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民国初期的文官考试(1912~1927) 1
第一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3
一 废除科举的巨大冲击 3
二 民国初年的统治危机 6
三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示范效应 9
四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2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规划 20
一 文官考试机构 21
二 文官考试程序与内容 21
三 文官的任用 23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文官考试 25
一 文官制度的推行 25
二 文官考试机构 27
三 文官高等考试 29
四 文官普通考试 34
五 特种文官考试 36
六 检定考试与学绩试验 41
七 文官的甄别与甄用 44
八 北京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施行及特点 46
第四节 广州革命政府的文官考试蓝图 49
一 《考试院组织条例》 50
二 《考试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52
三 《法官考试条例》 57
第二章 抗战以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1927~1937) 59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60
一 概念界定 60
二 公务员的类别与等级 63
三 公务员的任用资格 64
四 公务员的甄别与登记 65
五 其他相关规定 67
第二节 考试院的设置及其职权 68
一 考试院本部 70
二 考选委员会 70
三 铨叙部 72
四 典试委员会 73
第三节 主要考试法规的制定和演变 77
一 《考试法》及其施行细则 79
二 《典试法》及其相关法规 84
第四节 任命人员考试 93
一 高等考试 94
二 普通考试 103
三 特种考试 112
第五节 考试复核和检定考试 119
一 考试复核 119
二 检定考试 122
第三章 战时及战后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1937~1949) 130
第一节 战时国民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统一 131
第二节 考试院机构设置的变化 134
第三节 任命人员考试 141
一 高等考试 142
二 普通考试 151
三 特种考试 157
四 检定、奖学、升等考试 166
五 铨定资格考试 172
第四节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 177
第五节 公职候选人考试 184
第六节 “行宪”以后的文官考试制度 197
第四章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总体探析 205
第一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的现代性特征 207
一 法制化 207
二 公开、平等、竞争 212
三 考试权独立 216
四 考试内容的现代化 219
第二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前现代因素的抗拒作用 224
一 考试程序和内容上的弊端 224
二 考试与任用的脱节 227
三 文官考试中的党治、军治色彩 229
四 个人因素的不良影响 233
五 派系势力的干扰作用 236
第三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的争议问题 241
一 考试性质: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 241
二 考试原则: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 244
三 考试限度:万能政府还是民主政府 247
四 考试录取: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 250
五 考试方法: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 253
第四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256
第五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教育考试(1912~1927) 267
第一节 教育考试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267
一 民初学业成绩考试制度的形成 268
二 北京政府时期的考试管理制度 272
第二节 高等学校考试 276
一 入学招生考试 276
二 学业成绩考试 288
第三节 中等学校考试 292
一 考试原则与实施 292
二 考试权的转移与变革 297
第四节 留学考试 298
一 公费留学考试 299
二 清华庚款留美考试 301
三 归国留学生考试 302
第五节 教育考试改革的理论与探索 304
一 五四前后对教育考试问题的争论 304
二 “新法考试”理论的引进与教育考试改革的实践 312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考试(1927~1949) 316
第一节 高等学校考试 316
一 入学招生考试 317
二 学业成绩考试 332
三 学位制考试 337
四 学业竞试 340
五 对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评价 343
第二节 中等学校考试 345
一 中学考试 346
二 师范学校考试 347
三 中等职业学校考试 349
四 毕业会考 351
第三节 留学考试 365
一 留学政策的演变 365
二 公费留学考试 368
三 自费留学考试 374
第七章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考试 377
第一节 干部选拔考试 377
一 苏区的干部选拔与考试 378
二 抗日根据地干部的选拔与考试 381
三 解放区干部的选拔与考试 383
第二节 教育考试 384
一 苏区的教育考试 385
二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考试 391
三 解放区的教育考试 404
附录 参考文献 411