第一节 社会历史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前进运动 422

一 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有机体 422

二 社会历史的波浪式发展和进步趋势 426

三 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和标志 428

第二节 社会文明及其历史发展 430

一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文明 430

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431

三 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 433

四 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436

第三节 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和历史进步的前景 438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438

二 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历程 441

三 历史进步的光辉前景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